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

《晉祠》

《晉祠》是一篇以實體事物為說明對象的文藝性說明文。作者把準確說明與生動描寫相結合,充分表現了古晉明珠、北方古典園林——晉祠的自然美與社會美渾然一體的突出特徵。文章既深邃、又耐讀,首開“文革”後真實美、自然美的先河,是我國著名散文大家梁衡山水散文的代表作。1982年起入選中學教材,成為傳統保留篇目。

作者簡介

《晉祠》梁衡
梁衡: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是當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長期在基層當記者(光明日報,內蒙古日報)。現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全國記協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

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等。 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散文《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入選中學課本。

1996年以前的二十年里,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這個時期他的散文以山水為主,如《晉祠》 、《夏感》寫了大自然的美。

1996年以後,開始對黨史人物,歷史人物和政治發生了興趣。1996年,歷時六年出爐的《覓渡,覓渡,渡何處?》的發表,標誌著梁衡政治散文創作的開始,接著又寫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一系列名人偉人,被譽為中國現代散文大家。

《晉祠》晉祠
散文《晉祠》,首開“文革” 後真實美、自然美的先河,而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寫人物為主的《覓渡,覓渡,渡何處》 《大無大有周恩來》 《跨越百年的美麗》政治散文也被選入各種選本。他有62篇次作品被選入中學、大學的語文教材,這個紀錄至今無人企及。

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見智慧的哲思與感悟,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蘊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別有的那份厚重與沉實,避免了簡單的抒情與表白,顯示出大散文的氣韻。

作品導讀

《晉祠》梁衡2007年3月重遊晉祠
梁衡的《晉祠》是一篇“發現美,表現美”的優秀說明文。文章先後被錄入梁衡的《名山大川》《梁衡絕妙小品文》《特利爾的幽靈》等文集中。全文1600多字,文章以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手法,用清麗雋秀的語言,按總—分—總的順序,有條理地、詳略恰當地介紹了晉祠優美的自然風景和悠久的歷史文物。

這篇文章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題依高岩而挺立,作者在文章中,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反覆錘鍊詞句來增強表達效果。通過作者的妙筆,晉祠的山光水色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梁衡從不掩飾對家鄉的熱愛,《晉祠》是他描寫家鄉風物的最早的名作。

作品欣賞

 

《晉祠》  

《晉祠》晉祠
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懸。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著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 。《史記》稱此
《晉祠》梁衡《晉祠》
為"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瓮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裡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蹟擁在懷中。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晉祠》周柏
這裡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虬,老乾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游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鏇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晉祠》晉祠難老泉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裡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裡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讚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你沿著水去賞那亭台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裡保存著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晉祠》晉祠聖母殿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虞侯的母親邑姜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一一○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皊二年(一○八七年)。八條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須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晉祠》晉祠魚沼飛梁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南北翼如。邊欄桿、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鐘鼓樓、金人台、水鏡台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台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裡,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游而不能盡興。歷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裡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在這裡消滅了北漢政權,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陳毅同志游晉祠時興嘆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繡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寫作特色

《晉祠》晉祠
典範的文藝性說明文
文藝性說明文,即運用形象化的文學手法所撰寫的說明性文章,包括知識小品、科普讀物、名勝古蹟解說詞等。本文說明與描寫相結合,生動活潑有趣,就是一篇以實體事物為說明對象的文藝性說明文。
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山是巍巍的,長長的,四季宜人;樹是古老蒼勁,造型奇特;水是多、清、靜、柔。同時還有悠久的歷史文物。這裡保存著我國古建築中的“三絕”。聖母殿建築年代早,規模較大,結構獨特,氣勢雄偉,巧奪天工;木雕盤龍生動、精巧;魚沼飛梁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
本文說明對象是晉祠,它的總體特點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悠久的歷史文物和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為一體。
《晉祠》晉祠水鏡台
語言富於彈性美

《晉祠》以特有的語言美吸引著人們,富有彈性美。所謂語言的彈性美,就是它的蘊含豐富,以少勝多,以一當十。作者在描摹景物時,善於將景物的特點濃縮在凝鍊的驕句之中,使之在方寸之地最大限度地容納著豐富感受,於微塵之中顯現。
如:《晉祠》一開始就介紹了這顆“古晉名珠”的環境,接著就用兩個對偶句進行了總體描寫:“綠水碧波繞迥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兩句二十個字,作者寫了一種聲響:鳴奏,寫了五種顏色:綠、碧、紅、黃、樹影,寫了兩種動態:繞、閃爍。從而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態的立體畫面,在有限中表現了無限。

