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國家重點支持開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高校。

基本資料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全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學校概況

中國石油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國家重點支持開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高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業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於1953年建校,時稱北京石油學院,1969年遷校山東,改稱華東石油學院。1988年,學校更名為石油大學,逐步形成山東、北京兩地辦學的格局。2005年1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現有東營青島兩個校區,校園總面積近4400餘畝,建築面積110餘萬平方米,圖書館藏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書總量323萬冊(含電子型圖書)。學校建有13個教學學院(部)、研究生院,以及後備軍官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和套用技術學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餘人、研究生3300餘人,函授網路在籍生55000人。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49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83人。兩院院士5人(含外聘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100人,碩士生導師589人。專任教師中有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9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人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學校現已建立起一支由學術帶頭人、後備學術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責任教授和學術顧問組成的學術梯隊。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石油、石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被譽為“石油科技人才的搖籃”。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現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學校現有 5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博士點,99個碩士點,1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54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覆蓋石油、石化工業的各個領域,石油主幹學科總體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學校教育體系完備,以本科生教育為主,各類教育層次結構合理。建校以來,為石油石化工業和國民經濟建設輸送了 10多萬名各類畢業生,湧現出了吳儀、周永康等一大批傑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兩院院士,還湧現出了“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當代青年的榜樣”秦文貴、“石油科技楷模”蘇永地等全國知名的英模人物。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石油、石化行業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穩固而又廣闊的科研市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場,在基礎理論研究、套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較強實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在10多個研究領域居國內領先水平,有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學校現有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氣加工新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6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機構。2007年到位科研經費超過1.8億元。學校重視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我校骨幹企業山東石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石大勝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也是石油石化行業重要的科研中試及工業試驗基地,學校還有山東中石大石儀有限公司、山東中石大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等優秀校辦企業。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擴大對外聯繫,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每年都承辦高層次的國際學術會議。聘請了近百名著名專家、知名人士為我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來,國際合作辦學項目逐步增加,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建校 55年來,學校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學校的中期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國內著名、石油學科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機構分布

黨政機構
學校辦公室 紀委辦公室、監察處 組織部
宣傳部 、新聞中心 組織員辦公室 統戰部
學生工作處(部)、 大學生資助中心 後備軍官學院(武裝部
公安處 工會 婦委會 團委
教務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科技處、 國家大學科技園
研究生院 人事處 學科建設處
財務處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資產設備處 校辦產業及經營管理處、青島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
招標辦公室 審計處 合作發展處
高等教育研究所 規劃建設處

教輔機構
網路及教育技術中心 教育發展中心
出版社、印刷廠、教材中心 期刊社
圖書館 、檔案館 離退休職工管理處(老幹部處)
北京辦事處 附屬中學、附屬國小
後勤管理處
後勤產業
山東石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機電裝備教學實習總廠
中國石油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技術裝備服務中心
科技開發公司 勞動服務公司

院系設定

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龍頭學院,它歷史久遠,與學校同齡,發軔於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地質系,後於1969年隨學校遷至山東東營,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石油勘探系,1997年更名為石油資源科學系,2000年更名為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學院自1953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1954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建立了碩士點,1986年建立了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建成省部級重點學科並進入 “211工程”重點建設階段。學院至今已累計培養近萬名本科生和1000多名研究生,成為培養石油勘探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畢業生中湧現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周永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海南省省長衛留成,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鐵冠,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石油科技楷模蘇永地,石油石化集團領導周原、周吉平、王宜林、徐文榮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學院下設地球科學系、油氣資源系、地球物理系、測井與信息工程系、測繪與地理信息工程系5個教學系,建有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地質學、地球物理學6個本科專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兩個博士後流動站,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兩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構造地質、“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第四紀地質學、計算機技術與資源信息工程、能源資源與環境地球化學10個博士點,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構造地質、“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第四紀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海洋地質、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12個碩士點。
學院建有山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中石油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下屬實驗室3個,2個“211”重點建設學科群。承擔了大量的國家與省、部級科研、教學攻關課題,榮獲幾十項國家與省、部級獎勵,科研實力穩步提升。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近5000萬元。
學院現有教職工139人,專任教師105人,其中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107人,博士學位的64人,占教師總數的61%;具有教授職稱的34人,占教師總數的32.4%,具有副高級職稱的46人;學院有博士生導師21人。學院教師隊伍以教授和副教授為主體,學歷層次高,學緣廣泛,年富力強,能夠適應教學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師資隊伍結構合理。

