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伸出地球的手:21世紀太空探測》主要內容:21世紀是人類全面探測太空、深入研究宇宙的世紀,是交叉科學全面興起的世紀。“邁向宇宙,走向太空”已經成為時代的聲音。當代人類的太空探測和宇宙研究,重點是天文、物理和航天探測的結合,這是一個歷史的跨越。這種完美的結合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宇宙研究的進程,並刺激了與之相關科學的繁榮。
編輯推薦
《伸出地球的手:21世紀太空探測》非正式地提到太空科學這個概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現代科學重要的一支。
目錄
第一章人類身邊的奧秘
——太陽系探測歷史
第二章上九天攬月
——月球探測歷史
第三章奔向嫦娥的壯舉
——中國月球探測技術的發展
第四章向理性和科學邁進
——火星探測
第五章向著更深遠進發
——深空探測
第六章三十年磨一劍
——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第七章中國的巨無霸
——500米射電望遠鏡
第八章探測技術的極限
——射電望遠鏡與長基線干涉技術第九章宇宙探測的領頭羊
——美國空間探測戰略50年
第十章太空探測的“透視眼”
——紅外與亞毫米波
第十一章民族夙願的實現者
——“神舟”號飛船
第十二章失重下的衣食住行
——太空人的太空生活
第十三章天上街市的憧憬
——太空移民計畫
第十四章生意做到太空去
——太空商業前景展望
文摘
第四章 向理性和科學邁進
曾有一位美國科學家提出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我們完全可把火星改造成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而且這位科學家也用充分的證據證明了這樣的一個偉大構想的可行性。這一觀點引起了各國關注。因為它意味著或許在將來某一天人類可以移居火星,成為火星公民。探月的熱情還在高漲的同時,火星計畫也已經在醞釀。
你了解火星嗎?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居第七位。由於火星上的岩石、砂土和天空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這顆行星又常被稱作“紅色星球”。在距火星大約幾萬千米的地方,有兩顆非常小的星體,它們是火星的衛星.即火衛一和火衛二。
科學家還喜歡把火星稱為“袖珍地球”。因為火星比地球小,它的赤道半徑為3395千米,為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l5%,質量為地球的10.8%,其表面的溫度反而要比地球低30℃以上.表面晝夜溫差常超過100%.另外不同區域的溫度也差距很大。如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為20℃左右,而到了兩極地區最低溫度卻只有一139℃。由於距離地球很近,所以火星在許多方面都與地球相近。比如有被大氣包圍著的固體表面,有四季的交替的季節變化。正是由於它與地球的相似,在太陽系幾大行星中,科學家對於火星的探測也進行得最為頻繁。人類對火星的情有獨鍾更是因為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期待:在太陽系火星是長久以來被認為最有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行星,自從幾十年前人類登上月球之後,人類太空計畫的下一個目標便指向了火星。
火星生命之謎
火星似乎是一個覆蓋著浩瀚海洋的奇特星球。一百多年前,在1890年的一天夜裡,美國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利用大型望遠鏡觀測
火星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火星的表面居然分布著許多類似管道的東西。此後.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瓦尼•斯基亞帕雷爾通過觀察更進一步聲稱:這些有規律的管道就是火星上的運河系統
科普讀物(十三)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