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鎮[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中和鎮]

中和鎮[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中和鎮]

中和街道位於成都市高新區南部園區,由原華陽縣(758~1965)第二大場----中和場演變而來,曾為華陽新縣城一年(1950-1951),後為華陽新縣城副中心。1965年被併入雙流縣,1996年設立中和鎮。現行政區劃隸屬於雙流區,2010年後由高新區實際管理[1]。與錦江區、天府新區華陽街道毗鄰,轄14個社區、41個居民小組,幅員面積35平方公里,建成區規模10平方公里。區位優勢突出,是成都市主城區近期發展的主要方向,未來成都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納成都市新行政中心、新國際會展中心輻射,成都市領事館區規劃在本區域,是成都市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基本信息

街道概況

成都市高新區中和街道位於成都高新區南部園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北與錦江區柳江街道相接;南及東之偏南毗鄰天府新區萬安街道;其東之偏北與錦江區三聖街道接壤,東之中部與天府新區新興街道相鄰;西鄰府河、傍天府大道,與成都桂溪街道和華陽街道毗連。其中,中和街區(亦即城市建成區)約6平方公里。轄域多為平壩,僅東部有少量淺丘。最高點海拔516.2米,最低點海拔473.2米,相對高差43米;平均海拔高度477米(此系列數據尚未準確)。轄有府河、仁和、新民、朝陽、化龍、雙龍、應龍、新華、姐兒堰、會龍、觀東、勁松、東寺、龍燈山、蒲草等1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1年,轄區有戶籍人口6.4萬人,居住人口總計約15萬人,主要為漢族;中和街道辦事處址在中和街道中柏路23號,以其址為起點計,北距成都市天府廣場13公里,成都火車南站7.5公里,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所在地6.5公里;西距一號捷運世紀城站2.5公里,境內沿中柏大道設有成都捷運6號線中和站、南外環南站及雙陸路站。街道道路縱橫,有若干公路通往周邊街道、鎮鄉,有繞城高速公路經轄域北緣,有成仁公路和即將建成的成自瀘高速公路過境,其東南緊臨成昆鐵路貨運外繞線貨運車站,交通十分便捷通暢。

歷史沿革

中和場是成都市歷史最悠久的老場鎮之一,其建場年代久遠,自古便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碼頭,它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及人文精神則已成為中和場的魅力之魂。

1950年,華陽縣屬西南軍政委員會川西行署溫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設中和鎮。

1951年,華陽縣治所由中和鎮遷中興鎮。

1965年,撤銷華陽縣建制,全縣以三鎮十八公社(含中和鎮)劃入雙流縣。

1996年,中和鎮幅員面積19.06平方公里,人口27491人。

1996年5月24日,雙流縣中和鎮的雙土、五岔子、建設三個村,被劃歸高新區桂溪鄉管轄。

2006年9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47號),撤銷華陽、中和兩鎮建制,原兩鎮所屬行政區域分別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雙流撤銷華陽鎮、中和鎮,設立華陽街道、中和街道。中和鎮轄4個社區、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9.2平方公里,人口3.8萬人。

2010年5月2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以成辦發〔2010〕45號檔案通知:採取整村或整組成建制調劃方式,將雙流縣中和街道轄區9個村整體(19.2平方公里)和華陽街道轄區會龍村、觀東村、紅松村、石河村、蒲草—1—村共5個村整體以及天府大道以東的勁松村1、2、3、4、5、6、7、9、10組和東寺村2、3、4、7組整組(15.8平方公里),面積約35平方公里的區域交由成都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管理範圍。

(註:成都市雙流縣人民政府委託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1個街道:中和街道。委託管理的代管區域行政區劃仍屬雙流區,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由代管機構管理,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人民武裝、行政區劃管理等政治性事務仍由雙流區管轄。 )

地理環境

中和街道辦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列入街道“四大工程”來抓,與各社區、科室、職能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實施時間、任務倒排制,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提升中和城市形象,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堅持機制創新,搭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平台。及時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工作聯動機制、督查考核機制、激勵約束機制。街道辦拿出14萬元對7個社區整治工作實施以獎代補,確保了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狠抓城市形象提升工程,樹立成都-華陽分區大城市圈對接成都老城區的亮麗視窗形象,以做大城市規模、做優城市品位、做強城市功能為目標,按照“重點整治、全面推進、城鄉互動、整體提升”的原則,建設精品工程,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形象、服務功能、承載能力實現了新的提升。大力開展“四清”工作,突出治理“六亂”。統籌實施了市容秩序、揚塵污染、農垃、機動車亂停亂放、客運三輪車非法營運、占道經營、市場環境、臨街立面、城區綠化、違法建設與戶外廣告等十一項專項整治行動,突出治理“六亂”問題,大力開展“四清”工作,著力實施源頭治理,建立健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常態化工作機制。

