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傳
![《言兵事疏》](/img/a/da6/nBnauM3XxAzN2QjMzQzM3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0M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原文
![《言兵事疏》](/img/b/095/nBnauM3X2UDOxgjN2QzM3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0M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臣又聞用兵,臨戰 合刃之急者三(4):一曰得地形,二日卒服習(5),三曰器用利。兵法曰: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 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6),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 十不當一。平陵相遠,川谷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 百不當一。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支葉茂接,此矛鋌之地也(7),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險隘相薄(8),此劍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懈,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 習勒卒之過也(9),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10);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11);此將不省兵之禍也(12),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 強弱異勢,險易異備(13)。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14);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15);險道 傾仄(16),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17); 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18),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 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 革笥 木薦弗能支也(19);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20),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十擊一之術也。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之間耳(21)。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無及也。帝王之道,出於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 歸誼者(22),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橫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 裁擇。
注釋
![素描像](/img/0/67e/nBnauM3X4YzNygDNycDNyITN0QTMzUTN0ITNzQTNwAzMxAzL3Q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譯文
![《言兵事疏》](/img/b/708/nBnauM3XzMzM0MzM5UzM3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1M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我又聽說用兵,在 戰場 上廝殺之前要準備好三個 方面 :一是要深入了解 地形 ,二是要 訓練 士兵,三是要檢驗 武器 。兵法說:一丈五尺長的溝,可以湮沒 戰車 的水流,山林中積滿 石頭 ,有長流之水,有 丘陵 土山,草木繁盛,這是步兵的戰場,兩個 騎兵 抵擋不了一個 步兵 。土山丘陵,綿延不絕,到處都是平原廣野,這是騎兵的戰場,十個步兵不能抵擋一個騎兵。遠遠望去是平坦的丘陵,中間隔著 河流 和山谷,居高臨下,這是 弓弩手 的戰場,一百個拿著短兵刃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弓弩手。敵我雙方的 陣地 相隔很近, 地勢 平坦,沒有深草阻礙,進退自如,這是持長戟的士兵的戰場,三個持劍盾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持長戟的士兵。 蘆葦 蒿草叢生,草木茂盛,枝葉相交,這是持矛鋌的士兵的戰場,兩個持長戟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持矛鋌的士兵。 道路 彎彎曲曲,十分隱蔽,各種險要的地勢相互重疊,這是持劍盾的士兵的戰場,三個持弓弩的士兵也抵擋不了一個持劍盾的士兵。士兵不精選加以 訓練 、使之熟悉,日常起居不熟練, 動作 不整齊劃一,不懂得如何利用 機會 、如何避免災難,前面金鼓擊響,後面的士兵卻十分懈怠,和金鼓的 命令 相違背,這是不嚴格訓練士兵的過錯,一百個這樣的士兵也抵擋不了十個精兵。 兵器 不銳利,和空手一樣;盔甲不堅固,和沒帶 盔甲 一樣; 弓弩 不可以射出很遠,和 短兵 一樣;射箭不能射中,和沒有箭一樣;射中了卻沒有穿透,和沒有箭頭一樣,這是將領沒有檢驗兵器的後果,五個這樣的士兵抵擋不了一個精兵。所以兵法說:器械不鋒利,是將自己的士兵送給 敵人 ;士兵不會打仗,是將自己的將領送給敵人;將領不了解自己的士兵,是將自己的 國君 送給敵人;君主不精選將領,是將自己的國家送給敵人。這四點是 戰爭 的關鍵。
![《言兵事疏》](/img/8/fd7/nBnauM3X2ADO1ATMzYzM3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2M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傳說: “狂妄之人的話,聖明的君主加以選用。”我晁錯愚 昧鄙 陋,冒死進獻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裁奪擇用。
影響與傳播
![《言兵事疏》](/img/e/645/nBnauM3X2cTM2ETM3YzM3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2M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專家點評
![《言兵事疏》](/img/f/780/nBnauM3XwQzM2UTMwgzM3k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4M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當時擔任太子家令的晁錯,非常關心 國事 ,對北方邊境的局勢有著深入的思考,他也呈上了自己的意見,就是這篇《言兵事疏》。從這篇 奏疏 中可以看出,晁錯對於漢興以來抗擊匈奴的 歷史 十分熟悉,對前代處理匈奴問題的得失成敗也瞭然於胸,這使得他的論點有別於一般的 書生 之見,而是有著深刻的 歷史依據 和堅實的 現實 基礎,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他根據敵我雙方的形勢對比和漢朝當時的實力,提出了守邊備塞的正確 政策 和一整套抗擊匈奴的 戰略 戰術。
文章首先回顧了漢興以來與匈奴作戰勝敗得失的 情況 ,援引古代兵法 “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的 說法 ,突出良將在戰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並由此總結出“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的 經驗教訓 。為了說明將帥在守邊備塞、訓練士卒、鼓舞士氣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採用對比的 手法 論述了呂后時“民氣破傷,無有勝意”,到文帝時“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的 形勢 轉變,以敘述為 議論 ,論證十分有力。 文章 用大量的筆墨,採取比較論證的 方法 ,從戰爭的 地理條件 、 武器裝備 及士卒訓練等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論述,闡明了將帥在戰爭中爭取勝利的三個重要 條件 : “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由此引出作者的 結論 ,也就是在對匈奴的作戰中 器械 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這四個方面的論證,也是採取正反兩面論證的方法。另外作者根據“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的 理論 ,具體分析了敵我的優劣條件,提出對匈奴作戰的一整套戰略 戰術 ,如“以蠻夷攻蠻夷”,“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以眾攻寡”等,不但見解精到,而且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