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魯迅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魯迅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魯迅的散文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文集。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雖然《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趣盎然,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阿長與 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後記》12部分組成。《朝花夕拾》一書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

分篇簡介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小引 》----寫了作者對本文的創作的寫作背景 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的求學經歷,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事情,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狗·貓·鼠》——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所謂的“正人君子”並闡述作者仇貓的原因。
五猖會》——對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擊,表達了作者對此的厭惡之情。
《無常》——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阿長與〈山海經〉》——本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八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的普通保姆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懷念,祝願之情。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父親的病》——揭露庸醫害人和對封建孝道的不認同。
瑣記》——介紹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離家到日本求學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憶藤野先生對自己親切關懷和嚴格教誨,讚揚了他的政治熱忱,嚴謹治學和博大胸懷,抒發了感激和懷戀之情,並追述自己當年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過程,表現了思念老師的教導,認真做人的決心。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倍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魯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作品目錄

作品名稱寫作時間作品名稱寫作時間
小引1927年5月1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1926年9月18日
狗·貓·鼠1926年2月21日父親的病1926年10月7日
阿長與山海經1926年3月10日瑣記1926年10月8日
二十四孝圖1926年5月10日藤野先生1926年10月12日
五猖會1926年5月25日范愛農1926年11月18日
無常1926年6月23日後記1927年7月11日

創作歷程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兩篇寫於南京,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閒集·〈 自選集 〉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注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差,還是割愛為好。”

創作背景

魯迅散文集 魯迅散文集
《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1927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 狗·貓·鼠 》;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虛偽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娛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 藤野先生 》;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1、把記敘、 描寫 、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 父親的病 》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標緻”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醜態;用“精通時事” 來諷刺清國留學生所“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些無聊的事;用 “ 愛國青年”來反諷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用“何嘗”來加強反語的語氣從而加強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 五猖會 》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6、議論抒情描寫相結合,人物描寫神情畢肖。
7、語言簡潔明快,形象生動。風俗人情描寫 絢麗多姿

作品主題

《朝花夕拾》的10篇作品,以優美的文字、熱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回憶了作者從兒時到青年,辛亥革命時期的生活片段,側面揭露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景象。作者在回憶保姆、父親、老師和朋友逝去的同時,也對醜惡的社會現象進行辛辣的諷刺,愛憎分明,作品中流露著一位人間至愛者對於人生存的基本問題——愛與死的童年體驗的回憶和成年以後的深沉思考。
①《朝花夕拾》一錄作為“魯迅回憶的記事”,大多側面地反映了魯迅少年時期的生活。
②作者敏銳地將目光投向各個社會層面,評說世態,剖析習俗,敘寫感觸,抒發心聲。
③顯現在“朝花夕拾”系列散文里的遠非個人生命的寫照,而更像是一幅具有特定時代氛圍的長卷。

文體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稱之為“回憶散文”,本為散文文體,而又特別標示“回憶”二字,可能是因為魯迅說過,《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寫的是記憶中的往事。魯迅在創作《朝花夕拾》時,在文體樣式的選擇上,或許是不經意的,但卻是必然的,他所選擇的是表現自己獨特人格精神氣質的文體。《朝花夕拾》不是經驗性的記事,也不是純想像性的描寫,重在寫感觸,有了感觸其中的兩篇確實是事實上的雜感體,即《狗·貓·鼠》與《二十四孝圖》。
二是散文與雜感結合的文體。這種結合可能並不是文體創造的自覺,而是寫作時作者的感觸由內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內在的情感體驗為驅力,轉向外在的文明批評。由於魯迅行文每不忘社會,且很少沉入屬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隨處可見感觸內外交迭的描述與評論,其文體基本上是散文與雜感的結合,最典型的是《五猖會》、《 無常》、《父親的病》、《 瑣記》。
三是純散文。魯迅在憶述昔日的生活經歷時,較多地沉入個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較少出之以雜感式的議論,這就成為純散文。當然所謂“純”是相對而言的,對魯迅來說,完全沉入個人情感世界是罕見的,像冰心《往事》那樣純粹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文體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從總體而言,屬於朱自清所說的那種“散文學”文體。但魯迅也有沉入屬於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時候,於是產生了雜感因素很少的純散文文體,典型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

