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歷史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是當代社會歷史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已不再像18世紀以前那樣,僅依賴為數甚少的獨立科學家或工程師的個人興趣,已經成為為全人類的事業,成為國家或地區發展競爭中的焦點。本書為“科學發展觀科普讀物”之一,詳細地介紹了遺傳與基因的基本知識。
內容包括:孟德爾與遺傳學,摩爾根與基因論,突變,基因的化學本質和功能,DNA雙螺鏇結構模型,遺傳密碼的破譯等。本書內容豐富,講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看點
一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開去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我們熟知的一種遺傳現象。其實,早在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中就已描述了這種普遍的遺傳現象:“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看來,當時的人們已把植物產生與自身相同的後代看作是一種規律性的東西了。
我們還知道這樣一句話:“一母生九子,九子各有別。”這裡講的就是遺傳變異,也正是有利變異,才使得生物界多樣性保持下來,這也是物種進化的動力。
遺傳變異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呢?其規律又是什麼呢?我們從父母那兒到底遺傳得到了什麼東西?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是什麼呢?
古人對這些遺傳變異現象早有許多樸素的認識,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是非常好笑的。比如曾有這樣一種認識,即認為卵子中、精子中有父母的縮影。在一幅當時(17世紀末)科學家畫的精子圖中,精子裡面就有一個小人,表示父親的縮影。這些認識都沒有科學的試驗依據,僅是一些猜測。直到19世紀中葉後。孟德爾(G.J.Mendel)和摩爾根(T.H.Morgan)才分別利用豌豆和果蠅為實驗材料,揭示了遺傳和變異的規律,認識到決定這些性狀的是基因,有機體攜帶並傳遞給子代很多基因。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狀排列,像串線上上的“念珠”。……
科普讀物(四)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