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梁衡
: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他歷任《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等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

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 、《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粱衡卷》。
創作成就: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近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偉人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作品有62篇次被選入各種大學、中學課本,也使他成為入選教科書作品最多的作家。作品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讀者的喜愛,在中國文壇久久地轟動。特別是梁衡的政治理性散文系列,被論家評為中國當代散文的一個高峰。
創作背景

“我寫《紅毛線藍毛線》,就是針對當前的反腐倡廉中出現的問題。試圖從傳統和歷史角度挖掘經典思想,並解決現實問題。”
作品影響

這篇文學與政治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以其形象性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性被國內各個系統單位作為廉政建設的學習材料,意在讓大家在讀出歷史的意境的審美享受中,感受思想的搏動,從而自覺地認識到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保持艱苦奮鬥,廉政自律的重要性。
思想內容和創作特色

在《紅毛線,藍毛線》中,梁衡把無形的“共產黨艱苦奮鬥精神”還原為有形的“紅毛線,藍毛線”,“毛線”無聲勝有聲,這個巧妙的代言,點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經典的時代意境由此而出。在這篇文章中,梁衡將邏輯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追根說理,把道理還原為事實,甚至是故事,生硬的說教被親切的敘述所替代,與政治的距離遂被消弭了大半。在他笑談真理的背後,除了得益於官員的高度、記者的敏感和作家的深刻外,更重要的是內心深處重責在身的使命感,這種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服務社會的思想,始終推動著梁衡突破文學創作中的“盲區”,在文學與政治之間行走裕如,最終達到了笑談真理的自由境界。這是梁衡先生十幾年前寫的,現在讀來依然震撼人心,並且現在一讀效果應該更好。看此文,再對比一下今世之道,讓我們又有了新的感想。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來政治家之間的鬥爭就是天下之爭,人心之爭。孫中山說:"天下為公"。一個政治家總是以他為公的程度,以他對社會付出的多少來換取人民的支持度,換取社會的承認度。”
本文標題取其形,而且取得是極小、極閒的不經意之物形;文章開頭取其理,卻用最最大的社會歷史政治之理。先在形、理之間造成反差,有反差就有懸念,文字有展開的空間,然後再慢慢順理而下,敘說其事。而這篇政治散文之工,則主要體現在獨特的視角和情理的交融上。
三、和梁衡的其他政治散文一樣,這篇散文在敘述中重視理性的思辨。梁衡所寫的多是一些政治人物和黨史人物,他之所以選擇這些政治家,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業績、故事、感情很符合他提倡的大事、大情、大理的主旨:《紅毛線,藍毛線》突出的是一代偉人艱苦樸素、節儉的、自律的創業精神和品德風範,為後世樹起了一座不倒的豐碑。
創作史料

五大書記:
在1945年6月19日召開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形成。從此以後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五大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層。後來的實踐證明,中共“七大”產生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緊密團結合作的領導集體,在這個集體的身上,肩負著中國的前途與希望。
西柏坡:始建於唐代,原名柏卜,民國時始稱西柏坡。西柏坡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革命聖地之一,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中部。1948年黨中央、毛主席移駐西柏坡,在這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是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全會號召全黨同志在勝利面前,必須警惕驕傲自滿情緒,必須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全黨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全會批准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七屆二中全會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徹底勝利,以及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的準備。
《紅色經典》

2006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專門把梁衡的政治散文集結為《紅色經典》,《紅毛線,藍毛線》一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文集記錄了梁衡多年來的理論思考與文學探索。
《紅色經典》收錄了梁衡的《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這思考的窯洞》、《大有大無周恩來》、《紅毛線、藍毛線》等多篇膾炙人口的文章。翻開這本書,目錄上的那些標題給人的感覺是輕鬆而愉悅的,它完全沒有以往政治題材的說教味。梁衡通過自己生動的筆,揭示了政治的真諦,挖掘了經典的時代意義。在他的筆下,領袖毛澤東成了一個“武林高手”,革命導師馬克思則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西柏坡的作戰室里卻在擺弄紅毛線、藍毛線。這種大膽的嘗試,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原來政治可以這么寫,道理可以這么講。
幾十年行走在文學、政治與新聞之間的梁衡說:“我始終不能以單一的作家身份對待寫作,總有一種記者的挑剔,從政者的憂心和學者的冷峻藏在文學的後面,而這一切表現出來時只有文學的笑容,這就產生了像《紅色經典》這樣非常政治化但又追求文學美的作品。”

北大教授董學文認為,梁衡的“紅色經典”散文難能可貴地異軍突起,直言寫“大事、大情、大理,可謂大氣磅礴,洞天別開。散文觸及主鏇律,這裡的要訣,是要把偉人與凡人之間被擴大了的距離再拉回來,而關鍵是要遵循那條“藝術源於生活”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掌握以情動人的散文技巧,這些,梁衡都出色地實現了。梁衡走的是一條“無中生有”的新路。從他的散文中能夠讀到一種成熟的朝氣,嶄新的律動。他是踏遍青山情未老的歌者,其散文是培植健康人生觀的佳釀。
作品欣賞(節選)
《紅毛線,藍毛線》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著五位偉人的塑像,他們是當時黨的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五大領袖剛從村里走出來,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裡去。這時中國革命已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曾經將中國的河山覬覦並蹂躪了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寇終於心衰力竭,無可奈何地舉手投降了,中國大地上突然又只剩下兩大勢力集團: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20年前,蔣介石就“剿共”,現在日本人走了,蔣介石又重做這個夢,你看“東北剿總”、“華北剿總”,又到處扯起“剿”字旗,他想在北方重演一場當年在江西的戲。但這時,早已南北易位,時勢相異。毛澤東從從容容地將五位書記一分為二,他說,我和恩來、弼時在陝北拖住胡宗南,少奇和朱老總可先到河北平山去組織一個工作班子。平山者,晉陝與北平間一塊過河的踏石,此石一收天下之勢已明矣。

。。。。。。
相關詞條
《晉祠》 《夏感》 《跨越百年的美麗》 《覓渡,覓渡,渡何處》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大無大有周恩來》《把欄桿拍遍》 《人傑鬼雄》 《讀柳永》
參考資料
http://www.dslzw.com/jtnr.aspx?firsttype=whzl&secondtype=24&docid=1738
http://www.ip255.com/Article/42151.html
http://www.5156edu.com/page/07-08-03/26730.html
http://www.cncnz.cn/simple/index.php?t4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