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雷學》

河圖、先天八卦、中陽太極圖、肆互壹局和天干,都是同一種手征性邏輯,即所謂的“在先邏輯”,它們是為了解決“優選邏輯”的“奇點破缺”問題而引入的。 [圖,易學的“公理系統”]圖註:①上面的為先天,屬陽;下面的為後天,屬陰。 [圖,物理學中左手定則與左右鏇]圖註:西方邏輯中的“正”和“負”,從東方邏輯角度來看,恰好是相反的“陰”和“陽”。

《藏山雷學》節選
第一節圖書概要
[一]
我們的研究目標只集中在易學的象數公理之內——即對“河洛、五行、八卦、乾支”模型做“原始分析”。
所謂易學中的公理系統,具體來說,報告“太極圖、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剋”。
一、中陽太極圖、魚眼太極圖:
太極圖有很多不同的變體形式,但概括起來就不會越出如下兩種基本形式。
[圖,中陽太極圖和魚眼太極圖]
圖註:左圖是“中陽太極圖”〔原名“來氏太極圖”,我們根據其特定內涵取名“中陽太極圖”〕,右圖是“魚眼太極圖”。
魚眼太極圖象徵的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其實是一種二元遞歸邏輯,“魚眼”就是所謂遞歸中心,它可以無限層次的重重相攝,正所謂,圖中有眼,眼中有圖,乃至無限。
魚眼太極圖的鏇轉極性〔即手征性〕也是公理給出的,它是易學的“優選的邏輯[1]”。當然,此手征性的取向是易學邏輯的任意規定,但手征性既定,推理法則即由此而出。
中陽太極圖的象徵含義是“陰陽互抱,中陽為根”,它的本旨是揭示易學邏輯的陽手征“在先的邏輯[1]”取向,它是一種“象徵性參照系”。
按,中陽太極圖中的“中陽”本身並無極性,故“中陽”既可取手征性為陽,同時也可取“中陽”為陰。
[圖,中陰太極圖]
一般來說,魚眼太極圖是用來描述陰陽對稱性思想的,但是,魚眼太極圖在本質上是不對稱的,因為魚眼太極圖是契在“陽性”的背景上的——在以白色為底的紙上,我們一方面把圖內的白魚看成是陽性的,同時也會把白底也看成是陽性的,故白魚和白底之間對稱性自發破缺
能不能把白底塗成中性的灰色呢?這樣一來不就平衡了嗎?
[圖,白底的魚眼太極圖和灰底的魚眼太極圖]
但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因為太極圖本質上只是一種陰陽關係,也就是說:萬物必須是、且只能是由兩個可區分的最少極性所構成;又,一切層次的陰陽狀態都得依據層次所在的位置依次生成。我們如果把可區分的極性在公理系統中規定為“白、黑、灰”〔即陰、中、陽〕三種,那么該公理就不可能滿足最簡性;當然,我們同時也不可能只規定一種極性,那樣一來,可區分性就消失,邏輯無意義。
[二]
二、河圖、洛書:
[圖,河圖與洛書]
圖註:①在河圖數中,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有歌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②在洛書數中,縱橫數相加俱為“15”。比如,1+5+9=15,6+1+8=15,6+7+2=15,……等等。
河圖、先天八卦、中陽太極圖、肆互壹局和天干,都是同一種手征性邏輯,即所謂的“在先邏輯”,它們是為了解決“優選邏輯”的“奇點破缺”問題而引入的。
與之相反,洛書、後天八卦、魚眼太極圖、五行生剋和地支,則同屬“優選邏輯”。
按:洛書本只是362880種〔9!〕三階數字方陣中的一種,易學之所以單選洛書幻方作為優選的公理系統,是由於洛書具有一種“相干性”,即有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數字排列性質,我們可以借用這種性質來描述事物之間整體關係——這本是易學認識問題的出發點。
[三]
三、先天八卦、後天八卦:
[圖,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圖註:①左圖為“先天八卦”,我們根據它的特點,又可稱之為“爻象對待圖”,它是北宋的易學家邵雍所作。②右圖為“後天八卦”,它其實就是《周易》中記載的“帝出震圖”——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圖,萬物類象表]
