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海洋10000個為什麼:海洋環境知多少》主要介紹了我們為什麼要關注海洋環境?什麼是海洋環境容量?影響海洋環境容量的因素有哪些?什麼是海洋環境質量?什麼是海洋環境質量評價?怎樣客觀地評價污染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程度?什麼是海洋環境質量標準?制定海洋環境質量標準要經過什麼過程?中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的主要職能是什麼?什麼是海洋生態補償?進行海洋生態補償的依據是什麼?海洋生態補償有哪些方面?為什麼要對海洋生態資源進行管理?什麼是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海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是如何分類的等內容。編輯推薦
《海洋10000個為什麼:海洋環境知多少》:文字深入淺出,圖片珍貴精美,20個主題20卷,窮盡你對藍色星球的想像。
什麼是海洋丁丁蟲?為什麼有的魚會“煮不死”?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多鉤”可以實現嗎?
什麼是海洋測定中性浮標?
目前的大海洋生態系統受到了哪此威脅?
什麼是袖珍型的“豆颱風”?
潛艇部隊如何進行兵力配置?
水雷可心隨便使用嗎?
為什麼說地球是個“水球”?
看點
深海生物的研究有何意義?
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深海生物具備了耐鹽性、耐低溫、耐高溫、耐高壓、高滲透性、觸覺發達、有固氮能力和清污能力等的特殊功能。生物學家認為,深海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態之一,對它的研究將為揭開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謎提供更多的證據。最早實施深海環境研究的國家是哪個?
深海通常是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又不為人知的部分。那兒面臨高壓、低溫或高溫、黑暗及低營養水平等極端環境,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早在1960年,美國“的里雅斯特”號載人潛水探測器就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了10970米,並由此拉開了人類深海探險活動的序幕,而最早實施深海環境研究計畫的國家卻是日本。“深海之星”項目是從何時開始實施的?
於1971年成立的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從1991年就開始實施了“深海之星”項目,專注於研究深海環境的微生物。項目組成員建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深海科研設備,從深海獲得了1000多株嗜壓、嗜冷、嗜熱、嗜鹼及耐有機溶劑的極端細菌。1995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研究人員成功地探測了世界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從傳回的圖像中可清晰地看到遊動著數條小魚。
科普讀物(四)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