石油工程學院
是中國石油大學主幹院系之一,曾先後稱為石油鑽采系、石油開發系,石油工程系,2001年正式改建為學院。主要從事教學、科研、產品開發、技術服務及培訓工作,並努力做好社會服務工作。
機構設定
學院下屬三級單位:油氣井工程系、採油工程系、油藏工程系、油田化學系、海洋工程及流體力學系、金剛石鑽頭研究室、高壓水射流研究中心、學院辦公室
科研機構:油氣井工程研究所、油氣田開發工程研究所、油田化學研究所、海洋石油工程研究所
院屬學科:油氣井工程學科、油氣田開發學科、流體力學學科、海洋結構物學科
省部級研究機構:山東省油氣井工程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壓水射流研究中心、山東省高壓水射流新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採油工程軟體開發與信息中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高油氣採收率研究中心、山東省油田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校研究機構:中國石油大學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大學泡沫流體研究中心
學科及專業設定
博士後流動站:石油天然氣工程
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專業: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工程力學、油氣工程管理
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專業: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流體力學
(油氣井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油氣田開發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山東省重點學科。)
本科專業 :石油工程(設油田化學、涉外石油工程2個專業方向)
船舶與海洋工程
石油工程(全日制專升本)
主要研究方向
鑽井工程新理論新技術、岩石力學、鑽井液化學、高壓水射流技術及套用、金剛石鑽頭及其破岩工具研究與開發、採油工程決策、人工舉升採油理論與技術、油田化學、物理法採油、油藏數值模擬、油藏驅油機理、煤層氣開採等、石油工程測控技術,以及完井及井下作業技術研究等。
教職工隊伍
學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學者1人、博士生導師17人、教授27人、副教授41人、高級工程師及高級實驗師7人,教職工共145 人,固定資產總額2800餘萬元,一批自行研製的專用實驗裝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已培養博士研究生55人、碩士研究生329人、本科生8088人。多年來,承擔並完成了一批重大國家和省部級攻關課題。“八五”以來,獲得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獎勵60餘項,為我國石油工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化學化工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石油大學(華東)骨幹院系之一,其前身是1953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由清華大學化工系、北京大學化工系、大連工學院液體燃料專業組建成的北京石油學院煉製系。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化學化工學院形成了艱苦奮鬥、團結務實、嚴謹求真、愛生重教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歷經50多年的建設,化學化工學院已發展成為石化特色鮮明,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目前全日制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00餘名,本科生1800餘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專任教師108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37名,講師35名。教學、科研條件良好,擁有煉製化學館、化工原理館、儀器分析中心三座教學實驗樓館,總建築面積 21000 M2。擁有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備與儀器,價值達3500多萬元。承擔了大量的國家與省、部級科研、教學攻關課題,榮獲了幾十項國家與省、部級獎勵,在石油加工、石油化學和有機化工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院為我國的石油石化行業培養了萬餘名畢業生,在社會上有良好的聲譽。化學化工學院堪稱石油化學化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基地。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
成立於2001年5月,其前身是1959年組建的北京石油學院自動化系。1978年組建了華東石油學院自動化系,下設自動化教研室、電工教研室。2001年自動化系更名為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目前,學院具有兩個博士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化工裝備與過程控制(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自主設定的二級博士點);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控制科學與工程(含有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信息與通訊工程(含有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一個二級學科碩士點: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總計二級碩士點8個;具有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具有一門省級精品課程:電工電子學;具有4個本科專業: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學院設有自動化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電氣工程系、電工電子學教學中心、工業自動化研究所。
學院現有教職工12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的25人,已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有19人,講師30人,工程師、實驗師等12人。目前,學院在校研究生200餘人,本科生2000人。
經過多年的建設,學院擁有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教學科研實驗設備。學院承擔並完成了國家973、863以及省部級科研課題30多項,在油田計算機測控技術、煉油化工裝置仿真培訓器、生產過程先進控制與最佳化、交流電機變頻調速及電機節能控制等方面取得了40餘項成果,獲國家、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20餘項,獲得12項專利。

