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了中國天文史上的重大發現,是適合廣大讀者了解我國古代和近現代天文學重大科學發現的科普讀物。近現代我國在恆星和行星的發現、小行星和彗星的發現、緻密星發現以及星系方面的發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作者介紹
陳久金,1939年生於江蘇金壇。196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1991-1997年任該所副所長。2000-2004年任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出版天文史專著《彝族天文學史》、《回回天文學史研究》、《西周金文歷譜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史》等二十餘部。其中《彝族天文學史》獲中國科學院1989年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西周金文歷譜研究》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獎,《星象解碼》獲台灣吳大猷第三屆科普佳作獎。
圖書評價
《中國天文大發現》從古代和現代兩個不同時期梳理了中國天文學發展過程中重大發現。在該書的古代部分,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陳久金將他多年的“積蓄”——收集的相關數據和資料、研究的成果,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來,講述了古人如何以太陽出沒方位和三辰定季節、四分曆何以被發現,介紹了古人所發現的交食、五星運動、歲差和潮汐及異常天象的發生規律。而在現代中國天文學的篇章里,該書的另一位作者、紫金山天文台客座研究員張明昌主要介紹了近現代我國在小行星、彗星、恆星、行星、緻密星以及星系方面的重大發現。
圍繞“發現”二字展開敘述
近幾年,隨著國人對天文學的熱情高漲,有關天文學方面的科普書也日益增多。與其他書相比,《中國天文大發現》有何特別之處?答案是:它是第一本介紹中國天文史上的重大發現的書。
眾所周之,中國是一個天文學古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享有盛譽。天文學的成就又可分為“發現”和“發明”。顧名思義,“發現”與“發明”兩者大相逕庭:前者是指人們認識、了解了某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如通過觀察總結出了五星運動規律;後者則是指人們創造了某一個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如中國天文儀器的製造和改進、中國特色星表星圖。顯而易見的是,每每提起中國古代天文學,大多數人腦海中顯現的是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發明,如古代觀象儀器,可是真正能道出天文發現的人為之甚少。陳久金說,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都有很多天文發現值得大書特書。因此,《中國天文大發現》緊緊圍繞“發現”二字展開敘述,讓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古人的大發現。
該書從古代、現代分別介紹了我國天文學兩個時期的有關發現。天文學通常以望遠鏡的發明套用來劃分古代和現代,而《中國天文大發現》一書則是以中國天文學會的建立為分界嶺。從明清兩朝開始,中國天文學研究進入低谷。爾後,西方傳教士將望遠鏡帶入了中國。但因當時的各種原因,望遠鏡並沒有得到廣泛套用。1922年,高魯等人成立了中國天文學會。至此,中國天文學家開始用望遠鏡探測作研究,中國天文學步入了現代時期。因此,該書不是以中國出現望遠鏡開始劃分。
以中國天文學會建立為劃分,中國古代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兩者的時間沒有銜接上,但這並沒有造成該書的前後內容斷層。在現代部分,張明昌在介紹每一個星系的相關發現時,都會從其首次相關發現開始一直講述到目前的研究現狀,以此使讀者對該星系的發現過程有完整的了解。譬如在講述彗星的發現時,先以《左傳》、《乙巳占》中有關彗星的引文及國外彗星引發的故事開篇;爾後便講述了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是如何揭開彗星神秘面紗的;還介紹我國何時發現彗星以及目前研究情況。
彝族十月太陽曆
《中國天文大發現》開篇不是直奔主題講述星系何時被何人發現,而是介紹了古老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彝族十月太陽曆與中國古代天文學有什麼必然聯繫嗎?陳久金表示,彝族十月太陽曆發現具有雙重價值:通過研究發現,它起源和植根於我國最古老的曆法——陰陽五行歷,而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曆法是密不可分的;而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現一事,在20世紀是中國天文學界的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有幾個民族學家調查發現了彝族十月太陽曆。但是他們並沒有對這一概念給出精準的解釋。上個世紀70年代末,還是青年的陳久金為了開展彝族天文研究,有幸認識了著名的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劉堯漢教授,因此接觸彝族十月太陽曆。至此,陳久金與劉堯漢一同研究彝族天文曆法。1981年,南京大學原天文系主任盧央教授加入了他們這個研究小組,但此時他們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彝族十月太陽曆上。他們通過星占資料找到了一些間接的信息,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在雷波縣找到了曾直接使用過十月曆的民眾。爾後,他們將研究成果寫著成書——《彝族天文學史》。
彝族十月太陽曆雖然不是被劉堯漢首次從彝族閉塞的山寨中發現,但陳久金認為劉堯漢卻將此前的民族學家口頭調查和傳說,引入了天文學界並使得天文學家對彝族十月太陽曆開始作實質的調查研究。劉堯漢明確指出的“十月太陽曆是彝族自己固有的曆法”,否定了“彝歷‘由漢人傳授而來’”的猜測。陳久金評價說,劉堯漢對彝族十月太陽曆的貢獻毋庸置疑;他自己與盧央則是從科學角度給彝族十月太陽曆一個確切的定位。
古今文化精彩各異
翻開《中國天文大發現》,不會有枯燥乏味之感,不會讓你昏昏欲睡,因為其中有精彩的故事等著你。品讀《中國天文大發現》時,不難發現古代和現代兩部分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韻味:陳久金著述的古代部分,生動真實的故事以及手繪插圖中都瀰漫著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神秘色彩。譬如在談到中國古代重視交食之事時,陳久金舉出歷史上曾發生的例子來說明中國古代帝王如何重視及其原因:漢文帝繼位第二年發生了一次日食,文帝很重視,並慎重下達過一份《日食求言詔》以廣聽民眾建議。
而張明昌寫的現代部分條理清晰,一個又一個星系發現的趣事也會讓你愛不釋手。現代部分最大特點在於,張明昌講述了中國現代天文學發展過程中曾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卻被人們忽略的老一輩文學家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發現。他如何發現這些老天文學家還有一段小插曲:起初,他認為中國現代天文學中大部分發現已經廣為人知,沒有什麼可寫,於是他再三推辭寫書之事。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天文學家李元得知此事後,給張明昌推薦了幾本參考書,並勸他答應寫書。看書後,張明昌發現中國有一些老一輩天文學家對中國現代天文學可謂作出了重要貢獻,卻被遺忘了,頓時萌生了一個念頭:一定要將這些歷史故事梳理出來流傳於後世。於是,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天文學家的名字、面孔、故事。
“《中國天文大發現》很有意義。”陳久金說,“寫這本書緊緊抓住了‘中國’二字,很多發現是對世界的天文學都有所影響的。”比如,據了解,在望遠鏡發明之前的95條彗星記錄之中,至少2/3的資料來自中國的史料。
《中國天文大發現》是一本科普書。對天文學者而言,這本書仍然有一定啟發意義;對普通讀者而言,能幫助了解我國天文學發展概況。“一個人關注星空,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張明昌表示,天文學對人類發展、科學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天文學應該引起人們重視,希望這本書能吸引讀者對天文的興趣。
科普讀物(十三)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