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魯連台
一笑無秦帝,飄然向海東①。
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②。
古戍三秋雁,高台萬木風③。
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④。
作品注釋
①“一笑”句:指魯仲連笑斥游士新垣衍,堅持義不帝秦。海東:東海。
②排大難:史載魯仲連性格豪爽俠義,常為人排難解憂。“不屑”句:指魯仲連不屑於自己的功績,不接受趙、齊的封賞。
③古戍:古代營壘,自古以來的邊防要地,指魯連台所在地。三秋:深秋,晚秋。農曆九月為秋季第三個月,故名。高台:指魯連台。萬木:成千上萬棵樹木。
④從來:自古以來。天下士:指天下有見識有本領的人。布衣:平民,多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作品簡析
魯連即魯仲連,先秦齊國高士,排難解紛,多行俠義,卻秦救趙,功非尋常。齊君欲封其官爵,逃避而去,隱居以終。魯仲連以天下事為己任,替人排難解紛,功成不受賞的精神,深為後人所景仰,因建台以祭祀。魯連台在山東省聊城縣故城中,公元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東昌知府陸夢履建,相傳台址為魯仲連射書勸燕將撤守之處。屈大均身處明清之際,積極投身抗清鬥爭,對魯仲連的為人品格有著不同一般的深刻體會。這首瞻仰魯仲連古蹟的五言律詩,寫得雄勁剛健,擲地有聲。此詩前四句首先用簡練生動的文字追述了魯仲連的義舉奇功,高風亮節,提點魯仲連功成而不屑封賞精神的可貴,慨嘆人間如仲連者難得一見,抒發了作者對古代賢人的景仰讚佩之情。五六兩句寫登魯連台所見,景象雄闊而頗具滄桑之感。結尾兩句,熱情地歌頌了人民(包括隱士)的高貴品質,含意尤為深刻,態度相當明朗。全詩敘事寫景與抒情融會無間,語言素樸而筆帶豪氣。
作者簡介
(1630—1696)明清之際詩人、詩論家。原名紹隆,字介子,廣
東番禺沙亭鄉(今番禺新造鎮思賢村)人。曾參加陳邦彥等發動的抗清隊伍,後為避禍,削髮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種。中年還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屈大均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大家”。曾在廣州創立西園詩社,他總結了嶺南詩歌發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揚。其詩有豐富的歷史內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著作有《易外》、《翁山詩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30餘種。他撰寫的《皇明四朝成仁錄》,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頌德,在明末的遺民中引起較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