儲運建築工程學院
是中國石油大學骨幹院系之一。目前設有油氣儲運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築學6個本科專業。其中博士學位專業三個:“油氣儲運工程”、“工程力學”及“熱能工程”。 1個一級碩士點“力學”,5個二級碩士點“油氣儲運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學院下設4個系:儲運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和熱能與動力工程系;4個研究所;2個“211”重點學科實驗室:儲運技術實驗室、油罐管道強度安全評估實驗室;1個山東省高校一級達標實驗室:力學與材料中心實驗室。另設有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驗室、土木工程實驗室及供學生使用的大型微機室。
油氣儲運工程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學院擁有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建立了專業教學校外實習基地,為教學、科研和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院目前共有教職工104名,專職教師76名,其中教授17、副教授2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2%,具有研究生學歷層次的教師超過9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30%。在校本科生2373名,碩士研究生235名,博士研究生17人,工程碩士研究生50名,已累計為我國石油行業、科研院所、部隊和地方企事業單位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3700餘名,畢業生供不應求。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211工程”的重點建設,儲運與建築工程學院與地方及全國各油田建立了廣泛的聯繫,承擔了一批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教學研究攻關課題,年均科研經費數百萬元,榮獲十幾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始建於1956年,稱北京石油學院工業經濟系,1983年更名為管理工程系,1995年建立工商管理學院,2001年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石油大學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最早恢復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1979年開始招收工業經濟專業師資班,1981年開始招收工業管理工程專業本科生,並開始舉辦大中型企業管理幹部專科班。198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3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目前學院涵蓋管理學和經濟學兩個學科門類。由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會計學系,管理科學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勝利石油會計研究中心等教學和科研單位組成。學院現有在校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等2200餘人。
經濟管理學院現有職工93人。其中專任教師72人,教授10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13人,副研究員3人,講師24人,工程師4人,獲博士學位者3人,碩士學位者60人。具有外校工作和學習經驗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0%,40歲以下61人。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成果多次獲獎。
經濟管理學院現設有2個學生專用微機室、1個教師專用微機室,擁有微機300餘台,實現了局域及國際網際網路服務;院資料室藏有經濟管理、財務管理等中外文專業圖書3萬餘冊,每年訂閱專業期刊雜誌150餘種;學院建有工程管理實驗室、會計實驗室,設備及軟體投資近百萬元;設有專家研究室、博士生研究室、碩士生研究室、學術帶頭人研究室等,為教師、學生提供了學習研究的良好條件。經濟管理學院科學研究力量雄厚,長期承擔並完成各項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協作課題,年均科研經費四百萬元,所完成科研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
經濟管理學院目前已累計培養出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5000餘人,他們在我國石油工業和其他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同志在企業和管理部門擔負著重要的領導職務。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
是學校起重要支撐作用的基礎學科院系。伴隨著1953年北京石油學院的建立,“數學教研室”應運而生。經歷了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由基礎部、基礎科學系、數學物理系、套用數學繫到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這一漫長而又艱辛的征程,為學校的發展和提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現設有基礎數學系、套用數學系、信息與計算科學系、科學與工程計算實驗室。具有包括基礎數學、套用數學、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控制論五個專業的數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建有“套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兩個碩士點。學校的“非線性分析研究中心”設在該院。擁有中外文圖書10000多冊、中外文期刊2500多冊的資料室,基本滿足了師生教學、科研和業務學習的需要。院計算機室擁有與校園網連線的P4計算機近百台,除滿足本院學生操作訓練、提高套用能力和畢業設計等需要外,還面向全校開放。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擁有一支積極進取、樂於奉獻、學歷層次較高、學科分布完整的教師隊伍,能開出全校本專科、研究生、函授及培訓(進修)生的公共類數學課程和“套用數學”、“計算數學”兩個碩士專業及“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本科專業的專業類數學和計算機類課程。在72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15名、副教授17名,學術帶頭人、後備學術帶頭人、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教學責任教授9人;有博士12名、碩士47名。自1997年建立套用數學系以來,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高檔次論文400多篇,被SCI、EI檢索40多篇,出版教材(著作)10多部,多人承擔或參加國家科委、教育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山東省及校級科研課題,多人獲得省部級榮譽稱號,教學成果(教材)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全部由該院教師指導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參賽隊,每年都獲得國家級獎勵,多次為學校贏得“優秀組織獎”的光榮稱號,受到學校領導的表揚和肯定。在教育部規定的12門重點課中,這個院承擔教學任務的“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兩門課名列其中。已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值計算方法”等課程建成學校的精品課程,“高等數學”已建成山東省的精品課程。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設有“信息與計算科學”和“數學與套用數學”兩個本科專業。前者是以寬厚而紮實的數學理論支撐軟體開發和程式設計為主要特色,後者則以培養具有深厚的數學與套用數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以計算機為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級人才為既定目標。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全國大賽及學校的大學生科技活動中,這個學院的學生都顯示出非凡的實力。他們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等學校的研究生,就業於北京四通電子公司、深圳華為公司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多個領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學校的“大學生數學建模及軟體設計實踐基地”設在該院,優良的設備條件,精幹務實、進取奉獻的指導教師隊伍和善於鑽研、敢於攀登的學生群體,在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特長(尖子)生培養,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複合型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數學計算科學學院的教師以“愛崗奉獻,奮發進取”為座右銘,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的學生以“基礎寬厚,適應性強”為最大優勢。