圖註:八卦在實踐運用的操作手法之一就是“萬物類象”。表中是一些常見的類象以及我們新創的幾種類象。
所謂“八卦”,就是指八種“邏輯元素”——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先天八卦是一種嚴格地按遞歸邏輯生成的邏輯系統,它可以有兩種排列方案,即: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8;或:坤1、艮2、坎3、巽4、震5、離6、兌7、乾8。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在易學中,八卦的序數是沒有什麼實在意義的,它不過是八卦生成後的一種次序編號〔按,紹雍其實在這裡有誤導〕。

[四]
四、五行、生克:
依易學的原理,凡“邏輯元素”的相互作用關係必有五種,它們即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圖]
圖註:①五行的“相生”關係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的“相剋”關係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可水、水克火、火克金”。②五行的結構圖之間有一種數學規律,即,在“正五邊形”與“正五角形”種隱藏“黃金分割率”〔詳見附錄〕。
[圖,五行分類表]
圖註:五行系統也有陰陽兩種關係,即,五行生剋為陰,而與五行生剋關係不同的另一種相互作用關係——由先天數理決定的“肆互壹局”〔有時我們也可稱之為“先天五行”、或“數理五行”〕為陽。所謂肆互壹局指:相互“合”、相互“沖”、相互“害”、相互“刑”,這是“肆互”;“壹局”指三合化局和三刑。其具體細節可詳見本篇第■章第■節。
按,五行與生克其實是兩種關係。比如,“仁、義、禮、智、聖”是五行,但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說生克作用;又如,“刑、沖、局、害、合”也是五行,但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也不能說生克作用。所謂生克者,往往言“後天五行”關係,“先天五行”則不論。
[五]
五、天干、地支:
天干為陽,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為陰,其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圖,六十甲子表]
圖註:①十二地支各分配一個生肖,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②地支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天干與地支相互配合,可以紀年、月、日、時,也可形成一種“六甲空亡”現象——即,甲子旬中戌亥空、甲戌旬中申酉空、甲申旬中午未空、甲午旬中辰巳空、甲辰旬中寅卯空、甲寅旬中子醜空,這其實就是一種對稱性自發破缺現象,並與“遁甲現象”有很大的關係,這些問題我們都要放到後面去詳細討論了。
第2節象數體系
[一]
五行學說認為:任何一個層次的系統,系統內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都可以用五種基本的、且相互獨立的“運算”關係來概括。那么,我們如果把易學中公理邏輯系統也看成是“五行”規律的體現,那么其“公理構件”就應當有五種模型關係。
[圖,易學的“公理系統”]
圖註:①上面的為先天,屬陽;下面的為後天,屬陰。②所謂先後天的分別,實際上必須在相互比較之中才能區分。比如,河圖與洛書作比較,則河圖為先天,洛書為後天;洛書與後天八卦相比較,則洛書為先天,後天八卦為後天。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現象。③五種公理模型在易學種不論生克關係的,它們之間只論疊加關係。
