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理人自然之路》共分四部分,依次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全部採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實踐案例相結合的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有理有據,從而使經理人更加容易掌握企業管理方法,並運用到企業管理的具體實踐中。希望現代企業中的經理人能從中悟出一些管理之道,並從道、德、物、勢的自然規律中總結一些經驗,對自己如何從容自若、順其自然地經營事業、規劃人生有所借鑑。
編輯推薦
《經理人自然之路》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經理人的自然之路》以老子的“自然之道”為主旨,按《老子》第51章的“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的說法,以道、儒、法、兵四大家思想精髓對《經理人自然之路》作精闢闡述,共分四大部分。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希望能夠使經理人更加容易掌握企業管理方法,並運用於企業管理的具體實踐中。
作者簡介
馬駿,1961年生,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1983年8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其後在蒙城團縣委、安徽團省委、共青團中央工作;1996—2001年先後任安徽碭山縣長、縣委書記;2002年至今任新華人壽保險公司河南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河南財經學院財政金融系、河南商專兼職教授。其間參加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企業管理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復旦大學總裁高級研修班、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企業管理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現在讀北京師範大學國學博士研究生課程班。著有《我的大學——農村工作的實踐與思考》,發表論文多篇。
內容介紹
《老子》中的思想“蘊涵著精妙的管理智慧”,第一章《道生之》就是闡述老子的思想,“力圖有效幫助經理人把握企業管理的一般規律,使經理人的領導藝術符合自然之道,從而有效激發員工熱情,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助於實現最終的企業管理目標”。這裡,將領導看成是一種藝術,而這個藝術就包含在“自然之道”中。有這個藝術,才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才能實現管理目標。這既是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優秀思想,也是總結了自己的管理經驗。這是非常可貴的。應該說,這裡提出了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至於如何使領導藝術化,那還是需要研究的內容,需要再創造的功夫。《老子》的智慧“像一口深潭”,更像一個無底洞,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第二章《德蓄之》,主要根據孔子的仁愛、和為貴、中庸、誠信等思想精華,與管理經驗相結合,闡述六個方面的問題。“力圖有效加強經理人的自身修養,通過‘以德服人’來提升經理人的領導魅力,樹立經理人的領導權威,從而順利地開展工作,有助於實現最終的管理目標。”儒家強調領導者的自身修養,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為作下屬的榜樣。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做政治工作,就是要自身正。你帶頭做正確的事情,誰敢不正?孔子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出處同上)自身正,管理就不難了。如果自身不正,怎么能正別人呢?那么想管理就非常難了。經理人應該做員工的榜樣,“子欲善而民善矣。”(出處同上)“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自身做好了,“近者說,遠者來”,要做什麼,都會很容易成功的。如果遠方的人不願意來,怎么辦呢?財富吸引,高薪聘請,都是當下許多人所採取的辦法。有的領導在招商引資時,用盛宴招待客人,卻把客人嚇跑了,因為客人不敢在有這種風氣的地方投資,害怕自己投下的資本被這些官員吃掉了。孔子說“君子懷德”(《論語·里仁》),“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修文德,首先是修身,修身必須先正心、誠意。自己思想解決了,覺悟提高了,道德高尚了,就有魅力,就能吸引遠方的人們來投奔。經理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不是靠自己向別人宣傳說教。領導者重視自己的修養,這是中國傳統的突出優點。
第三章《物形之》,以法家韓非的思想來闡述制度、鑒才、審名、環境四個方面的問題,吸納了中國古代法家思想,也吸納了現代西方的法制觀念,將之運用於企業管理,總結出一套適合現代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