師資力量

周瑤琪,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10月24日出生,湖南益陽人,1983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煤田專業,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周瑤琪
學士學位;1983~1985年在黑龍江第二地質調查所工作.1985~1993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學習和工作,並於1989年和1993年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93年7月~1995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1997年3月~6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質地球物理系作高級訪問學者,1995年至今在石油大學(華東)油氣資源與環境地質研究所工作,任所長。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際隕石學會會員、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453項中國工作組學術委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員、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會員、中國地學哲學學會副常務理事長、《地學前緣》雜誌編委。
1995年博士後出站到石油大學(華東)任教,時刻立足於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作為地球化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致力於學科建設和人才的培養。主持和參與了“95”攀登計畫課題1項,“973”計畫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項目2項,礦產部重大項目1項,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創新基金項目1項,其它課題多項。迄今培養碩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20名。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石油與環境概論》、《大地構造與岩石圈動力學》、《無機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沉積成岩地球化學》等課程,編著了《石油與環境概論》、《地球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地層間斷面精細時間結構研究》、《地球動力系統》等教材教材和專著。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事件地質學、化學層序地層學、地層間斷面、行星內部結構及演化理論、地球起源與早期演化、地球化學動力學和盆地動力學等,並在事件地質學、化學層序地層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提出了化學層序地層學概念,建立了海相地層海平面變化和間斷面缺失時間定量計算的理論和方法;發現了以Si3O4為代表的一組Si-O原子團簇結構, 並系統討論了其可能的團簇分子結構,建立了原始太陽星雲中原子團簇統計熱動力學的定態模型。
自1983年以來,在國內外先後發表論文和國際會議摘要100餘篇。1989年獲國際隕石學大會青年獎;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2年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1996年獲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併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1997年獲政府特殊津貼,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998年獲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獎,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000年獲石油大學自然科學一等獎;2002年獲山東省五四青年獎。