[二]
任一系統都有某種“奇點”,象數體系的“奇點”,我們可以從“遞歸”法中尋出。
所謂“遞歸”,就是在某個邏輯鏈展開過程中,邏輯的結果被反饋回去,從而又產生一個新的邏輯結果,並依此循環開展邏輯鏈。其反饋模式為:
[圖,遞歸反饋的基本結構]
古人稱先天八卦推衍是一種“加一倍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指的遞歸法
[圖,先天八卦的遞歸生成示意圖]
圖註: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過程,始終貫穿著同一邏輯:每一次更高層次的分化,都是上一層分化的繼續和下一層分化的推衍及綜合。橫圖八卦從“震巽”二卦上一扭,扭成圓圖,即成先天八卦圓圖。
[二]
從某種意義上講,遞歸邏輯實際上是一種記憶展開的邏輯過程——即,橫圖八卦中的任何一卦的形成都是邏輯發展歷史的一個綜合態;離開邏輯發展史和綜合態,三爻成象就不會出現。由遞歸邏輯導出的結果有這樣一個特點:任何一個綜合態〔即某一卦〕都可以根據遞歸邏輯“明白”〔或曰“記住”〕自己的位置,並也可同時“知道”〔也可說是“記住”〕其他任一綜合態的結構及其存在位置。

藏山雷學》節選
比如,“■”卦,“■”卦明白自己的位置在橫圖八卦中為第四位〔而在先天八卦中為“八”宮之位〕,它還能根據遞歸邏輯推知離卦的結構為“■”,且處於橫圖八卦的第三位〔而在先天八卦中是“三”宮之位〕;或者知道距自己之後的三位是“■”卦結構態。
又如,遺傳基因能夠發育成複雜的軀體?須知,如此複雜豐富的信息,決不可能由極簡單的遺傳因子完全“記憶”下來的,其實遺傳因子所“記憶”的僅僅是一群生長發育的遞歸規則,只不過這群遞歸規則相對很複雜,而陰陽分化的遞歸規則簡單而已。
遞歸規則的“邏輯起點”是一種“奇點”,同時也是邏輯上的“創生點”、“自我相關點”、“自我纏繞帶”,而任何形式邏輯系統的奇點所在處就是“公理”,而“公理”的不證自明性必將源於人類的公共直覺。
關於什麼是“奇點”?我們還可以換成另外的說法,它是“邏輯原點”的無限擴大或無限縮小〔正如現代物理學宇宙大爆炸論中宇宙大爆炸的起點,或者就是現行宇宙時空里的黑洞。只不過本書里談論的奇點,一般則是指形式邏輯系統中的邏輯創生點,以及物質形態發生的中心點〕。
我們現在用一個簡單的“想像性實驗”作比喻,使讀者對奇點現象有一個較直觀的體會。
設有一個玻璃器皿,內有大量的離散的水分子。在常溫下,這些水分子的集合是高度無序的,而當我們通過一個“熱源傳遞點”向器皿輸入熱量,顯而易見,水分子會開始流動並在熱傳遞的影響下開始出現某種有序性。
[圖,奇點示意圖]
圖註:玻璃器皿與熱源之間的熱傳遞點是人為規定的。我們可以把熱源左右前後移動,每移動一次,都會出現一個新的熱點〔奇點〕。顯而易見,熱點〔奇點〕位置不同,器皿中的水所形成的形態也會有差異。不同的邏輯系統的創立亦可作如是觀。形式邏輯系統的形成亦可作如是觀,公理就是該系統的“熱點”,任何定理、定義均由公理推導而出。
在加熱過程中,熱傳遞點溫度最高,水分子獲得的熱量最大,如用幾何形態表示,它可能是物體幾何曲率的最大處或最小處,熱能在熱傳遞點不斷向無序系統中擴散,逐漸形成無序的湍流。也就是說,離熱傳遞點越遠,溫差越大,無序性也越大。當然,溫差不會無窮擴大,同時熱傳遞點的有序性最高,能量高度濃縮。當溫差越過某個臨界值時,水中的湍流就會有形態發生,形成有序性的形態。
我們稱這“熱傳遞點”為“奇點”。顯而易見,“奇點”是有序形態發生的起始點、創生點。[三]
根據“中道原理”,先天八卦系統的奇點應在橫圖八卦的中間兩卦——震卦與巽卦。
我們可以藉助比喻來理解:如果把橫圖八卦比擬成一個玻璃器皿中的水,“太極”就是這玻璃器皿,想像“震、巽”二卦下有一個熱源傳遞點輸入熱量〔可象徵人為規定的邏輯起點〕,於是橫圖內的八卦在“震、巽”二卦上一扭——先天八卦圓圖形成。由於邏輯遞歸點是有“手征性”的,它體現在橫圖八卦上就是太極的陽手征上,故真實的“邏輯奇點”〔也可稱之為“優先邏輯”的奇點〕應在陽性的“震卦”上。
