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fascist)本義是“束棒”(拉丁語:fasces)的音譯,是一把被綁在多根圍繞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頭,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誌。法西斯主義(英語:Fascism;義大利語:Fascismo;德語:Faschismus)是一種結合了社團主義、工團主義、獨裁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中央集權形式的軍國主義、反無政府主義、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和反共產主義政治哲學;《大英百科全書》對法西斯主義的定義:“個人的地位被壓制於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法西斯主義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fascism),一種政治哲學,強調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國家榮譽不可侵犯。是由民族主義(nationalism),種族歧視(racism),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國家價值主義(disagremnationlism)的中心意義合體而成。他們歌頌軍事美德而詆毀自由及民主,歧視不同於自己的人。20世紀的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是因為他們對共產主義的恐懼。他們的支持者都擁有鮮明性格(本尼托·墨索里尼,阿道夫·希特勒,佛朗西格·佛朗哥,東條英機)並且認為自己身為國家的一員就必須奉獻出你的價值。在二戰時期的社會混亂導致的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掌權。他們相信國家是神聖的,可以犧牲自己的性命來維護國家的榮耀(如日本後期的所謂“一億玉碎”和”特攻作戰“),個人的意志服從國家,嚴厲鎮壓異己分子(如納粹德國臭名昭著的蓋世太保)。但是這種主義經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

發展歷史

法西斯主義 標誌法西斯主義 標誌

法西斯主義是西方國家在陷入經濟大危機的困境後的產物。政治、經濟和社會動盪的加劇,失業人數的劇增,導致生活處境惡化、不滿現狀的中間階層的情緒空前膨脹,要求政府尋求新的統治對策以及更為中央集權的經濟控制、和準備重新劃分世界的戰爭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產生和發展。

1919年,出現了最初的法西斯組織:德國工人黨、義大利“戰鬥法西斯”和日本的猶存社。1920年4月,德國工人黨改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11月,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成立,1922年10月發動進軍羅馬的政變,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26年義大利的法西斯體制開始形成。在日本,繼猶存社之後,出現了民間法西斯團體和軍隊中的法西斯運動。此外,匈牙利以霍爾蒂為首的軍事獨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亞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統治,1926年畢蘇斯基在波蘭建立稱為“薩納奇”的法西斯體制,1929年克羅埃西亞的巴維里契建立的烏斯塔沙法西斯統治。

1920年代末,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舊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制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統治,1940年大政翼贊會的成立,標誌著法西斯主義體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法國的火十字團、英國的法西斯聯盟、美國的自由聯盟和黑色軍團等法西斯團體也興盛一時。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國際現象。它反對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主張建立以超階級相標榜的集權主義統治,實行全面統制和恐怖鎮壓;進行由政府全盤計畫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宣傳,鼓吹沙文主義、奉行重分世界的戰爭政策。法西斯主義代表的是社會在經歷一連串經濟動盪,各種民主政府挽救經濟的手段都告無效,在經歷中央集權和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的惡性循環後,人民訴諸絕對獨裁者的聲浪所必然造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鼓吹種族主義、專制獨裁和侵略擴張的政治理論、運動和政權形式。最先由義大利墨索里尼提出。“法西斯”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指古羅馬官吏出巡時由其扈從所執的權力標誌棒,象徵強權和暴力。法西斯主義否定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思想,鼓吹對領袖的絕對服從和國家主義,宣稱“高貴”民族有統治“劣等”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權利,融種族主義歷史觀和專制暴力哲學於一體,既反對共產主義也反對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主張建立少數獨裁者的恐怖統治,鎮壓勞動人民和進步勢力,實行擴張政策和戰爭政策。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社會及意識形態全面危機的產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和德國分別出現墨索里尼的國家法西斯黨(又稱喝棒黨、黑衫黨)和希特勒的納粹黨,先後於1922年、 1933年建立法西斯專政。日本亦於30年代法西斯化。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亞、阿根廷等國也推行過法西斯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泛濫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痛苦和災難,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終通過反法西斯戰爭被世界人民埋葬。

德國工人黨德國工人黨

法西斯主義一詞有時候(無論支持者或反對者)也被用以稱呼其它同時期的獨裁主義政權,例如東條英機時期的大日本帝國、恩格爾伯特·多爾夫斯(Engelbert Dollfuss)時期的奧地利、胡安·貝隆時期的阿根廷等。這一詞也被用以稱呼一些較為長期的政權例如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時期的西班牙、薩拉查時期的葡萄牙,但這經常引起爭議。近年來法西斯主義一詞逐漸成為負面的用詞,某些政權(如印度尼西亞的蘇哈托)都被其反對者貼上法西斯主義的標籤。