任韶然博士,男,1960年生,英國HERIOT-WATT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氣體水合物研究中心研究員、歐洲CO2NET成員代表、在英華人學者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SPE及SCI會員。1978~1982年就讀華東石油學院鑽井專業,獲學士學位。1982~1985年就讀於華東石油學院石油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1988~1992年就讀於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化學工程專業,獲博士及DIC學位。1985~1988年在石油大學(北京)任講師。1992~1995年在英國WALES大學非牛頓流體研究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並任助理研究員。1995~1999年在英國 Bath 大學化工系任研究員、研究生指導教師、IOR工程項目主管。1999~2000年在英國 More Oil & Gas Plc任高級石油工程師、IOR/油藏工程顧問。2001年至今在英國HERIOT-WATT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水合物研究中心任研究員,併兼職於英國More Oil & Gas Plc。
學術成就:主要從事氣體水合物在鑽井及油氣生產中的控制、油藏注氣技術用於提高油氣採收率以及非牛頓流體及粘彈性流體流變學的研究。改善了氣體水合物熱動力學模型並研製了用於深海鑽井與生產過程中的新型水合物抑制劑及油氣混輸水合物控制技術,該模型和技術處國際領先水平,已被多家公司採用並商業化。提出了注空氣低溫氧化工藝原理,其中反應動力學模型和油藏IOR評價方法已被多家石油公司採用作為工程設計的基礎;在共聚物形貌結構及流變性能研究方面,提出了改進的格線動力學數值計算及模擬方法,為進一步研究及商用模型軟體的開發打下了基礎。發表了50餘篇技術論文。

康萬利,男,1963年8月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5年本科畢業於東北師大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碩士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康萬利
業於東北師大物理化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0年博士畢業於大慶石油學院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於石油大學(北京)套用化學專業博士後出站。
長期從事油田化學、膠體與界面化學、提高原油採收率理論與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完成國家 “八五”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龍江傑出青年基金、黑龍江省教育廳海外學人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橫向項目30多項。發表研究論文60多篇,被SCI收錄5篇。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黑龍江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大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出版《三次採油化學原理》、《大慶油田三元複合驅化學劑作用機理》及《表面活性劑在油田中的套用》3部著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博士論文獲200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獲第九屆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優秀青年科技獎。第六屆黑龍江省青年科技獎及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榮譽。
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
(1)化學驅油理論與技術,包括新型驅油表面活性劑分子設計與合成;驅油體系配方設計與評價;聚合物驅及複合驅的驅油機理研究等。(2)油田采出液處理理論與技術,包括破乳劑分子設計與合成;高效低溫破乳劑配方設計與評價;破乳劑作用機理研究等。
(3)油田化學劑作用機理及套用。
代表性成果:
1. Kang Wanli, Liu Yi, Qi Baoyan, Liao Guangzhi,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lkali/Surfactant/ Polymer and their Effects on Emulsion Stability .COLLOID AND SURFACES A: Physiochem. and Eng. Asp. 2000,175(1-2):243-247
2. Kang Wanli,Jing Guolin,Zhang Hongyan et al .Influence of Demulsifier on Interfacial Film between Oil and Water COLLOID AND SURFACES A: Physiochem. and Eng. Asp. 2006,272 (1-2):27-31
3. Kang Wanli,Gao Huimei et al.Surface Film Properties of the Surfactant Used for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Combination Flooding,5th World conference on detergents,Reinventing the Industr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OCS Press,2003.6
4. Kang Wanli ,Wang Demin.Emul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De-emulsifiers Action for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SPE72138,2001.10
5. 康萬利,李金環,劉桂范.模擬油乳液的製備及穩定性研究,東北師大學報,2005,37(2):76-79
6. 康萬利,張紅艷,李道山等.破乳劑對油水界面膜作用機理研究,物理化學學報,2004,20(2):194-198
7. 康萬利,單希林,龍安厚,李俊剛.破乳劑對複合驅乳狀液的破乳機理研究,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9,20(5):759-761.
8. 康萬利,黃有泉,胡靖邦.原油乳狀液破乳的動態法研究,物理化學學報,1997,13(2):179-182
9. 李 莉,郭伊荇,周 萍,於小丹,康萬利.孔道結構H3 PW1 2 O40 /TiO2 的製備及其可見光,催化學報,2005.26(3):209-215
10. 李道山,王德民,康萬利. 膠質和瀝青質油水界面膜黏彈性, 化工學報2003,54(8):1164-1168
11. 吳軍政,王克亮,康萬利,朱東升.(Z) - 1 - [2 - (三苯基錫基 )乙烯基 ]- 1 -茚滿醇及其酯和鹵代物的合成與表征,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5,24(8): 1399-1404
12. 康萬利.大慶油田三元複合驅化學劑作用機理研究.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李琦瑰,女,副教授,1968年4月生,1991年畢業於石油大學油氣儲運工程專業,1997年獲碩士學位,主講《油氣集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李琦瑰
輸》《油氣集輸概論》《天然氣集輸》《油氣儲運概論》.主要從事集輸和流變方向的科研工作,主持和參加完成10餘項科研 發表論文10餘篇.

