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方形、券頂、小型磚室墓,外觀近似現代蒙古包,結構嚴謹,小巧玲瓏。
墓室四個壁畫及穹廬行券頂之上,布滿彩繪,黑線勾勒輪廓,平塗著染色彩,用筆剛健粗獷,線條準確,構圖得體,色彩鮮艷,甚為壯觀。
券頂之上,利用白灰壁畫,繪滿了荷花、牡丹,花枝招展,枝葉茂密,渾然一體。券頂正中留有八十里米的孔洞,下沿一周襯以黃色垂幔,儼然象一幅斑斕絢麗的天花板,進入墓室猶如置身於蒙古遊牧帳幃之中。
正壁,紫色垂簾高高捲起,顯得威嚴壯觀,垂簾之下彩繪男女墓主人對坐圖。男主人居左,身穿右衽藍長袍,頭戴圓頂式帽,帽纓之上系有紅綾,寬臉龐,短鬍鬚,濃眉紅唇,體態憨厚,神情威嚴,似在聆聽女主人稟奏。女主人居右,身著左衽紫長袍,外罩深藍色開襟短衫,頭作平髻,發上插簮,兩耳垂環,袖手側身面向男主人,似有所啟奏。男女主人身後各有一男女侍童,持印站立,靜候使喚。這是一幅以男女主人為中心的橫軸式主題畫,人物體態以裝束有著明顯的蒙古民族特點,親切自然。
棺木兩端分別繪《山水樓閣》和《風景人物》,具有濃厚的國畫風格,暈染精湛,濃淡相宜,著墨有致,質感效果尤為顯著。其中山川松竹、亭台樓榭、雙禽小溪,以及老翁獨坐山谷悠閒自在等畫面,表現了塞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墓主人超脫塵世的思想。
墓壁兩側繪有墓主人生活圖,墓門兩側繪有儀仗奏樂圖,筒潔而形象地表現了墓主人生前奢侈豪華的生活情境和鐘鳴鼎食的顯赫地位。
墓室的其他部門,墓門、券頂一周,棺木前沿及墓室四角,畫師們巧妙地運用“補白”手法,繪以連枝花卉以及盆景式的荷花、牡丹,這些都是我國各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的吉祥花紋圖案,使整個墓室裝點得更為典雅、樸素、美觀、大方,富有濃重的民族特色。
赤峰地區歷史上曾是我國北方許多遊牧民族活動的歷史舞台。十二世紀中期,元太祖成吉思汗征服東蒙古以後,把翁吉拉惕部分封於土河(老哈河)流域,其後又在這裡設大寧、全寧、應昌三路以轄其地,在開發赤峰,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作出過重要貢獻,留下來的元代遺蹟、遺物也極豐富。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環境和民族禮俗上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不僅元代大型的陵墓湮沒難尋,而且因為元代蒙古族受佛教的影響,盛行火葬,即使中小型墓葬的發現也寥寥無幾,至於元墓室中的壁畫則更為稀見。元寶山元墓壁畫發現以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先後在《文物》、《民族畫報》、《內蒙古日報》等各大報刊作了醒目的報導,它對於研究元代早期的歷史、葬禮禮俗、葬儀制度、民族學、服飾衣冠制度乃至北方各民族之間文化交往等,無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部分典型畫面經業務人員從現場原封揭取,完好無損,永為館藏,成為國內孤品。
相關詞條
-
唐墓壁畫
唐墓壁畫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
簡介 墓室壁畫 發現 -
中國壁畫
壁畫是以繪製、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製作的畫。可說是最原始的繪畫型式。畫最早的壁畫是在法國一個山洞中發現的,因此有時壁畫也稱洞穴畫。壁畫的...
藝術特點 歷史沿革 製作方法 主要分類 代表作品 -
平定元墓壁畫
平定元墓壁畫--文物,在山西平定縣東回村發現。平定元墓壁畫墓室的四壁均用雕刻彩畫裝飾。墓室後壁雕正室門,門頂彩繪亥武。東西兩壁各雕門形,門頂分別畫龍虎。
地理位置 特點介紹 -
濟南元墓壁畫
元墓壁畫,繼一九七六年赤峰郊區三眼井元墓壁畫發現以後,一九八二年夏季,在元寶山區寧家營子沙子涼又發現了元墓壁畫。
特點 -
赤峰三眼並村元墓壁畫
赤峰三眼並村元墓壁畫,1號墓壁畫多已殘缺。北壁殘存樓閣建築、臥馬、鞍馬、鞍轡等。東壁殘存一人物。南壁殘存鞍馬、侍從等。2號墓壁畫保存完整。北壁畫宴飲圖。...
作品簡介 -
昭通東晉墓壁畫
墓葬在雲南省昭通縣城東北10公里處。據墓中墨書銘記,墓主原葬成都,東晉太元年間(386~394)遷葬於此。墓室用砂石砌築而成,平面呈方形,邊長3米,高2...
昭通東晉墓壁畫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墓室壁畫
古人藉助丹青文彩來裝飾陵寢梓宮,表現生死祈祥、魂魄神仙的觀念起於厚葬風氣盛行的年代。秦漢以前的墓室,繪在壁面上的只見有幾何形的簡單紋樣,這些繪在墓室中的...
漢魏墓室壁畫 兩晉南北朝時期墓室壁畫 隋唐墓室壁畫 五代兩宋墓室壁畫 -
壁畫[建築物附屬部分]
壁畫,牆壁上的藝術,即人們直接畫在牆面上的畫。作為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它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石器時代 秦漢時期 隋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