雖然如果放寬法西斯主義的定義,所有獨裁主義國家都包含了其中一些特徵,但大多數理論家傾向於較嚴格的區分其中的差異。法西斯主義在1920年代的義大利崛起,混合了工團主義的概念與反唯物主義的國家理論;後者已經與極端的民族主義相連結。一些人將法西斯主義視為是針對共產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崛起的反動,無論是在哲學上或政治上,不過法西斯主義也反對民主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自由放任政策—在這點上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相同,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主張,正是因為德國自經濟大恐慌以來訴諸的社會主義政策,訴諸以政府手段解決所有面臨的經濟危機,卻忽略了經濟危機正是因為政府干預所造成的,最後導致經濟計算問題的惡性循環,在民主議會無能掌控經濟的情況下,要求絕對獨裁者掌權的聲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國。

法西斯主義視國家為一種擁有積極權利的組織實體,而非一種設計用以保護群體和個人權利的制度,法西斯主義也不認為國家權力應該受到監督。法西斯主義傾向於否定馬克思主義對於社會等級的概念,並且普遍反對階級鬥爭的概念,而改強調種族間的鬥爭、和青壯族群推翻年邁族群的鬥爭。這表示法西斯主義對於民族主義和神秘主義的信念,以及認同權力和力量即為正當性的概念,讚揚以戰爭和勝利來決定真理和價值。這些概念也可以在社會達爾文主義里發現。這些概念都直接的與社會主義和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特徵對立,這也是法西斯主義與自由主義和後來的馬克思主義浮現主要差異的地方。

法西斯主義的特色是以極權主義的方式由國家控制所有層面的生活: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和經濟的。法西斯國家管理並控制生產工具。法西斯主義將民族、國家、或種族的地位置於個人、制度或組織之上,法西斯主義使用明確的人道主義用詞;呼喚英雄式的民眾力量恢復過往的光輝;並要求對單一的領袖效忠—通常到達個人崇拜的程度。法西斯主義的領導人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們以訴諸利他主義的宣傳方式來正當化對於個體的壓迫。舉例而言,阿道夫·希特勒便曾說過:“由於個人已經完全將他的自我屈服於共同體的生命上,個人自我保存的本能於是便能發揮至極限,並且能在必要時替共同體犧牲他的生命。”

法西斯主義吸引了不同層面的人口支持,包括大企業、農夫、地主、民族主義者、心存不滿的一戰老兵、卡爾·施米特和馬丁·海德格爾等知識分子、中小企業和保守派,以及一些允諾將給予工作和麵包的貧窮人口。在一些國家如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以及一些其它國家),法西斯主義的支持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工人階級和極端貧窮的自耕農。支持者的層面廣泛使法西斯主義與其它的極權主義國家產生差異。

在軸心國於二戰失敗後,法西斯主義一詞成為政治光譜上的貶義詞,在1945年後便非常少有政治團體會以此自稱,某些政治意識形態的擁護者也常被其反對者貼上法西斯主義的標籤。

信仰來源

法西斯主義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一詞源於1919年3月23日在米蘭成立的“戰鬥法西斯”(il Fascio di Combattimento),這是一個反社會主義的民間軍事組織。而Fascio一詞,則來源於拉丁文Fascis,拉丁文原義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間插一柄斧頭,是古羅馬高官的權力標誌,象徵著萬眾團結一致,服從一個意志,一個權力”。因此“戰鬥法西斯”採用了古羅馬執政官前放置的棒束作為標誌和名稱。義大利的Fascisti也被稱為黑衫黨—源於他們以黑衫作為制服的風格。

種族觀點

法西斯主義者對種族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看法,有些表現出明確的種族主義態度,有些表現出中立態度。就種族問題,墨索里尼本人就有完全自相矛盾的講話。

在1934年法西斯國際大會上,各個法西斯政黨辯論了反猶太主義問題,一些黨派支持,另一些反對。最後雙方妥協產生“法西斯國際”的官方立場:猶太人的問題不能被轉換成一個普遍的對猶太人仇恨的運動……考慮到在一些被征服的國家裡,安置在那裡很多地方的猶太人群體用公開的和隱蔽的方式去傷害性地影響那些收留他們的國家的道德和物質利益,建立國中之國,無視義務而追逐利益,考慮到他們已經具備了可以對愛國主義和基督教文明帶來破壞的國際性革命的元素,本次大會譴責他們這些元素的邪惡行徑,並已做好準備與他們作戰。

政治與戰爭

政治與戰爭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