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重陽殿是解放後新發現的一組元代道硯建築,在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舊屬永濟縣)。這裡前臨黃河,背倚條山,是個“山川蘊秀、土膏林郁”之區。唐為河中府永樂縣,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改為鎮。我國民間傳說里“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相傳就生在這裡。呂卒後,唐代就其宅改為“呂公祠”,“歲時享祀。’。據記載,“每遇毓秀之辰,遠近士庶畢集其下,張樂置酒,終日乃罷”,成為一個很熱鬧的民眾集會場所。至金朝末年,由於祠的局勢狹隘,不能適應人們集會使用的要求,遂增修門廡,略加擴充,從而易祠為觀。
建築特點
這座規模宏大的“道宮”,由於工程艱巨,修建過程是相當長的,例如其中三清、純陽及重陽等三座主要殿宇費時十五年才修成。公元1256年(憲宗六年)潘德沖卒,永樂宮工程尚未全部落成,至公元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始將無極門最後建造起來氣殿宇修好以後,過了一段較長的時間;至泰定年間,三清殿又進行繪製壁畫和彩畫,據壁畫題記所示,純陽殿的壁畫至公元1358軍(至正十八年)才全部完成。可見永樂宮的修建和壁畫的繪製;差不多和元代共始終,前後費時約一百餘年。
以後歷代都有修葺,據碑刻和殿壁題記所示,明代的洪武、嘉靖、崇禎,清代的康熙、乾隆、嘉慶和光緒間都有不同程度的建築活動。其中大修工程凡三次;第一次在公元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這次主要是油飾各殿的門柱檻框;第二次在公元1689年(縈熙二十八年),這次工程規模較大,共進行了三年,如三清、純陽兩殿的梁架就是這次更換的,梁枋上有年代題字為證;第三次是公元1890年(光緒十六年),這次除修繕了三清殿、純陽殿、真武閣等三座建築外,並將三清、純陽、龍虎三殿的壁畫也同時進行了修補。
現存遺址
由於屢經變遷,有一部分建築或已圮毀無存,或已改變了面貌,但原有的幾座主要殿宇基本上還都保存了下來。從現存部分的總體布局來看,僅在一條南北向的軸線上排列著主要建築,不設東西或周圍廊屋,打破了傳統習慣。由前至後現存建築有五座:即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段。最後時丘祖殿和純陽殿兩側的“朵”殿已毀,今只存遺址。除宮門為清代建築外,其餘四座殿宇都是元代建築。其中的三清殿是唯一的主殿,體積最大,殿前有寬大的月台和筆直的通道,院落寬敞。三清殿以後,一建築物的間距的規模逐漸縮小,在空間感的處理上,賓主的氣氛十分鮮明。按光緒《永樂縣誌》所載“永樂宮圖”,西部尚有披雲道院、玉皇閣、呂祖祠、報功祠、書院、三官殿、城隍殿等建築。現在均在宮牆之外,披雲道院以北部分今僅存廢墟,其餘部分已改為學校,原有規模已難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