美感

美感

對於美的感受或體會。審美活動中,對於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同時代、階級、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也會因文化修養、個性特徵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異性。美感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的直線性和可感性。

基本簡介

美感美感

定義:美感是人接觸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種感動,是一種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心理狀態,是人對美的認識、評價與欣賞。

是人們審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而產生的主觀體驗,是對事物美的體驗。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稟賦,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稟賦的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

在吳冠中的《橋之美》曾出現過。

產生過程

人類的美感來源於動物的本能,卻超越了動物的本能。美感的歷史起源是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緊密相聯的。首先,美感是適應人類社會實踐的需要;其次,審美的實踐活動不同於一般的實踐活動,體現為精神上的滿足;再次,人類的美感活動不斷擴大發展,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意義;第四,美感有起點,但沒有終點。

生理基礎

視、聽、味、嗅、觸。夏夫茲別里認為人的視聽器官之上還有屬於心靈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內在器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形成原理

什麼是美,美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有的客觀事物能夠使人感覺到美,有的客觀事物不能夠使人感覺到美?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卻認為不美?為什麼過去人們認為美的事物,現在又認為不美?對於這些關於美學現象的最普通的問題,從來都是那些善於思考問題的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從古到今,有許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這個看似非常普通的問題仍然沒有被任何人真正解決。本文利用觀念主義的哲學思想,試圖為解決這個千年難題探索一條途徑。

主觀感覺

人的正常的社會行為的發生,是以人類文化為基礎的。人類文化是人類通過長期的認識和積累逐漸形成的。人類文化,從功能上分為知識文化、技術文化和觀念文化等三種文化範疇。觀念文化是人產生“自我”感覺的文化基礎。

人以“自我”形態為根據,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感覺行為,稱為人的主觀感覺。人的“自我”形態,取決於人的觀念形態。人在主觀上擁有什麼樣的觀念形態,人就會形成什麼樣的“自我”形態,人就會以一定的“自我”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一定的主觀願望(欲望),由一定的主觀願望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產生一定的主觀需求,由一定的主觀需求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產生一定的主觀感覺。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主要有兩種形態,這就是“快樂感覺”和“痛苦感覺”。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就會產生快樂感覺。當客觀事物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人就會產生痛苦感覺。

當人感覺到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客觀事物使人產生出的快樂感覺,稱為“好感”。如,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在吃鹵豬肘時,鹵豬肘使人所產生的快樂感覺,就稱為好感。當人感覺到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的客觀事物的存在時,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徵使人產生出的快樂感覺,稱為“美感”。如,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看到一隻剛出鍋的鹵豬肘時,鹵豬肘的形狀、色澤和香味等使人所產生的快樂感覺,就稱為美感。當客觀事物沒有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因此而產生出的痛苦感覺,稱為“缺憾感”。如,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在非常想吃鹵豬肘而沒有吃到時的飢餓焦急感覺,就稱為缺憾感。

當人感覺到客觀事物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客觀事物使人產生出的痛苦感覺,稱為“壞感”。如,一個人被蛇咬傷後所產生出的痛苦感覺,就稱為壞感。當人感覺到能夠損害人的主觀利益的客觀事物的存在時,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徵使人產生出的痛苦感覺,稱為“醜感”。如,一個怕蛇的人看到蛇時,蛇的花紋、形狀和動作使人所產生出的痛苦感覺,就稱為醜感。當人感覺到能夠損害自己主觀利益的客觀事物遠離自己或不存在時所產生出的快樂感,稱為“安全感”。如,一個怕蛇的人被告知“沒有蛇”時所產生出的快樂感,就稱為安全感。

主觀欲望

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產生於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產生於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欲望。人的主觀欲望,產生於人的一定形態的“自我”與一定的生活環境所發生的關係。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在主觀上通常有十四種較為典型的生活欲望,這就是飲食慾、性慾、安全舒適欲、運動欲、情感交流欲、認知欲、求新欲、欣賞欲、征服占有欲、表現欲、嫉妒欲、復仇欲、自由欲、社會改良欲等。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一切主觀行為,絕大多數都源於這十四種主觀欲望。一定的客觀事物,如果滿足或損害了人的以這十四種主觀欲望為根據所產生出的主觀需求,人就會相應地產生出一定的主觀感。如,食物能夠滿足人的飲食慾而使人產生快樂感覺,女人能夠滿足男人的性慾而使男人產生快樂感覺,朋友能夠滿足人的情感交流欲而使人產生快樂感覺,成就能夠滿足人的表現欲而使人產生快樂感覺,災禍能夠滿足人的復仇欲而使仇人產生快樂感覺,社會動亂能夠滿足人的社會改良欲而使社會底層的人產生快樂感覺等等。反之,人就會產生出痛苦感覺

