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汽車類專業教材之一,本套教材在內容設定方面,以國家有關的職業標準(中級)為基本依據,擯棄“繁難偏舊”的內容;在結構安排方面,突出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不單純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在確定實習車型方面,兼顧汽車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學校的辦學條件,同時,儘量多地介紹不同層次的車型,給學校以較大的選擇空間;在教材呈現形式方面,力求圖文並茂、通俗易懂,使學生易於接受。
目錄
第一章?汽車物流概述
第一節?物流與物流管理
第二節?汽車物流的模式
思考題
第二章?汽車產品的採購物流
第一節?採購管理目標
第二節?採購流程及最佳化
第三節?採購的成本控制
思考題
第三章?汽車產品的生產物流
第一節?生產物流概述
第二節?生產規劃
第三節?生產物料的管理
第四節?汽車生產過程的物流控制
思考題
第四章?汽車銷售物流
第一節?銷售網路的建立、管理
第二節?汽車的進出口管理
思考題
第五章?汽車逆向物流為選學內容
第一節?逆向物流概述
第二節?汽車產品的逆向物流
思考題
第六章?汽車供應鏈
第一節?供應鏈概述
第二節?供應鏈管理
第三節?電子商務在供應鏈中的套用
思考題
部分章節
第一章 汽車物流概述
第一節 物流與物流管理
一、物流的定義
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意思是“實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即“按用戶(商品的購買者、需求方、下一道工序、貨主等)要求,按物的實體(商品、貨物、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等)從供給地向需要地轉移的過程”。它不僅包括從生產者到批發商再到消費者的商品配送,而且包括供應商對生產者原材料的配送,以及生產者本身在產品製造過程中的運輸、裝卸、儲存等各個方面。傳統的物流僅強調物的流通。
相對於傳統的物流,現代物流的實質是將適當數量的產品,在適當時間和條件下為適當的顧客送到適當的地點,同時保持其適當的成本。其最終目的是滿足客戶需求與企業的目標。我國在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中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資料卡片
物流定義的演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將戰時供應中後勤管理的方法引入到商業部門,被人稱為商業後勤(businesslogistics)。定義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產品分配、運輸、購買與庫存控制、儲存、用戶服務等業務活動”,其領域統括原材料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
1986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將physicaldistribution改為logistics,其定義是:“以適合於顧客的要求為目的,對原材料、在制品、製成品與其關聯的信息,從產業地點到消費地點之間的流通與保管,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對費用的相對效果’而進行計畫、執行、控制。”
1992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給出的定義是:“物流是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對貨物、服務及信息從原產地到消費地的有效率與效益的流動和存儲的計畫、實施與控制的過程。”
199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在物流的定義中引入了供應鏈的概念,指出物流是供應鏈流程的一部分。
2001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定義的內容又進行了完善,定義為:“物流是供應鏈運作中,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對貨物、服務和相關信息在產出地和銷售地之間實現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動和存儲所進行的計畫、執行和控制的過程。”
工業技術最新書籍(三)
工業技術書籍,及工業技術相關的書籍,包括工業技術學、安全科學、汽車與交通運輸、輕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水利工程、武器工業、冶金工業、一般工業技術、原版書、能源與動力工程、礦業工程、電工技術、電子通信、工業標準、航空航天、等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