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山指的是 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 獨山、西南面的明山和東面的巾山。據載, 宋太宗封此三山神為國王,故有此稱。 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 大廟山)東北麓。由於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起源與演變
三山國王 廟的實際歷史應該追敘至隋朝. 並與流球群島有淵源.潮州歷史記載: 隋大業三年(607),煬帝 楊廣派羽騎尉 朱寬航海求訪異俗。朱寬得到船師的幫助,兩次從 義安郡(即潮州)浮海到 琉球國(今 台灣省)招撫 琉球國王,琉球王不從。大業六年(610)二月, 隋煬帝派武賁郎將 陳棱、 朝請大夫張鎮周率領東陽兵一萬多人,從義安郡出發,航海到琉球,擊敗了琉球國,斬琉球王歡斯葛刺兜,俘獲數千當地居民回歸。
隋書.流球國傳 (隋書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東夷 流求國) 記載: 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歡斯氏,名渇剌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彼土人呼之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羅檀洞,塹柵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王所居舍,其大一十六間, 琱刻禽獸。多 斗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然下垂。國有四五帥,統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 鳥了帥,並以 善戰者為之,自相樹立,理一村之事。男女皆以白紵繩纏發,從項後盤繞至額。其男子用鳥羽為冠,裝以 珠貝,飾以赤毛,形制不同。婦人以 羅紋白布為帽,其形正方。織 斗鏤皮並雜色紵及雜毛以為衣,制裁不一。綴毛垂螺為飾,雜色相間,下垂 小貝,其聲如佩。綴鐺施釧,懸珠於頸。織藤為笠,飾以 毛羽。有刀、●、弓、箭、劍、鈹之屬。其處少鐵,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輔助之。編紵為甲,或用熊豹皮。王乘木獸,令左右輿之而行,導從不過數十人。小王乘機,鏤為獸形。國人好相攻撃,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而耐創。諸洞各為部隊,不相救助。兩陣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罵, 因相撃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 共和解。收取斗死者,共聚而食之,仍以髑髏將向王所。王則賜之以冠,使為 隊帥。無賦斂,有事則均稅。用刑亦無常準,皆臨事 科決。犯罪皆斷於 鳥了帥;不伏,則上請於王, 王令臣下共議定之。獄無枷鎖,唯用繩縛。決死刑以鐵錐,大如箸,長尺餘,鑽頂而殺之。輕罪用杖。俗無文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藥枯以為年歳。
人深目長鼻,頗類於胡,亦有 小慧。無君臣上下之節,拜伏之禮。 父子同床而寢。男子拔去髭鬢,身上有毛之處皆亦除去。婦人以墨黥手,為蟲蛇之文。嫁娶以酒肴珠貝為娉,或男女相悅,便相匹偶。婦人產乳,必食 子衣,產後以火自灸,令汗出,五日便平復。以木槽中暴海水為鹽,木汁為酢, 釀米●為酒,其味甚薄。食皆用手。偶得異味,先進尊者。凡有宴會,執酒者必待呼名而後飲。上王酒者,亦呼 王名。銜杯共飲,頗同突厥。歌呼蹋蹄,一人唱,眾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其死者氣將絕,舉至庭,親賓哭泣相吊。浴其屍,以布帛纏之,裹以葦草, 親土而殯,上不起墳。子為父者,數月不食肉。南境風俗少異,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
有 熊羆豺狼,尤多豬雞,無牛羊驢馬。厥 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為刃,長尺餘,闊數寸,而墾之。土宜稻、粱、●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木有楓、栝、樟、松、楩、楠、杉、梓,竹、籐、果、藥同於 江表,風土氣候與 嶺南相類。
俗事山海之神,祭以酒肴,鬥戰殺人,便將所殺人祭其神。或依茂樹起小屋,或懸髑髏於樹上,以箭射之,或累石繁幡以為 神主。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髏以為佳。人間門戸上必安獸頭骨角。
大業元年,海師何蠻等,毎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三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倶往,因到 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武賁郎將 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撃之。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撃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 自爾遂絕。
許氏論語: 流球國(流球群島)實際上為三國, 中國明朝的歷史後來補敘其為 南山, 中山,北山 三國. 其實這三國遠在明朝之前, 甚至隋朝之前,就以自然的地理(海島) 而形成並一直流傳(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其實相當于山寨). 潮州方言里,很多海島稱為海山. 潮州饒平就有一個 海山鎮.
三山國王廟的很多傳說, 或者記載的歷史,都跟隨書 所敘的這段歷史很吻合.這些數千人被 隋軍擄獲並隨軍帶到潮州的流球居民,後來與隋軍一起在潮州居住並鎮守隋朝之潮州. 為紀念其祖先, 他們便建立的三山國王廟(以紀念其來自流球三山之地). 其後代後來遠播潮州各地,台灣, 閩南(雲霄縣外龍村走王最具代表性), 東南亞,也在所居之地建立三山國王廟.潮州三山國王廟有很多輔助朝廷皇帝的傳說,跟隋軍流球征航 及後來鎮守潮州這段歷史不無關係.
潮州的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止記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
此外,潮州話 與流球話裡面有很多詞和讀音相近. 這可以從現在流球的一些地名得到驗證. 比如久米山 (很接近潮州話的 龜鱉山,山即海島之意, 用龜鱉山來解析其地名 更和邏輯.
三山國王廟是潮州人中,其先祖於隋朝隨隋軍 從流球來,用於紀念/崇拜其先人和歷史.潮州人中崇拜三山國王廟的這一支,其先祖與流球群島很有淵源.其語言辭彙中, 雖然經過歷史時間文化的交匯,仍然隱含與流球群島的淵源.現在潮州的鄉下的一些文化,風俗,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流球的痕跡.比如,潮州的簸箕神(在中國的文化里,只有潮州有),在流球可以看到很類是的風俗.
還有其他一些歷史,文化, 語言, 習俗,崇拜,可以看到這種淵源.只是從來沒有人留意.許氏於此拋磚引玉,定有專家學者從各種角度,學科去考證.
據 劉希孟[元]所著《明貺廟記》,三山國王起源於揭西縣霖田都“三位神人鎮三山”的神話故事,三座山分別是獨山、 明山、巾山,相傳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 受命於天,鎮守巾、明、獨三山,後來演變為三山國王。
一般認為“三山國王神”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
隋初 隋文帝時期,潮州之三山( 明山、 巾山、獨山)出現神跡。當地人便在 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歷史。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潮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為主。 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逢淫雨傷害莊稼,百姓祝禱求三山神,雨乃止,韓愈便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
到了北宋,“潮州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漢 劉繼元有功,宋太宗“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賜廟額曰: 明貺,並敕增廣廟宇,歲時合祭。從此,三山神便被統稱為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至宋仁宗 明道年間,“復加封廣靈二字”。至此,“三山國王” 經皇封,提升為國家神,成為為國家皇權服務的神靈象徵。當時,其地域影響大體局限於潮州。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潮州、梅州、 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 走集”都要前來拜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