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頭村[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塘頭村]

塘頭村[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塘頭村]

塘頭村位於化龍墟鎮,2000年全村農業人口1440人,共441戶;種養總面積2290畝,其中水稻380畝,蔬菜285畝,香蕉914畝,木本水果173畝,蔭生植物50畝,其它40畝,魚塘448畝。2000年全村工業總產值為5210萬元,農業總產值1768萬元,村集體純收入29.8萬元,全村勞平收入10627元,人平收入6000元;村文明戶358戶,村文明標兵戶37戶,區文明標兵戶1戶。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塘頭村位於化龍鎮中心毗鄰墟鎮、鎮政府,面積2.5平方公里,下轄四個自然片,塘頭、村心街、西街、下街,10個生產隊。

風景名勝

在化龍鎮塘頭村有一處氣勢恢弘、建造奇特的古建築,雖處一片民居的包圍之中,但絲毫不能掩蓋其光華,由於結構與經歷酷似澳門的“大三巴”,因此被譽為化龍鎮的“大三巴牌坊”。

澳門的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羅教堂遭遇一場大火後殘存的前壁,因外表像牌坊而得名。而化龍鎮的“大三巴牌坊”過往是一個祠堂,名為後山黃公祠,25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將祠堂摧毀,只留下前壁屹立風雨而不倒。聖保羅教堂建於1637年,而後山黃公祠上清晰刻錄著明朝崇禎元年季夏立,即1628年,據今已有380年的歷史。

塘頭村鍾靈毓秀、古色古香,是化龍鎮有名的文化村落,村中曾誕生過春滿杏林的嶺南名醫黃省三、物理學家黃巽等多位名人,而村中的古屋祠堂更是比比皆是。後山黃公祠就位於塘頭村的村心大街。在嚮導帶領下,記者穿過幾條麻石古巷,當還在感嘆周圍古式民宅保存完好時,眼前一個貌似城門的建築令人窒息。說她是祠堂,卻與周圍的古祠堂風格迥異;說她是牌坊,也不是,牌坊不應有厚厚的牆。正當記者疑惑時,嚮導提醒她就是後山黃公祠,心中暗嘆化龍的“大三巴牌坊”果然名不虛傳,於是仔細打量起她。

後山黃公祠處於一片民宅之中,與其他祠堂相比,有著鮮明的建築風格。普通的祠堂前檐突出,有柱子頂立,但後山黃公祠卻沒有一根柱子,她更像是一個城門。一般祠堂前壁都是由青磚砌成,而後山黃公祠則由一塊塊兩米長的方形麻石砌成,這也許是她經歷幾百年而屹立不倒的原因。後山黃公祠最獨特之處,莫過於前壁上那些形似浪花、環環相連的屋檐,它由白色石灰雕砌而成,一層圓形一層菱形交疊組合,由於菱形組合時形成一定角度,因此整體就向外傾斜。這些建築美觀且大方,遠遠望去既像是海風吹拂盪起的波浪,又像是一朵朵聖潔的蓮花。如此標新立異的造型,在眾多祠堂中實屬少見。同時在蓮座的下面鑲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百獸灰雕,幾張石雕壁畫精美生動,頗具藝術功力。

後山黃公祠高約7米,長達25米,前壁成對稱的三級階梯狀,這是典型的牌坊樣式,因此村民更習慣把她稱之為牌坊。祠堂正門大約4米高,3米寬,正門之上用行楷書著“後山黃公祠”5個大字,左下方刻著崇禎元年季夏立。牆壁上的一張告示牌顯示她為廣州市登記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前壁呈灰白色,氣勢恢弘、雄偉磅礴,造型的獨特不僅極具觀賞性,更添威嚴氣勢,在人們看慣千篇一律的清代祠堂時,後山黃公祠猶如一個天外來客,新奇俊美,卓爾不群。

據村里掌管祠堂的黃叔介紹,在明清時期,能修建祠堂的人非富即貴,後山黃公祠的主人就是黃後山,其祖輩曾在朝廷當過大官,在祠堂前有兩面石鼓表明他也曾是個文官。幾十年前,後山黃公祠還保存完好,其豪華氣派的樣貌,讓黃叔依然歷歷在目,“祠堂建造得非常漂亮宏偉,在這一帶是首屈一指的。”但25年前的一場颶風將祠堂吹倒,只留了光禿禿的前壁,“倒下的柚木柱,十幾個人才能抬得動,按照當時的財力是無法修復的。”經歷一場天災後,文革時期,後山黃公祠又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為保護好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村民們急中生智,用牛糞混合水泥覆蓋在祠堂表面,這才躲過一劫。文革後,清理掉混合物,祠堂又恢復了原貌,如今,村民們對祠堂更加愛護。祠堂之後是一塊平地,村里按照原來的大小修建了圍牆,它依然是村民聚會、開展活動的場所。

經濟建設

2009年全村農業人口1451人,共515戶; 2009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為1.56億元,農業總產值0.26萬元,村集體純收入87萬元,全村勞平收入13430元,人平收入9491元。種養總面積1793畝,蔬菜35畝,木本水果68畝,蔭生植物1032畝,其它302畝,魚塘356畝。至2009年底我村經多年來在區委、鎮政府支持幫助下投入80多萬元,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加大力度,做了大量工作得到村民很滿意,得到一定的成績,今後要再接再厲,投入資金,將我村兩個文明建設,搞得更好。村主要工業有:聯洪汽車配件廠、新興隆達、真真手袋廠、雄會服裝廠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