手征性本是用來判別鏇轉物體的運動方向的——當一個物體作鏇轉時,我們根據什麼標準判定它的鏇轉方向呢?人們常說“左鏇”和“右鏇”,但是若無參照系,這“左”與“右”就無法區分。
以圖27為例,這是一個鏇轉的圓圖,我們若看圖的上面是右鏇,而看圖的下面就成了左鏇。有人可能想到用“順時針”和“逆時針”這種說法,但這得依賴我們從哪一個方向來看這些鏇轉體,如果無“鐘面”作參照系,在正面看來若為順時針,反面看就成了逆時針了;反之亦然。[圖,左鏇和右鏇]
圖註:左鏇和右鏇的相反規定和理解已經滲透到了東西方文化的每一個領域,以及許多生活細節上〔詳見《金花左道》〕。因此,當我們對東西方邏輯進行比較時,首先就要把其中一方的手征性規定進行反相處理,這才能奠定共同的比較基礎。
物理學家們採用了一種能夠不受觀察角度影響的、普適於任何觀察者的判別方法,即,“左手定則”與“右手定則”。

《藏山雷學》節選
物理學家們判別鏇轉是運用的“左手定則”,即用左手握住一個鏇轉的物體,讓四個手指指向物體表面鏇轉的方向,我們就把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定義為物體鏇轉的方向。
[圖,物理學中運動方向左手定則]
圖註:圖中的陀螺的鏇轉方向稱之為“向下”,反之,則稱之為“向上”。
我們也可用此法反過來判別鏇轉著前進的物體是左鏇還是右鏇——當大手拇指指向運動的前進方向,而鏇轉方向與四個手指指的方向相同時為左鏇,與此鏇轉方向相反者為右鏇。
[圖,物理學中左手定則與左右鏇]
圖註:西方邏輯中的“正”和“負”,從東方邏輯角度來看,恰好是相反的“陰”和“陽”。試舉兩個典型的例子:原子中鏇轉的電子西方認為帶負電,而不動的原子核〔質子〕認為帶正電;但從易學角度來看,電子在外運動,故外為“陽”,而原子核靜且在內為陰;又如先天八卦之生成序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在西方的二進數制中則為“坤0、艮1、坎2、巽3、震4、離5、兌6、乾7”;換言之,西方邏輯把東方的陰和陽換算成西方式的正負時會出現相反的手征性規定。
圖中是兩顆鏇轉著前進的子彈頭,左圖子彈前進的方向與右手大拇指所指方向相同,故為左鏇,右圖子彈前進的方向與拇指方向正好相反,則為右鏇。這種用手來定義運動或鏇轉方向的方法就叫做手征性。
在易學邏輯中,前進為陽後退為陰,左鏇為陽右鏇為陰,正面為陽背面為陰。由於我們規定紙的正面為陽等同於前進,故我們可把右手擱在紙上,大手指指向紙的上面,四個手指指的方向為左鏇為陽,反之為右鏇為陰;左鏇之手征性為陽手征、左手征,反之為陰手征、右手征。具體來說,紙面上的逆時針逆轉為左鏇而順時針順轉為右鏇。
[圖,易學鏇轉方向的右手定則]
圖註:易學中的右鏇和左鏇自然離不開特定的參考系,這一參考系就是運動的方向以及陰陽界面。以針灸為例,由於針刺的方向是指向人體內部,根據右手定則,相對於人體表面則以順時針方向為左鏇而逆時針方向為右鏇。
第4節二八易位
[一]
如果我們研究易學中的象數公理的奇點屬性,我們繪製一個象數綜合圖。具體作圖法是:
1、先作正方形田字格式的洛書九宮格,每一個交點對應洛書九個數中一個數;
2、以“五宮”的中點為圓心,以田字格的對角線為直徑畫圓,該圓必定會外接於九宮方陣的四角,此即太極圖的外圓;
3、以“震、巽”二宮與中宮對角線的中點〔此處即陰陽魚眼之所在〕為圓心,以此對角線的一半為半徑,分別畫半圓,此二半圓必一端交於九宮格的中點,另一端必交於大圓之上,此三交點即“二、五”宮和“八”宮之所在;另,兩半圓又會通過“三、七”宮之所在;
4、繪好“魚眼”,並按陰陽區分成黑白對比色,太極圖象即成;
5、在圓周外配上對應的八卦。
[圖]
圖註:本圖嚴格按幾何製圖法繪製,初看上去也許並不比其他的象數綜合圖更奇妙,而且陰陽魚眼通過“震、巽”宮似乎還有悖於易理。不過,本圖的深刻內涵我們須在後文中才能體會。
[二]
太極圖、八卦、洛書是三個平行同構的系統,它們都是同一內涵的三種不同表達形式,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協變互相映射的,但是,我們怎么證明這三種圖象是平行同構的呢?
