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文簡介
作者:劉向編類型:書信
成文時間:西漢末年
作者小傳
![《魯連書》](/img/3/79b/nBnauM3X3MDNwYjNwcjN5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3Y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原文
![《魯連書》](/img/e/bcb/nBnauM3X1ITM2MzM0cjN5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3Y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初燕將攻下聊城,人或讒之。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國之形危。且棄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栗腹以百萬之眾,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戮,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以見於天下矣!故為公計者,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
![《魯連書》](/img/7/dd2/nBnauM3X4EjMwAzM2YjN5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2Y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而去。故解七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譯文
![《魯連書》](/img/d/ea7/nBnauM3X4gTM4IjN5cjN5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3Y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最開始的時候,燕國一位將領率軍攻占了齊國的聊城。聊城有人向燕王進讒說那燕將的壞話,燕將擔心被殺,就據守聊城,不敢回燕國。齊國田單攻打聊城,攻了一年多,雖然士兵死了很多但城池還是攻不下來。
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去,送給燕將。信中寫道:“我聽說,聰明的人不違背時勢而丟棄利益,勇敢的人不逃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會先顧自己而後顧君主。如今您逞一時之忿,冒著使燕王失卻一個大臣的危險作戰,這是不忠;自己戰死而聊城失守,威名並不能張揚於齊國,這是不勇;功敗名滅,後世對您無所稱道,這是不智。有此三個短處,現世的君主不會要他做臣子,游士說客不會向世人稱道他。所以聰明的人不會優柔寡斷,勇敢的人不會貪生怕死。現在生與死、榮與辱、貴與賤、尊與卑的選擇擺在您的面前,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仔細權衡,不要做出與俗人相同的決斷。現在,齊國用全國的兵力,對天下別無貪求,全力來奪取聊城,我看您要死守這被圍困了一年多的城池,是不可能成功的。而
![《魯連書》](/img/f/a64/nBnauM3X1czM2kjN3kjN5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5Y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燕將說:“我恭聽您的教誨。”就偃旗息鼓,從聊城撤兵。因此給七國解圍,挽救瀕死的百姓的,是魯仲連的書信。
影響與傳播
根據《史記》的記載,燕將看了魯仲連的信之後流了三天的眼淚,猶豫不定,難以自決。想回燕國,卻已與燕王有嫌隙,擔心被殺;想投降齊國, 又擔心自己殺虜齊人太多, 降後受辱。他長聲嘆息說:“與其讓人殺我,不如自殺。”於是自殺而死。聊城大亂,田單隨即血洗了聊城,並向齊王提起魯仲連的功績,想要封賞爵位給他。魯仲連於是逃往海邊隱居起來, 說道:“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事奉人,還不如貧賤傲世過自己隨心所欲的生活。”由此可見魯仲連“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詩)的高風亮節。專家點評
![《魯連書》](/img/5/290/nBnauM3XxYjN2kjM1gjN5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4Y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文章首先交待燕將攻下聊城並堅守的不得已的原因在於他在國內遭受讒言離間,害怕被君主誅殺,所以不敢回國。齊國大將田單攻打了一年多,士卒傷亡慘重,而聊城卻依然沒有攻下,形勢緊迫,燕將卻仍拼力固守。以“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聞名於世的魯仲連,為了消弭戰爭,使百姓得以安寧,便修書一封給燕將。這些情境的交待,為後文魯仲連的書信發揮效用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有助於讀者理解和評價書信的內容。
信中根據當時的形勢,針對燕將的進退失據的處境和矛盾的心理,曉以大義,闡明利害,指明只有放棄聊城才是唯一明智的選擇。說理透闢,義正詞嚴,有著無法抗拒的說服力。
書信開門見山, 明確指出燕將繼續保守聊城是“非忠、非勇、非智”,極為不識時務的行為。作者指出,聰明的人不違背時勢而丟棄利益,勇敢的人不逃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會先顧自己而後顧君主。而燕將冒著使燕王失卻大臣的危險作戰,是不忠;自己戰死而聊城失守,威名不能張揚於齊國,是不勇;功敗名滅,後世無傳,是不智。勸誡燕將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在生死榮辱、貴賤尊卑之間做出明智選擇,不要拖延誤事。
![《魯連書》](/img/5/e51/nBnauM3XxEDO2QjMxkjN5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5Y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認清形式之後,作者又為燕將指明了“罷兵休士”的出路。歸燕會受到燕王的歡迎和土民的擁護,可以輔佐孤主,制約群臣,教養百姓,功名揚於天下;游齊,齊國會割地封賞,可以富比陶、衛,世世稱孤道寡,與齊國並存。“二者顯名厚實”,正是“智,忠、勇”的做法。為了除燕將的顧慮,進一步使他堅定信心,作者引用管仲、曹沫的先例,開導燕將既然要“行大威”就不能“ 小節”,要“立榮名”,就要“不惡小恥”,這樣才能成就威震天下、名傳後世的功業,否則就會導致殺身絕世,功名不立的嚴重後果。邏輯嚴密,析理透闢,無懈可擊,有很強的說服力。
最後以燕將“敬聞命矣”的話,和“罷兵倒櫝而去”的行動,交待魯仲連遺書燕將發揮的巨大政治效力。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已經充分地體現了這封信的巨大威力。而“故解七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則是作者對魯仲連的高超謀略及豐功偉績的由衷讚美。語言富於變化,詳簡剪裁得當,具有較高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