作品賞析

《晉祠》晉祠不銹鐵鐵人
面對《晉祠》一文時,我的心情也隨著文章的美,變得平靜並心潮澎湃起來,無不為文章中的那一個個亮麗的字詞,一句句深幽的話語,一段段娟秀的文辭所深深打動。

風景的精品,令人叫絕。欣賞此文,不得不從它的山、樹、水入手。那先來談一談對於山美的體驗,那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裡,”是啊,她多像一位母親,用她溫暖的情懷,來簇擁著這裡的一切,無不讓人感到一種溫馨和質樸,來到這,怎能不有一種被愛呵護的感觸呢?在看”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之句,那種浪漫與實際的巧妙結合勾起讀者對那春日裡萬物復甦活力的遐思,儘管沒有嬌艷欲滴的形態,但漫野黃花散發沁人心脾的花香的沉醉,綠樹彰蔽成蔭雛形的神往,不禁讓人想起”曲徑通幽處”的閒適。春日是這般的旖旎,已無庸質疑。但所言心曠之意又何在呢?我想那要從“秋來草木蕭疏,天高雲淡”之句探尋一番。秋往往是蕭瑟和荒涼代言,如詩所云“自古逢秋多寂寥”嗎,又何來心曠?但此段結句的“拾級登山”之語化弊為利,善假於物讓人頓悟並思緒萬千,面對所表之秋態,讓內心無比孤寂和淒涼,徐徐而行,拾級而上,終達峰頂,此刻那風高雲淡,天高水清無不給人一種的釋然的超脫,令人想起那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語,又怎能不讓人有心曠神怡的情懷呢?同時也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秋尚且如此,那么夏冬兩季,更是讓人為之神遊。

《晉祠》晉祠的樹
山如此,樹又如何呢?樹的風骨以古老蒼勁見長。它這一特點無不召示著這裡那段古老而又青翠的歷史,那唐槐和周柏已失去了年輕的活力,我們只能坦然的面對著這一切,換個角度去欣賞它那具有的凋零之美,它那名稱傳遞著那古之神韻,那皴裂的樹皮.青青的疏枝和盤虬的技乾,無不見證著那古老的歷史。但這些並不重要,那一曲”蒼勁”的力量之美,無不讓人感到樹之精魂,那”如壯士托天”之句,無不展示出老而不朽之精邃,壯士“托”天之氣魄;那“拔地而起,直衝雲霄”之句,又無不展示出它那衝破老朽束縛的氣概,“沖”上九天之霸氣。更讓人叫絕是那左扭柏,那“擰”起紋理而不亂的理智,似“鏇起了一股煙,垂下了一根繩”之態,猶如依地競上,切如九天垂蔓。角度之新奇,喻物之貼切,令人為之稱奇呀。
《晉祠》晉祠的水
樹且如此,水又怎樣呢?最後的對於水輕柔之意的描繪,更是讓每一個人沉醉於其中,忘身於外呀!水之韻能夠形成了這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如“這是一泓深潭,那是一條小溪”“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的極力推染,無處不是水的影子。再加上那“這幾百建築怕都是在水上漂著吧”的渲染,讓人感到水上仙閣的赫然。這只是冰之一角,俗語說“好戲還在後頭”,是的,那輕柔之意也在碧水中吐露著情愫,不信你看“石間細流脈脈”,清爽甘洌的水汩汩地流淌,怎么不讓人想起那少女一樣的情思;那碧水中的“如綿如綢”“如線如縷”的翠蔓美態“合著那金魚、青苔以及石松的碧水倒影”,如仙女拂彩鏈翩翩起舞之倩影,那草蔓“穿亭繞榭,冉冉不絕”之情態,似彩鏈輕柔之嫵媚。此時此刻又怎能不被作者高超的藝術渲染力而折服呢?

