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各目分概述和分類兩個部分,重點介紹每個種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和分布等。編制了分總科、分科(亞種)、分屬(亞屬)和分種檢索表,附有精緻分類特徵圖1000餘幅,反映了分類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是河南省第一部記載種類最多、資料詳實準確、文圖並茂的直翅類昆蟲志。目錄
第一章 螳螂目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分類
第三節 螳總科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蜚蠊目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分類
第三節 蜚蠊總科
第四節 碩蠊總科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等翅目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河南白蟻的分類
附錄:中國白蟻名錄與分布
部分章節
第一章 螳螂目第一節概述
一、形態特徵
螳螂目昆蟲體小型、中型或相當大型,為陸棲性捕食性昆蟲。體較扁平(圖1—1),少數種類呈棒狀,表皮堅硬。頭呈三角形或近五角形,活動自如。口器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上顎發達。複眼較凸出,表面常光滑,少數具刺或呈尖錐狀。單眼3個,排成三角形。複眼之間著生1對觸角,觸角呈絲狀、念珠狀或櫛狀。通常雄性觸角較粗,雌性觸角較細。前胸細長,能活動。前翅為覆翅,前緣域較窄,前緣具齒、刺、纖毛或光滑;後翅膜質,飛翔力不強,靜止時翅摺疊於腹背上,雌性後翅常退化。前足適於捕捉,股節及脛節下方具有銳利的強刺。中、後足細長,善於行走,足之基節均較大,跗節分節較多,4節或5節常無中墊。腹部11節,第11節退化,僅剩1對附肢(即尾須)。第1節腹板較小。雌性第7腹節(或雄性第9腹節)腹板擴大而構成下生殖板;第8、9、10節腹板退化,部分構成膜質結構。雌性產卵器較退化,由3對骨片構成,並由第7腹節包住。雄性外生殖器不對稱,起明顯的抱握作用。尾須呈錐形、棒形或扁平而呈明顯的葉狀,多分節。雄性下生殖板末端通常具尾刺。
螳螂類昆蟲內部結構較簡單。唾液腺較發達;消化道彎曲或較直,具發達的嗉囊和較小的砂囊;中腸較短,具8條較長的胃盲囊;中腸與後腸交界處著生80—100根馬氏管(Henso,1944);後腸具1對直腸瓣(Oschmaneta1,1969)。腹神經索有3個胸神經節及7個腹神經節。胸氣門2對,腹氣門8對,氣管具氣管連鎖。雄性具1對精巢。雌性卵巢管為無滋式;1對卵附腺較發達。附腺開口於生殖腔中。
二、生物學特性
西方古代學者常把螳螂稱為祈禱者(prayingmantis),這是因為螳螂常舉起前足如祈禱者而得名,更有迷信螳螂有預卜先知的能力,所以又得名預言家(soothsayer)。我國對螳螂的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螳螂拳”就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螳螂各種姿態的模仿,也是對東方武術的貢獻。另外,螳螂步行時,以中、後足著地,從容昂首信步,酷似駿馬,故有“天馬”之說。
科普讀物(十三)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