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研究》](/img/9/ebf/nBnauM3X3gjNwITO3MDM5EjNzMTM0cDNzMjNwADMwAzMxAzLzA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研究》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全面介紹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科學研究的權威著作,是中國文博系統古陶瓷熱釋光考古年代測定技術的學科創始人和學術帶頭人——上海博物館王維達教授30多年來的學術總結和成果結晶。
王維達教授長期從事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研究,一手創建了國內第一個“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實驗室”,在國內首先開始熱釋光陶瓷年代測定的探索,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在1977年成功進行了古陶器的熱釋光年代測定,1997年又創造性地解決了古瓷器熱釋光真偽鑑別的難題,不僅填補了我國古陶瓷熱釋光考古年代測定技術的空白,而且使我國古瓷器熱釋光測定年代的研究和套用水平處於國際先進地位。本書的出版,可以讓海內外科技界了解中國在文物年代測定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對於這項技術在中國文物考古界的推廣運用也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全書介紹了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的發展和現狀,論述了年代測定中“古劑量”和“年劑量”這兩個參數的測量原理、技術和方法,著重介紹了古陶器熱釋光測定年代中的兩個標準方法——“細粒混合礦物技術”和“粗粒石英技術”以及古瓷器熱釋光測定年代中的新技術——“前劑量飽和指數法”,詳細地討論了引起年代測定誤差的一些複雜因素和存在的問題。
書中最後一章還特別展示了用“前劑量飽和指數法”測定某些單位和個人收藏的古瓷器年代和真偽鑑定的典型例子和實物彩色照片,可能會引起古陶瓷愛好者和收藏家們的興趣。
本書可供從事熱釋光測定年代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與科技考古專業相關的大專院校的師生們參考。
作者簡介
王維達,男,1939年2月出生於浙江寧波,1963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物理系,同年分配至上海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科研工作,2009年退休。退休前任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主任、研究員,還擔任過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和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
長期從事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研究。主編《中國熱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研究》一書和《全國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選編》十輯。在《中國科學》、《核技術》和AncicntTL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文60餘篇。
“前劑量飽和指數法測定瓷器熱釋光年代”等6個科研項目先後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其中重大科技成果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創造性地解決了古瓷器熱釋光真偽鑑別的難題,使我國古瓷器熱釋光測定年代的研究和套用水平處於國際先進地位。
1978年在“上海科學大會”上榮獲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6年獲國務院“為發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而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獲獎書目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評比結果:來自上海33家出版社的100種圖書獲獎。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90年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清代詩文集彙編》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錢學森文集》獲得特等獎;《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春盡江南》和《大飛機出版工程》等32種圖書獲得一等獎;《30億年來的遼寧古生物》、《中國植物地理》和《天文學史》等40種圖書獲得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