感受美只是個人一種對於某事物獨特情感體驗,誰又能美在的情態中悟到美的真諦呢?我認為此文將是典範,觀止之作。這可能是讓我澎湃的心難以平靜的根本原因吧,我在這夜深人靜之時,再一次放筆漫談。
建築之絕品,令人稱道。怎么說呢?還從三絕開始吧,為何絕品呢?首先從聖母殿的“絕”開始,我認為有兩點,一是絕在它“殿寬七間,深六問,極為寬敞,都無一根柱子”,是啊,若大的一個殿宇都無柱子的支撐,憑著現在的科技手段,要想建一個這樣一個建築也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又是在1000多年前了,憑這點就得為當時人們的智慧而稱道;二是我認為那聖母像和42個待女像經歷了千年的歷史,還保持著姿態各異,俯仰生資,栩栩如生的完美形象,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其次,是木雕盤龍的絕,它經歷千年,還保持著“怒目利爪”“鱗甲須髯”“仍然像要飛動”的姿態,不得不為人們所選之材以及那精湛的工藝所折服。

最後,那魚沼飛梁之絕更是世間罕見,十字形的設計,可以隨意讓人左右,無不讓人感到當時人們的智慧之高超。給每一個人一種閒庭信步,恣睢放縱,不受羈絆的超脫,從而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悠悠乎與灝氣聚,洋洋乎與造物者游”之境界。無不顯現著當時人們的人性化設計,可能正是我們現人提倡的那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吧。

《晉祠》晉祠舍利塔
這“三絕”的建築絕品,無不彰顯著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和給現代人那種文化的氣息,這可能美內涵吧。
可能這樣就收束全文,作者認為還不能讓晉祠達到完美的程度,他又在文章中傾吐了一些對於晉祠的小品的情致。其實,什麼是小品,就是晉祠中的建築細節,他介紹了,那立於水邊吐露笑意而永遠盛不滿水的小和尚和引頸探腰,吸納百川的猛虎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盪氣迴腸。為晉祠進行了點綴之功,使晉祠之美無懈可擊。讓人無不為晉祠那完美的藝術作品而心悅誠服,不得不由衷發出“真不愧是我國綿秀山河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感嘆。

作者不僅僅是通過一個個單一的藝術個體來展示出晉祠的美,而是把晉祠看成了一個整體的美,例如文中的“晉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這幾百間建築都在水上漂著吧?”“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深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等,無召示著這是藝術的天堂,各個藝術個體無不通是他們巧妙的融合而形成一種美的快意,我們又怎能不想起古代勞動人民在選擇地點精挑細選,在建築上的精雕如琢,而和在細節上的蓄意精心,把外在美境和內在文化渾然融為一體的完美極品推向極致!

論梁衡的散文創作

《晉祠》梁衡
經典自覺:文體形式的整合者

作為文體的散文,其處境是尷尬的,就近現代我國文學界普遍採用的方法之一“四分法”來看,“散文包括了其他三類以外的一切散文體文學模式,例如遊記雜文、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 然而“詩歌、小說戲劇都有自己明確的美學特徵,或強調節奏韻律,或關注人物與故事,或藉助台詞、動作表現衝突……只有散文沒有自己的文體特色,無奈接納著那三種文體外剩餘的一切文字,空洞宣告‘我是’題材廣泛、結構靈活、注重寫真實感受、境遇的文學體裁。” “中國是個散文成績最輝煌,作者最多的國家(冰心語)”,可是在數字生存、符號化生活的消費社會,散文的濫化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成績最輝煌”不代表產生多少經典,作者最眾多不代表擁有多少大師。

姑且不論“四分法”在當今文體細化泛化的時代具有多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僅就散文的尷尬境地就足以讓人去反思散文的文體特色究竟何在?可是在散文界卻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梁衡的散文入選中學課本/教輔的數量為同儕之最,且在社會反響甚好甚廣。這恰好印證了他對經典的一貫追求:“凡經典都超越了當時實踐的範圍而有了理性的意義,有觀點、立場、方法、思想、哲理的內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導後以後的實踐,理性之樹常綠。只有理性的東西才經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證,而它又總能在新的條件下釋放出新的能量。”由經典的認識,又轉入到對經典的一種自覺“同樣一篇文章,一幅畫或一個理論,能經得起人反覆咀嚼而味終不淡,這就是經典於平凡的區別。”

《晉祠》晉祠牌樓
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以早期的《晉次》《夏感》,到後來的《覓渡、覓渡、渡何處》,再到《大無大有周恩來》以及《追求那遙遠的美麗》《亂世中的美神》《把欄桿拍遍》等篇什。也許這一現象並不能確鑿地證明梁衡散文的審美價值是多么優秀,也不能說明其悲劇情結之主題多么高尚,但至少從文體角度提供了一個參照系,梁衡的散文適合作為一種得當的範式為中學生閱讀、寫作的借鑑,而這一點與其著名的寫作理論《文章五決》也是密切相關的。
余光中先生在談到他進行散文創作的語言原則時曾概括為十六個字:白以為常,文以求變,俚以見真,西以求新。這個原則與梁衡的散文是很匹配的,本文甘冒落入俗套之嫌,試從結構、語言、修辭三個方面對梁衡的散文進行分析。