山紅紅,女,中共黨員,教授。1994年被遴選為碩士生導師,目前已指導或協助指導碩士生近20名;協助指導博士生3名。
社會工作
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社會兼職
中國化工學會會員,中國石油學會會員;山東省石油學會理事。
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石油加工過程的工藝技術開發及其套用基礎研究
煉油化工過程的催化劑、反應動力學及反應工程研究
主要成果
參加工作以來為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5門課程;負責國家和省部級教改項目2項;組織、協調本院各學科“211工程”“九五”及“十五”建設;負責和參與省部級科研課題8項及橫向合作項目10多項。
獲獎情況
省部級科技獎勵4項;石油大學科技獎勵3項;
石油大學優秀教師,石油大學“優秀青年教師”;
山東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十大優秀教師”。
論文論著
公開發表論文40多篇,10篇被三大檢索系統收錄,
在美國、加拿大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兩次。
目前承擔主要項目
山東省自然基金課題1項;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課題1項;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課題5項;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課題1項;
山東省教學改革課題1項。

田學民 教授 博士生導師 院長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田學民

田學民: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2月出生於山東省文登縣,1982年1月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儀表與自動化專業,1994年獲石油大學工業自動化碩士學位。2001年9月至2002年4月在美國加洲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化學工程系過程控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1998年晉升為教授,2003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過程控制專業委員會、檢測與調節裝置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儀表技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計算機套用委員會主任。現任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
田學民教授長期從事石油化工生產過程的動態建模、仿真、先進控制與最佳化技術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為研究生、本科生等主講過《線性系統理論》,《化工動態學與控制》,《過程控制工程》,《自動控制原理》,《過程控制專題》等課程,先後指導研究生22名。近5來,作為第一負責人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勵6項(其中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勵3項;獲得石油大學教學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勵8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40餘篇,被SCI、EI及ISTP檢索10篇以上。主編了國家十五規劃教材《工業過程控制工程》1部。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攻關課題5項,石油石化企業項目10項,取得了3項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
田學民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1、工業生產過程的模型化與動態模擬;2、石油化工生產過程軟測量技術;3、先進控制技術(預測控制、智慧型控制及非線性控制)與最佳化技術;4、生產過程的智慧型監控與故障診斷技術。