魯迅 魯迅
阿長出自《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粗壯耐勞,真誠善良。
父親出自《五猖會》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定。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范愛農出自《范愛農》
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作者簡介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人稱“文思革”。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在為《 新青年 》寫稿時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 》,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還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已經成為一部“必讀的民族典籍”。還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 二心集 》.《華蓋集》.《而已集》.《三閒集》.《南腔北調集》等。魯迅先生以筆代戈,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其小說、散文、詩歌、雜文等數十篇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作品影響

《朝花夕拾》寫的雖然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對親人和師友的緬懷、眷念,但同時又超越於此而表現了一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國社會的面貌,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這是一般的回憶散文所不可企及的。因為這些 散文 中習見的只是一些純屬個人的所謂家務事、兒女情,純屬個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瀾;主人公仿佛置身於 世外桃源 ,一點也看不到身外涌動的時代風雲和飄散的炮火硝煙。有些散文作品有助於了解某個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態,卻難以展示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整體面貌,《朝花夕拾》則與此不同。由於作者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懷,這就使作品顯示了抒寫個人遭遇與關注民族命運的緊密關聯,不僅展現了作者個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行跡。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 散文集 。這使它與同時期許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顯地區別開來。它具有一種適性任隋、灑脫不羈的風格,想說就說,想罵就罵,心中的種種愛憎悲歡,任其在筆下自然流瀉。他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這幾種表現方法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筆底波瀾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態勢。他在格式上不斷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構架。他繼承了中國古代散文的簡約、嚴謹,又借鑑了西方散文的靈動、機趣,可謂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但又不為所囿,而是大膽超越,自成一體。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他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和藝術革新的旗手的特色,而且也正因為這樣,使《朝花夕拾》成為中國現代回憶散文的典範之作。
《朝花夕拾》是魯迅從自我生命的底蘊里,尋找光明的力量,以抵禦由外到內的漫漫黑暗;是魯迅在“戰鬥”的間歇期,以一種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問題;亦是言志與載道的結合,將中國現代散文的寫作拓展進一個新的境界。

作品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院長 孫郁 :《朝花夕拾》在文體上別有創意,小說筆法與隨筆韻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別是一番境地。
清華新聞學院院長 柳斌杰 :《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較多地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特點,寫人記事均於平淡質樸的筆墨間蘊藉著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對舊日情懷的回顧時,還常常發表議論,抒發對現狀的某些不滿之情。作者每每把回憶往事與抨擊時弊結合起來,筆鋒犀利,體現了魯迅一貫的戰鬥風格。
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景山 :它(《朝花夕拾》)不是小說,卻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傳記,卻提供了魯迅早年的一大批鮮為人知的傳記材料;它不是歷史書,卻使人從中看到了近代中國歷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動形象的側面;它當然更不是民俗學著作,但它卻涉及並記敘了那么多的城鄉風習 。
北京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 溫儒敏 :在愛與死的反顧里,既瀰漫著慈愛的精神與情調,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蘊著深沉而深刻的悲愴,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韻味。
中國魯迅學會理事錢理群:《朝花夕拾》是魯迅在民間話語空間的閒聊者的形象。 
現代作家周作人:魯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書,翻開來看時覺得驚喜,因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悵然,可惜這太少了。
現代作家鍾敬文:在這些散文里,能夠明顯看到他清醒的理智,感覺到戰鬥的光芒。
現代文學史家 王瑤 :《朝花夕拾》雖然是散文,但它追憶“往事”,卻不忘現實,絲毫沒有減少其昂揚鬥志,同樣是魯迅用來抨擊社會黑暗勢力的工具利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