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知識地圖》一書主要從人類自然科學發展史的角度來敘述,描繪了從大約公元前7000年起人類最初的科學萌芽、啟蒙時代的科學成就以及一直到近現代科學的偉大革命,試圖通過對人類自然科學發展全貌的描述,勾勒出科學知識積累過程的整個輪廓。全書採用結構分析的方法,針對科學領域中有重要意義的體系進行闡述,力圖通過對東西方科學知識發展軌跡的探索,展示包括人類自身的知識世界的演進歷史。《知識地圖》涉及的知識面廣泛,時間跨度大,而全書字數篇幅又限制於20多萬字,於是在某些篇章里的知識點講解得不夠透徹,而涉及到專業領域的術語也沒有具體的解釋。參與該書策劃人之一錢發平承認書中確實存在這個問題。他說,這與起初策劃此書所決定的編輯宗旨有關係,因為這本書的主要讀者群是具有中等文化的一般讀者,主要針對的是在校大學生或是喜歡讀書的人,此書定位就是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所以有些內容深入,而有些內容講解得極為淺顯。
目錄
前言
第一編科學的源頭
第一章文明古國的科學萌芽
第一節法老和工程師—古埃及
第二節兩河之間—古美索不達米亞
第三節月臨大地—古印度
第二章上古中國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黃帝與神農
第二節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第三節天圓地方—上古中國的宇宙猜想
第四節《易經》—思考世界的本源
第五節二十四節氣—天文學和曆法
第六節《黃帝內經》—陰陽理論與五行學說的套用典範
第七節湮滅的物理學—《墨辯》
第三章啟蒙時代——古典希臘時期的科學
第一節萬物歸一—科學之父泰勒斯
第二節數的和諧—畢達哥拉斯學派
第三節最偉大的猜想—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
第四節希波克拉底誓言
第五節哲學王的“理想國”—柏拉圖學園
第六節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里士多德
第四章希臘化羅馬時期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智慧之都—亞歷山大圖書館
第二節《幾何原本》—“幾何無王者之道”
第三節能撬動地球的人—阿基米德
第四節地球測量師—埃拉托色尼
第五節天才的思想—日心說先驅阿里斯塔克
第六節地心學說的體系—托勒密
第七節數學家的墓志銘—丟番圖的年齡
第八節古希臘最後的醫學家—帕加馬的蓋倫
第九節現行公曆的源頭—儒略曆
第十節無神論的源頭—盧克萊修與《物性論》
第十一節走進羅馬
第十二節關注自然的海軍司令—普林尼
第二編中世紀的科學技術
第一章阿拉伯人的遺產
第一節阿拉伯文化的黃金時代
第二節阿拉伯的數學成就
第三節阿拉伯人的禮物
第二章中國中古時期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算之術—中國的數學
第二節國計民生—農學
第三節觀天測地—天文學
第四節中醫藥學—自成體系
第五節四大發明
第三編近代科學的曙光
第一章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
第一節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
第二節星學之王—第谷
第三節天空立法者—克卜勒
第四節伽利略—“伽利略的新宇宙”
第二章生命科學的肇始
第一節醫學解剖學的經典—《論人體構造》
第二節血液循環的發現—塞爾維特
第三節人體的泵—哈維與血液循環
第四節顯微鏡下的新世界
第三章牛頓時代
第一節上帝說:讓牛頓出世
第二節組織化的科學機構
第三節《光學》和反射式望遠鏡
第四節經典物理學的高峰
第五節微積分發明權之爭
第四章從鍊金術到化學
第一節鍊金術:化學科學的基礎
第二節“實驗決定一切”—波義耳
第三節“燃素說”和施塔爾
第四節拉瓦錫—化學思想的革命者
第五節原子—分子學說
第六節排撲克遊戲—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
第四編科學革命
第一章19世紀三大科學發現
第一節進化論—神創生命
第二節進化論的先驅們
第三節生物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
第四節新達爾文主義——從細胞層次揭示進化機制
第五節能量守恆—熱質量說與熱之唯動說
第六節能量守恆—熱力學的建立
第七節能量守恆及能量耗散定律
第八節麥克斯韋的“妖怪實驗”
第九節生命科學—細胞學說的創立
第二章19世紀電磁學與光學的發展
第一節電磁學
第二節光的本質
第三章19世紀天文學的發展
第一節恆星的距離
第二節光譜分析在天文學中的套用
第四章運輸機械革命
第一節富爾頓的蠢物
第二節鐵路與火車
第三節動力機新革命
第四節汽車的發展
第五編科技狂飆
第一章20世紀的科學革命
第一節劃世紀的發現
第二節量子力學
第三節相對論的誕生
第四節粒子物理學
第五節對宇宙的重新認識
第六節20世紀的遺傳學與基因工程
第二章高科技的誕生
第一節核能利用
第二節電子信息的發展
第三節步入太空
第四節新興科學的出現
概述
“地圖”二字究竟包涵著什麼樣的意義?該書的編者之一孫肇倫認為,所謂的“地圖”是廣義的,它包含了一切形象的視覺圖片,借“地圖”並通過一種圖和文相結合的形式讓文字生動、內容更具可讀性。“地圖,即為線索。”孫肇倫解釋說,有了這條清晰的線索,整本書就不會索然無趣、枯燥乏味了。孫肇倫介紹說,首先此書介紹、濃縮人類知識時,時間跨度很長。編者從公元前7000年著筆,一直寫到近現代,以時間順序來劃分篇章,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人類知識萌芽、成長、發展的整個過程。其次,在寫法上也有所創新,即採用橫向比較的方法進行寫作。將同時代的中國科技發展水平、人類知識發展程度與東方其他國家如與印度、日本進行比較,與西方諸國如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比較。從橫向比較著筆,展現了東西方科學發展的不同風貌和各自的特點,比較中國在科學文化、人文思想上與西方以及東方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知識地圖》一書中,編者在東方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中,著重將中國的自然科學發展情況與日本和印度作了比較,而中西方文化也各具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故書中也將中國與西方國家進行了對比。孫肇倫說,對中印兩國文化比較是為了力圖梳理並呈現出中國的優秀科學文化傳統並使之繼續發揚。對中西文化比較是為了借鑑和學習西方文化中的合理之處,為了在新的時代里更加從容地發揮出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優勢,獲得更廣範圍的傳播,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
為何如此注重以橫向比較的方式突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孫肇倫表示對此有兩個想法:首先,圖書出版與其他任何工作一樣,講究創新。沒有創新,就跳不出前人的窠臼。其次,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要對社會的文化進步、人的文化素養的提升有基本的責任感。在與不同國家、民族的橫向比較中,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先進的知識,藉以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
科普讀物(十三)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