方法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從邏輯系統的“奇點”所在——“震”卦上進行一個“震巽易位”的操作,用江慎修在《河洛精蘊》里的說法是——“二八易位”。此操作是將圖〔陰陽魚眼〕、數〔洛書“二、八”數〕、卦〔震、巽卦〕這三個互變映射的系統元素同步互易。這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此圖發生了一些特殊的巨變。
[圖,陰陽魚眼、“二、八”之數與“震、巽”之卦同步互易]
圖註:①奇點是系統內部的一個特殊的存在形式,它是系統綜合存在狀態的高度集中,即整體信息的濃縮點,奇點如同一個倒豎的三角形邏輯生成系統的基部,它代表了一個系統的形成規則。②由於奇點是邏輯展開的起始點、是邏輯記憶的中心,故它取一種初始值,就會形成一種變化態;對奇點某種攪動,必然導致系統作出巨大的回響。③奇點又是邏輯的盲點,也是邏輯內部與外部連線的地方。

《藏山雷學》節選
巨變一,原始的魚眼太極圖缺乏純陰純陽的整體性對稱關係,它呈現的的分裂的陰陽對稱關係。即,“陰魚”對稱於“陽魚”,而“陰魚中的陽眼”對稱於“陽魚中的陰眼”。二八易位後,太極圖中形成純陰純陽的整體性對稱關係,而分裂對稱關係〔指魚眼〕自發消失。
巨變二,先天八卦里,陰卦和陽卦也是呈現分裂對稱關係,即,“乾對坤、震對巽、坎對離、艮對兌”,而陰卦和陽卦則犬牙交錯,缺乏整體性對稱關係。
換言之,先天八卦保證了八卦的分裂對稱性而缺乏整體對稱性
二八易位後,陽卦〔乾、震、坎、艮〕和陰卦〔坤、巽、離、兌〕分列於兩個半圖上形成整體性對稱,而分裂性對稱自發被缺。
巨變三,原洛書數也是分裂對稱的,即,“一對九、二對八、三對七、四對六”,缺乏整體對稱關係。
二八易位以後,形成“一、二、三、四、”與“六、七、八、九”的整體性對稱,而分裂性對稱自發破缺。
巨變四,二八易位以後,洛書數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順次推進,形成S形太極曲線。
巨變五,更為奇妙的是,陰陽兩種卦所主的男女兩族的長幼次序有嚴格的數理分布。
[圖,男女族卦數理分布圖]
圖註:男族卦所配之數是以前進為大,即“六、七、八、九”順次為少男、中男、長男、老父;女族卦以後退為大,即“四、三、二、一”順次為少女、中女、長女、老母。這正與易學傳統理論“陽順陰逆”相符。
[三]
我們如果將“洛書”看成是一個整數化的“幾何圓”,那么,從本質上講,八卦實際上是八個矢量。先天八卦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陰陽對待的分裂性對稱,對待之宮矢量的絕對值〔模〕等價〔都等於圓半徑“r”——“1”〕,而極性截然相反〔即幅角相差180°〕處於同一直徑上,陰與陽相互作用趨向中和或曰平衡〔指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整個系統處於既封閉又穩定的中性狀態,任何能量也不能進入系統,也不會逸出系統之外,處於死寂狀態。
二八易位後,整體性對稱形成,而分裂性對稱自發破缺;換句話說,也就是指系統中有新矢量被創造出來,這種矢量被創造表現在物理意義上就是有能量或信息被創造出來,並進入系統。
第五節雙邊邏輯
[一]
複雜系統的構成源於簡單,這一思想是非常古老的。
愛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學和實在》一文中說:“科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儘可能完善地理解全部感覺經驗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是通過最少個數的原始概念和原始關係的使用來達到這個目的。”在晚年的《自述》中則更進一步闡述這一觀點:“雖然概念體系在邏輯上是完全任意的,可是它受到這樣一目標的限制,就是要儘可能做到同感覺經驗的總和有可靠的〔直覺的〕和完善的對應關係;其次,它們應當使邏輯上獨立的元素〔基本概念和公理〕,即不下定義的概念和推導不出的命題要儘可能的少。”——這樣精粹的思想,我們可以用來研究易學。
如果某個造物主來設計宇宙,它將使用多少種型號的磚塊呢?用易學來回答則是:“八種”——即,“八卦”,多一個卦顯得浪費,少一個卦又不夠,且“八卦”之間只有五種相互作用形式。
顯然,作為“邏輯元素”的“卦”不能只是一個點,其內部還必須有結構,沒有結構的點是不可區分的。而最簡的“結構元”則只可能是最簡“是非邏輯”的兩種極性,即陰爻和陽爻;最簡的幻方數陣與邏輯元素的同步運作關係決定了邏輯元素的數量——“卦”必須是不多不少的八個;當然這種觀點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八個基本邏輯元素又進一步決定了構成邏輯元素的結構元只可能是三爻〔卦〕,而不可能是兩爻〔卦〕、四爻〔卦〕或其他數量的爻〔卦〕,因為只有且必須有三爻的排列組合才能不多不少地構成八個邏輯元素單元即八卦。
洛書、八卦和三爻就是通過上述這種關係的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了現有的“三爻八卦”系統。東漢楊雄別出心裁地創造的三種極性的四爻卦,由於缺乏最簡的數理邏輯作為基石,最終只能成為一種數學遊戲。

《藏山雷學》節選
八卦有點類似物理學中的量子結構——它有內部結構,但又不可再分割,若再分割就不能形成單獨的邏輯元素——“卦”,故易學絕不可能有所謂的“五爻卦、二爻卦”等邏輯元素,它們沒有與之對應的物理現象。
[二]
我們將洛書、八卦、太極圖看成一種互變同稱映射系統,事實上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新的認識,而“二、八”〔即震巽、陰陽魚眼〕易位則不同——這是一個“對稱性自發破缺”現象,其破缺點是“震卦”。
於是,洛書可由奇點即震卦的“攪動”而形成兩種不同對稱形式的洛書,即局域對稱性洛書和整體對稱性洛書。
[圖,兩種洛書圖——不同的對稱性]
這兩種洛書圖意味著什麼呢?