李玉星,男,博士後,教授,博導,山東萊蕪,1970年3月生;1992年7月本科畢業於石油大學(華東)油氣儲運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李玉星
專業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1994年直攻博士學位;1997年6月畢業於石油大學(北京)並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4年進入勝利油田博士後流動站工作;曾多次主持和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以及局級科技成果進步獎。發表論文50餘篇,EI檢索系統收錄12篇,ISTP收錄2篇,出版教材和書籍 2 部。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6項。
主要從事油田地面集輸系統與注水系統評價與節能降耗技術、油氣水混輸工藝技術、多相流計量技術、輸氣管道運行模擬仿真與安全保障技術、天然氣水合物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與參與了科研項目30多項,其中多項屬於中石油、中石化、中石化科技攻關項目、山東省自然基金項目和中石油創新基金項目。
“海底長距離管道輸氣動態監測研究”通過了上海市科委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校一等獎,東營市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海上潛山揮髮油藏開採配套技術獲得中石化科技進步二等獎。
“凝析油氣混輸流動規律、水力、熱力計算方法及軟體編制”屬中石油九五“油氣水混相輸送技術”項目的攻關子課題,本人負責理論研究和軟體編制,2001年通過了中石油專家組的驗收,得到了評審的好評,所開發的軟體已在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和大慶油田推廣套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獲得校科技進步一等獎。
“鏇流管結構最佳化及鏇流分離機理研究”和“液—液鏇流分離技術”分別屬於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九五攻關項目,通過研究在油田的污水鏇流器處理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所開發的鏇流器具有很好的污水處理效果和推廣價值。該技術的推廣套用對於簡化污水處理流程、降低投資具有重要意義,該技術獲得中石化科技進步三等獎。
“低成本雙節流式多相天然氣計量技術研發”屬於中石油攻關項目、中石油創新基金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本項目針對高含氣油氣田生產現狀,開發了適合高含氣油氣田(油氣比大於300Nm3/m3)、低成本的(價格低於國外同類產品80%以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相流量計及其配套的工藝技術,填補國內在這方面的空白,達到簡化地面生產流程、降低油氣田生產建設與運行維護費用的目的。採用常規的感測檢測技術,基於多相流的多參數檢測原理,利用多相流動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得出初步結果,然後通過軟測量技術進一步補償和修正,提高測量精度。通過對適用於高含氣油井流量計的新型感測器研製和數據處理智慧型化軟體系統的開發,研究開發適合我國高含氣油氣田生產計量需求的、低成本的線上不分離計量系統,達到簡化流程、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通過了現場測試和國家標定站的標定,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2項。
“凝析氣地面工程及工藝設計軟體”,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九五”科技攻關課題,由中油規劃設計總院委託我室承擔。本軟體用於凝析氣田集輸、凝液分離、換熱、分餾、氣體脫水及回注等十多種常用單元操作的模擬計算。
自發研製開發出了“油氣水多相混輸工藝計算軟體”、“混輸管網水力計算及管徑最佳化軟體”、“凝析氣地面工藝流程模擬計算軟體”、“設備選型計算軟體”、“段塞流捕集器設計軟體”、“井筒及地面天然氣水合物預測及噴嘴設計計算軟體”、“地面集輸管網最佳化計算軟體”,“地面集輸系統評價與仿真最佳化軟體”等,已經在大慶設計院、勝利設計院、孤島設計所、大港設計院、長慶採油三廠、上海天然氣公司等單位推廣使用。

鄭其緒,男,漢族,1947年生,山東單縣人。1982年1月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數學專業。歷任系黨總支書記、組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鄭其緒
織部部長、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校黨委書記等職,教授。現任國家人事部人才研究會學術部副主任、中國人才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特邀研究員、新華社香港分社《中國石油市場》雜誌編委會副主任、《中國人力資源開發》雜誌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人文科學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職務。
鄭其緒教授長期致力於人力資源開發的教學與研究,代表性著作為《柔性管理》。另外還著有《人才管理》、《人才評價》、《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其中《人才管理》獲國家人事部人事科研成果二等獎。其間還參與了多部書籍的編撰工作。鄭其緒同志多年來結合高校管理工作撰寫了幾十篇論文,多篇獲省部級獎勵或被《管理科學》、《中國共產黨》等期刊全文轉載。先後承擔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特大型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及人才評價等10餘項研究課題,形成了研究特色,在企業中產生了良好的效益,其中《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系統的建立與組織實施》獲國家人事部人事科研成果三等獎。
 

校園景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校園文化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足球賽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歌手大賽

傑出校友

曹本熹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曹本熹

1938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6年獲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博士學位。1952年至1962年在北京石油學院工作,曾任北京石油學院建校籌備處副主任、教務長、副院長,第二機械工業部生產技術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陳炳騫
1958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石油地質專業,在柴達木盆地任技術員、秘書,參加大慶會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改革開放後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對外聯絡部經理,為我國海洋石油事業的開放做出了貢獻。後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

傅 鷹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傅 鷹

1928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創建中國第一個膠體化學教研室併兼任主任。1953年至1954年在我校工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汪燮卿
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專業,同年派往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攻讀研究生,1961年畢業並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1983年任副院長,現任該院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 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吳 儀

1962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石油煉製系煉油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曾任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副經理、黨委書記,北京市副市長,對外經濟貿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務委員等職,當選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部長。

周永康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周永康

196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遼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長,遼河石油勘探局局長、黨委副書記,遼寧省盤錦市委副書記、市長,石油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四川省委書記,當選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公安部黨委書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