一篇文章作為一個整體,必然要求其內部的協調平衡與勻稱,梁衡在這方面似乎尤其得心應手。如他早期的《晉祠》,先總寫晉祠的外貌,歷史和由來;再分寫她的“三美”:山美,樹美,水美;然後再進一步寫“最美”:我國古建築的“三絕”;最後是概括和升華。由自然而文化,反映出作者的思路明晰。

晉祠的由來

《晉祠》晉祠記載文字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周武王滅殷7年以後,因病去世。他的長子誦繼位,是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職權,史稱“周公攝政”。

在“周公攝政”期間,實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屬功臣,根據軍政需要,分別封給一定的土地去做諸侯。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晉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詳細記載了周成王的胞弟虞被封為唐國諸侯一事。成王繼位初上,唐國發生武庚叛亂,周公親自帶兵到唐國平息了叛亂。此後的一天,成王與弟弟叔虞在院子裡做遊戲,成王隨手從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樹葉,剪成玉圭的形狀,對叔虞說:給你這個玉圭,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吧!”站在一邊的史佚聽到了,就請成王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分封大典。成王說:“我是和叔虞做遊戲呢!”史佚卻說:“天子無戲言,既然說了,就要用史書記載他,音樂歌舞慶賀他,典禮成全他。”於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國做了諸侯。

《晉祠》晉祠一角
叔虞來到唐國以後,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從此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七百年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一人為了紀念他,就選擇了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於是,將國號“唐”改稱為“晉”,祠堂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一書中,對當時的晉祠做了這樣的描述:“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由此可見,早在1500年前,晉祠就具有相當規模了。祠內現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築100餘座,其中,宋建聖母殿、魚沼飛梁,金代的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鑑定為三大國寶建築。

美麗的傳說

《晉祠》晉祠的水
難老泉的來歷
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里地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姑娘,嫁給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又有一種脾氣,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不許換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牽馬的老人,要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臉風塵,看樣子是遠路來的,柳氏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把最後一桶水遞給了。可是馬仿佛渴極了,喝完後一桶水連前一桶水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再擔一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就給了柳氏一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只要把馬鞭在瓮里抽一下,就會自然湧出,漲得滿瓮。

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

柳氏提心弔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後她就再也不擔心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瓮里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發現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馬鞭在瓮里亂抽一陣,水就洶湧噴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髮往嘴裡一咬,一氣跑回古唐村,什麼話沒說,一下就坐在瓮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

《晉祠》晉祠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

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沼中多魚,故曰:“魚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橋,“架虛為橋,若飛也。”故曰:“飛梁”。)

對於飛梁,古時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在最初崛山多福寺創建時,因那裡什麼都好,就是沒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於五台山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念其心誠,施一錦盒,再三叮囑,不到崛山中不得打開。山僧一路艱辛,走到上蘭村,耐不住性子,竟偷偷開一小縫看裡面究竟裝著什麼,突然兩條小龍騰空而去,一條就落到上蘭村竇大夫遇難處,變成魚沼。最後還是苦了崛山,沒水。山僧氣得將錦盒扔在施工現場,還算不錯,錦盒掉到石縫中,居然變成一個淺淺水井。直到今天,山僧住持就以這一淺池為生活用水。

晉祠文化

《晉祠》晉祠彩塑
宋代泥塑
晉祠聖母殿的彩塑是我國宋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聖母及42個侍女泥塑是我國現存泥塑中的珍品。她們各有專職,身份、性格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絲毫畢現。這組國內罕見的侍女群像,在藝術風格上,已經擺脫了南北朝以來宗教和神的束縛,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畫上,它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決不會是建築主人的意圖,而恰恰是雕塑藝人的深刻構思。從中,我們看到了北宋社會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真實人物,體會到她們之間的社會和由此產生的複雜心態和深刻個性。
侍女們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是藝術卻把她們真實、永遠地再現給了後人。告訴我們,在1000年前,有這樣一些人就是這樣地生活著。不朽的藝術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們充分感受到藝術的神奇,這就是晉祠宋塑帶給我們的感悟和啟迪。

名人詩文

《晉祠》晉祠碑牌
晉祠是一處自然山水與歷史文物相交織的風景名勝區, 《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千百年來,晉祠以她悠久的歷史,奇特的景觀,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也招徠了歷代的帝王將相,這些名人雅士在遊覽之餘,吟詩作文,為晉祠留下了碑碣多達300餘通。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堪稱其中之最。