洛書作為八卦系統的數理結構,本來是根據嚴格的對稱性手法而生成的邏輯系統,如今卻從中發現了“對稱性的自發破缺”,這個現象深刻性一定非同一般。而要理解這個現象,我們還必須從對宇宙的認識論著手。
從邏輯上講,我們對於宇宙可以從兩個不同角度的時空觀來觀察測量,這兩種不同的宇宙觀就是“定域性時空觀”和“全域性時空觀”。所謂定域性時空觀是從局域性的“點”的角度來觀察宇宙時空,而全域性時空觀則是從整體性的角度來觀察宇宙時空。其實,這不過是一種“雙邊邏輯實在”在宇宙時空觀中的反映,它們不存在誰對誰錯,只存在邏輯取用的優先權。
所謂雙邊邏輯物理實在是指兩種操作範疇下的物理世界圖象。
比如,物理學對於能量的定義及理解是從質量與速度等概念來表達的,可是如果再認真分析這類概念所依賴的感知基礎就會發現問題:
現假定我們面前有兩個球體。大小一模一樣,顏色卻是一黑一白;欲分辮此二球體的能量大小,這時可以有兩種分辨方法:1、可用雙手去抱一抱兩個球體,從你用力多少的感覺來分辨二球體的能量大小,如果其中有一個使你感覺“重”,你就會去尋求恢復這“重”的原因,如密度或加速度等等,我們可稱此感覺為“作用感知”,這時你就可能根據其作用關係來建立一套物理學;2、還可以去區分球體的顏色〔或大小、或左右、或上下等等〕來判斷能量大小,顯然,這裡的能量大小的區分方式是一種所謂的“情景感知”,在此我們認為黑顏色的“重”,如果有人想從此種感知去建立一套物理學,那么他的第一作工作就是去尋求能量與各種情景感知的聯繫。
這兩種感知都有可能建立起某種實用的系統。在東方,使用“情景感知”,在西方卻使用“作用感知”。這兩類對立的感知方式就是不同時空觀的由來。至於邏輯不過是這兩類感知的符號的外化而已。我們可用表35表示這種平行關係。
[圖,兩種邏輯的互變同構映射關係]
此表就是雙邊邏輯物理實在的象徵圖,它表明的是:無論是從文化角度、數學角度、感知角度、邏輯角度、操作角度,還是其他什麼角度,都可建立相互對立的“雙邊”邏輯。而這一切邏輯都能發生的原因,是由自然本體的本質所給予的,用易學的邏輯來說,這是遁甲現象,關於這一點,以後大家可以明白。
後天八卦就是為了更準確的實現這一所謂真實反映而出現的。易學正是其中“全域性時空觀”的邏輯描述。在全域性時空觀中,邏輯的整體對稱性是被優選的,故整體性洛書在易學邏輯體系中是對統一宇宙的“真實的”反映。
由於洛書和後天八卦能夠真實地反映整體性對稱的宇宙,而先天八卦只相當於定域性時空觀中的邏輯實在,故從易學非定域時空邏輯的優選權角度來看,分裂對稱的先天八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它不可能對易學所要反映的整體性時空進行真實的、準確的描述。
在易學中之所以會有先天八卦的存在,是對後天邏輯奇點的解釋所必需而引進的附加條件。因為奇點是邏輯系統的起始點,是不證自明的公理,本系統的邏輯規則一到奇點處就完全失效;要對邏輯起點即公理進行解釋,就必須從與之對立的邏輯系統中尋求答案。易學之所以會有先天和後天的稱呼,之所以在實際運用時先天八卦全然無用,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