一是組建了綜合執法大隊,全面履行城市綜合執法職責,加強城市管理與綜合整治。

二是建立健全了市容秩序綜合整治、農村垃圾處理、居民院落管理、揚塵整治、交通秩序管理、商招店招及廣告管理、違法建設監管等一系列長效管理機制。

三是建立了投入機制。堅持街道辦投入、社區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目前街道辦及社區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已投入資金400餘萬元。

四是建立了分級包片工作責任制。按照責任區域劃分,實行“定人、定責、定標、定崗”。

五是建立了日巡查、周勸導、月義務勞動活動長效機制。組建了“文明勸導員”隊伍,將主要街道劃分到相應的社區、單位和部門,落實了包街責任。

六是建立了責任追究制度。由街道目督小組督促各部門按時完成各項整治工作任務,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納入部門、社區及相關職能部門年底目標考核,對未履職到位的,根據《中和街道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效能監察工作方案》追究相關部門人員的責任。

行政區劃

中和街道下轄以下社區:

現轄有朝陽社區、新民社區、府河社區、仁和社區、化龍社區、雙龍社區、應龍社區、新華社區、姐兒堰社區、會龍社區、觀東社區、勁松社區、東寺社區、龍燈山社區、蒲草社區等1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社會

中和宜商宜居,已納入《成都市成都---華陽分區規劃(2003---2020)》,城市功能定位於成都市主城區華陽組團中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城市綜合片區。規劃至2010年建成區規模為4.0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規模為6萬人。為加快與中心城區的規劃銜接、功能聯結和產業對接,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全面深入實施縣委以“35223”為核心的統籌推進“三個集中”發展思路,以“打造人居中和、商務中和,構建和諧新區”為總體目標,搶抓成都市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中和街道城市建設納入華陽城建指揮部統籌管理的發展機遇,按照“打通三條路(紅星路南延線、新成仁路、新成仁快速通道),整治錦江河,改造城中村,發展新產業”的思路,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以興南公司為資金載體的運作方式實施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以錦江防洪整治為切入點,啟動中和街道紅星路延伸線以東、成仁路以西區域舊城改造,使中和城市形象得到根本提升,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以實施三條道路建設為依託,主動嵌入中心城區,形成城市新架構,提升土地價值,帶動項目開發。發揮比較優勢錯位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區域特色經濟。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經濟

中和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具有快捷的交通網路,境內主要幹線有國道213線成仁路,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中柏路,中和大道,正規劃建設紅星路南延線、新成仁路、新成仁快速通道三條城區骨幹道路。至天府大道500米,至雙流國際機場20公里,火車南站5公里。建有日供氣量1.2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公司;建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供水條件良好,水質優良,日供水5000立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中和政通人和,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2007年全街道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7.7億元,財政收入1.56億元,招商引資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54元。

文化

中和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曾作為華陽縣新縣城副中心,是省級文化先進街道,競技龍、女子連蕭、威風鑼鼓享譽川內外。也是市級教育強鎮,建成國家級職業中學“成都市中和職中”、省級示範性高中“成都市中和中學”(原華陽縣聯合中學)、市級義務教育示範校“成都市高新區中和國小”以及新建的成都高新新城學校等。擁有綜合性文體活動中心1個。

交通

中和街道位於成都市區的東南方向,成都市區8條公交線路直達中和,方便市民出行。 如果你從成都的火車北站去,有三條線路供你選擇:

線路1: 從火車北站出發,乘坐快速公交K2或K2A路在二環路成仁路公交站下車,在萬達廣場旁換乘819路(五桂橋公交站——華陽客運站)抵達中和鎮,約18.7公里 ;

線路2: 從火車北站東廣場出發,乘坐300路上行(火車北站東廣場——雙流機場),在火車南站換乘809路(蜀鑫路——華陽客運站)、806路(雙流客運站----中和格林君典),抵達中和鎮,約20.49公里 ;

線路3: 從火車北站東廣場出發,乘坐65路上行(火車北站東廣場-城東客運中心),在琉三路口換乘817路上行(成都東客站東廣場站-華陽客運站),抵達中和中學,約21.01公里

線路4:從火車北站出發,乘坐55路上行(火車北站——污水處理廠),在紅星路休閒廣場換乘68路上行(紅星路休閒廣場站——中和金桂花園站),約21公里。

線路5:從火車北站乘坐捷運1號線到世紀城站下車,乘坐188、185路公車到達中和街道,約3.8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