《晉祠之銘並序》碑:公元646年,太宗皇帝東征高麗歸來途中,率群臣重遊晉祠,想起當年發跡神祠,保佑他奪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於是,親撰銘文,刻石立碑,留下了這塊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的千古名碑,後人稱之為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後的又一塊文筆俱佳的行書大作。

其他詩文

詠晉祠水 (范仲淹

神哉叔虞廟,勝地出嘉泉。一源甚澄澈,數步忽潺瑗。 此意誰可窮,觀者增恭虔。錦鱗無敢釣,長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苗。滿目江鄉田。我來動所思,致主愧前賢。 大道果能行,時雨宜不愆。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李白
君家嚴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虜。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 行來北涼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蕭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 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
清人寧淳德楹聯: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

《游晉祠》 (郭沫若

《晉祠》晉祠
聖終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瓮山泉流玉磬,飛梁荇沼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地靈草木得余潤,鬱郁古柏含蒼煙

林徽因:晉祠的布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民俗活動

《晉祠》晉祠祭祀活動
晉祠祭祀與民俗活動、傳統節日

正月初一 祀諸神,晉祠一切寺廟均以香火供奉
正月初八 祀關帝於昊天神祠,演戲三日,有集市貿易,五更起燭炬輝煌,鼓樂齊鳴。紳商士庶均肅衣冠,躋殿拜祝,鉤天樂台演戲酬神(關帝廟前)
正月初九 祭玉帝(玉皇閣)
正月十五 元宵節,家家戶戶滾元宵、焰火晚會、祀東嶽大帝(東嶽廟燒香)
正月二十 小添倉
正月二十五 老添倉,致祭倉王於三聖祠,名“添倉日祭”
二月初一 中和節,祀日神(太陽神崇拜傳統節日)
二月初二 祭孟子(文昌宮)
二月初三 祭文昌帝君(文昌宮)
二月十九 晉祠廟會
二月十五 祀老子於方丈洞(老君洞和三清洞)
三月二十 俗稱花花會,致祭苗裔神。演戲、賽會三日,遠近鄉民祈生子孫者,獻膳、獻羊、獻花燭及匾額(苗裔堂)
三月二十五 祀西周晉侯(唐叔虞祠)
三月二十八 祭東嶽大帝,演戲三日(東嶽廟)
四月初五 清明(寒食節),祭春秋忠烈之士介子推
四月初八 浴佛節,過去晉祠一切僧眾,均設淨水法筵,香花燈燭,致祭釋迦牟尼佛於奉聖寺。
四月十四 祀孚佑帝君呂洞賓,賽會凡三日,遠近人民獻牲醴、花燭、匾額,踵趾相接,香火極盛(呂仙閣)
四月二十八 祀藥王於三聖祠(古代醫生節)
五月初五 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張氏家族祭台駘廟(東莊高氏亦同祭),晉祠演戲三日,士庶結伴,宴於祠內諸亭

《晉祠》晉祠廟會人如潮
五月十八 晉祠廟會
六月十五 祭祀水母,凡祭水神必兼祭聖母,水鏡台演戲酬神
六月十九 祭觀音菩薩於奉聖寺
六月二十三 祭靈官神於朝陽洞
七月初二 祭聖母,為晉祠最隆重節日
七月初七 祭魁星於文昌宮和舍利生生塔,是夕乞巧,傳說牛郎會織女
七月十五 中元節,奉聖寺作盂蘭盆會,超度亡靈,當地士庶薦新炊,百姓供奉瓜果,以祀先祖
七月二十二 祀財神(財神洞)
七月三十 祀地藏菩薩於奉聖寺
八月初八 祀朱衣神於文昌宮七賢祠
八月二十七 祭孔子於文昌宮
九月初六 晉祠廟會
九月初九 九九登高,朋友聚會,士庶間有登舍利塔和懸瓮山及天龍山者
十月初五 以前,奉聖寺眾僧祭禪宗鼻祖達摩於本寺
十月十一 祀公輸子魯班於公輸子祠
十一月十七 奉聖寺祀彌陀佛
十二月三十 除夕,晉祠各寺廟清潔內外,更貼楹聯,至除夕陳設祭品,燒炬以待五鼓迎神、迎新春 。

相關詞條

《跨越百年的美麗》 《夏感》 《人傑鬼雄 》 《覓渡,覓渡,渡何處》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紅毛線,藍毛線》 《把欄桿拍遍》 《大無大有周恩來》 《讀柳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