成因

文化型美感的成因,是人們的觀念文化創造及其交流。不同內容的觀念文化的創造及交流,會形成不同的觀念文化積累,從而會使人們對客觀事物形成不同的審美標準。同一客觀事物相對於不同的審美標準,就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美感。如,是胖女人美還是瘦女人美,是膚色白的女人美還是膚色黑的女人美,是大乳房的女人美還是小乳房的女人美,是纏足的女人美還是不纏足的女人美,是高個子女人美還是小個子女人美,是滿臉麻子的女人美還是臉面光滑的女人美等等。擁有不同觀念文化及審美標準的人們,必然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判斷結果和追求行為。

對於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在客觀事物的美感中,文化型美感通常占有非常大的份額。如建築藝術、歌唱藝術、繪畫藝術、戲劇藝術、詩歌藝術等藝術門類所表現出的美感,應該說完全都屬於文化型美感。最典型的文化型美感,要數中國書畫藝術所表現出的文化型美感:一個沒有經過中國書畫藝術的欣賞薰陶和技藝培訓的人,怎么也不可能看得出,一幅色彩灰暗的中國畫,或是一幅只有黑白兩色的中國書法,會比一幅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農家年畫更具美感。

美感鑑賞

人對客觀事物的美感和好感的功利價值進行專門的認識和區別的行為,就稱為鑑賞。比如,讓一個想吃鹵豬肘的人只能在兩隻鹵豬肘中任意取一隻,這個人必然就會對兩隻鹵豬肘進行挑選。挑選的方法當然是比較,比較哪只更大些,或是哪只色澤更好看些,或是哪只更肥些,或是哪只筋更多些,或是哪只聞起來更香些等等。這就是對鹵豬肘進行的鑑賞。在鑑賞的方法上,通常有比較鑑賞法和標準鑑賞法。比較鑑賞法,就是對同種客觀事物的不同個體進行外部形態和真實的功利價值的直接比較,以區別出其外部形態和功種價值孰優孰劣。在幾個鹵豬肘中挑選一個的方法,通常就屬於比較鑑賞法。標準鑑賞法,就是首先制定出判別挑選的標準--這個標準可以是個人的經驗積累,也可以是人們共同的文化約定--用這個標準來對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和功利價值進行評價。比如,許多人在吃鹵豬肘的過程中,總要在心裡或用言語對鹵豬肘進行一下評價:是前腿還是後腿,是肥了還是瘦了,滷料重了還是輕了,火候過了還是不到,糖色深了還是淺了等等。這就是對鹵豬肘進行的標準鑑賞。

欣賞和鑑賞的區別在於:欣賞是對客觀事物的美感與好感進行細緻深入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美感和獲得好感為目的,感受過程並不一定要依賴於一定的文化積累,欣賞者並不一定能夠對所獲得的感受進行清楚的描述。鑑賞是對客觀事物的美感與好感的價值進行判別和標定,其目的是為了區別或判定不同個體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美感與好感的優劣,以利於獲得具有最優價值的美感與好感的客觀事物。鑑賞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經驗積累,通常都會有較為明確的鑑賞結果: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以及誰優誰劣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善於審美,對於日常生活非常講究。有些人不善於審美,對日常生活很不經意。

舉例說明

比如,對於喜歡吃鹵豬肘的人,一隻剛出鍋的鹵豬肘就會非常好看,非常好聞,也非常好吃。如果被告知這是一隻瘟豬的肘子,或這隻肘子是從泔水桶里撿出來的。對於一個非常講究飲食衛生的人,這隻鹵豬肘給人的好看、好聞和好吃的感覺通常就會立刻消失,甚至讓會人感覺噁心。

對於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在飢餓的時候,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會非常強烈。但是,當他看到旁邊的人有比鹵豬肘更好吃的食物時,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就會減弱。然而,當他看到旁邊的人的食物比鹵豬肘差得遠時,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就會大大增加。當他把鹵豬肘吃得很飽以後,如果再逼他吃一隻鹵豬肘,此時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程度就會大大下降,甚至會變成醜感和壞感。對於一些忌禁豬肉的宗教人員,由於觀念形態的不同,一隻非常好的鹵豬肘對於他們就只能產生醜感和壞感,而不會產生美感和好感。

文化建設

教育人們產生合理的觀念文化,引導人們產生合理的主觀願望和主觀需求,是美學的基本任務,或者稱為社會美育的基本任務,也可稱為觀念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建立什麼樣的觀念文化體系,讓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什麼樣的主觀願望和需求,這正是觀念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