對古代的優秀傳統不能簡單否定,對外國的成功經驗不宜盲目排斥。以古為鏡,能夠古為今用;他山之石,可以洋為中用。這樣才可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也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韓非子的法治思想有合理性,秦能削平六國、統一天下,就是成功的明證。但他有“一斷於法”,是偏頗的,秦朝速亡,又是另一證明。後代統治者都要吸取法家的法治合理性,同時又要摒棄其唯法主義的片面性,因此,後代再也沒有出現過秦朝那樣的極端法治主義的情況,總是以儒法互補為指導原則。聖人不能無法以治國.也不能專法以治國。不講道德,什麼法都會被權勢者所利用,所謂“貪贓枉法”、“以權謀私”,都是說明這種情況。還是孟子說得好:“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政治不能唯善,也不能唯法。這種說法包含辯證法思想。
第四章《勢成之》,以兵家《孫子兵法》的度勢、造勢、乘勢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強調審時度勢、把握主動權,實現自己的目標。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就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介紹過白圭的經商思想。司馬遷說白圭“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白圭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商場如戰場,一個人如果沒有計謀,不能靈活,不能吃苦(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不能決斷(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勇不足以決斷),不辨義利(仁不能以取予),沒有道德底線(強不能有所守),是做不好商業的,不能成大功的,雖然想學經營之道,白圭不肯教他,教也白教,沒有用。因此,經理人必須有較高的素質,沒有素質,學了理論也不會用,用不好就不能成功,更不能成大功。個人素質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係:一是個人先天的悟性,二是周圍接觸的人相與共勉,相互激勵,其中包括父母兄弟、老師同學、朋友同事等。名師教導、同學切磋,是學習理論的重要條件。學習理論是提高理論思維能力的重要基礎,而理論思維能力則是個人素質的最重要因素。理論思維能力與個人的苦難經歷也有不可忽視的關係。孟子對此很有體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才可能成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河北民間聽到這話,我覺得既通俗又相當深刻。
讀書還需要注意的是,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只講原則性,大方向不錯,有時卻因不靈活,導致失敗。不講原則,僅憑感情用事,危險性更大。例如《誠信無欺》一節提到“言必信,行必果”,這裡強調信用的重要性,這是對的。儒家五常中也有信這一條。但是,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孟子也講:“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兩人都強調靈活性、合理性。特別是《淮南子·汜論篇》載:“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尾生與婦人期而死之。直而證父,信而溺死,雖有直信,孰能貴之。”批評只講信不講靈活的人是“凝信”,是對信的僵化理解,是一種古代的教條主義。以守信的尾生作為“凝信”的典型、反面教材。這種守“信”是不可貴的,不合理的。在經商中,可以花錢買信,可以守信而賠錢。而在義與信的關係中,則要守義,不能凝信。因此,這個關係應該是義高於信,信高於利。
又如在《虛心知足》一節提到“少私寡慾”。這個問題在道理上沒有什麼可講的,也是只講道理不容易解決的。那是修養的問題。許多人都會講要少私,要寡慾,但就是做不到。這是需要經過長期修養,達到一定境界後,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深意。《老子》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道這句話的人,很多卻因為貪污受賄而遭災惹禍。說明知道與能行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清心寡欲是養生的重要內容,而許多想養生的人,心不清,欲不寡,卻想吃什麼補藥,練什麼氣功,來延年益壽。
不能清心寡欲,什麼補藥也不管用,什麼氣功也不見效。
實事求是,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從實際出發的人,就不會真正準確地運用理論。學習理論都要聯繫實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這樣的,學習中國傳統的儒家理論或道家理論,也是這樣的。學習古代典籍,也要與現代的實際相結合,否則就是鑽故紙堆的書呆子,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沒有現實意義。
目錄
第一章道生之
第一節天道自然
第二節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三節信奉變易
第四節以柔克剛
第五節虛心知足
第六節養生之道
第二章德蓄之
第一節仁者愛人
第二節以和為貴
第三節中庸為美
第四節克己復禮
第五節誠信無欺
第三章物形之
第一節制度
第二節鑒才
第三節審名
第四節環境
第四章勢成之
第一節度勢
第二節造勢
第三節乘勢
參考文獻
後記
盤點生活勵志書籍(十七)
人生需要學習,人生需要智慧,人生需要奮鬥,人生需要勵志,讀一讀生活勵志圖書,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