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夏鼐日記(10卷)》](/img/c/897/nBnauM3X3gjNykzNzUTOyIjNzMTM0cDNzMjNwADMwAzMxAzL1k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夏鼐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榮獲英國學術院、美國全國科學院等六個外國最高學術機構的榮譽稱號。他的日記始於1931年元旦,止於1985年6月17日突發腦溢血當天,歷時五十餘年。
《夏鼐日記》詳細地記錄了這位學術大師早年刻苦鑽研、勤奮成長的經歷。就讀清華大學時期,他師從陳寅恪、錢穆、雷海宗、蔣廷黻等名師,與吳晗、錢鍾書等被譽為清華園的幾大才子,先治中國近代外交史,後轉中國近代經濟史,在史學領域已經嶄露頭角。留學英國期間,他得到埃及考古學泰斗皮得里等名師的器重,奮力學習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提出獨到的見解;系統進行古埃及串珠的斷代研究,作出在該課題的研究中至今無人超越的突出貢獻,成為中國第一位卓有貢獻的埃及考古學家。日記對當年的學習情況,乃至每天閱讀的書刊(讀什麼書,多少頁,幾天讀完、總計多少頁),考試和作業的題目,論文的寫作過程,都記載得相當詳細。
《夏鼐日記》真實地記錄了他在留學回國之初、抗日戰爭後期的苦難歲月,前往大西北的甘肅地區考察將近兩年,經歷自然和人為的種種艱辛,取得中國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卓越成就,從而確立了在中國考古學界的地位。他領導國家考古研究中心機構三十餘年,主持制定考古研究的長遠規劃,親臨現場主持和指導重要發掘。他曾以嫻熟的發掘技巧第一次成功地剔剝古代木車痕跡;忍著病痛潛入陰暗的北京定陵地宮多日,親手清理萬曆帝後棺內的糟朽文物;具體指導長沙馬王堆漢墓、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廣州漢代南越王墓等一系列發掘。直到去世前幾天,仍然不顧年邁,遠道前往驕陽似火的洛陽附近,視察偃師商城遺址發掘工地。夏鼐十分重視與相關科研領域之間的協作,積極引進現代自然科學方法;他還詳細地審閱上世紀50-70年代幾乎全部重要考古報告和專著的書稿,以及考古學刊物的清樣,注意從學術上進一步嚴格把關。凡此在日記中都有記載。這是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一份難得的實錄,學術價值自不待言。
編輯推薦
整理者還在《夏鼐日記》的卷前,冠以他生前審閱過的《夏鼐先生傳略》一文,載入根據他自訂年譜未完稿摘錄的“家世與少年時代(1910-1930)”。書末附錄的“生平事跡年表”和“交往人物索引”,都力求翔實。後者收錄國內外各界人士近3000人,分別註明其在日記提及時的任職情況,以利檢索。
作者簡介
夏鼐,字作銘,浙江溫州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1935年至1939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後獲博士學位。1941年回國後,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1950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等職。1982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所名譽所長。又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榮獲英國學術院、美國全國科學院等外國最高學術機構授予的通訊院士(外籍院士)榮譽稱號。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第二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對中國考古學的全面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獲獎書目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評比結果:來自上海33家出版社的100種圖書獲獎。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90年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清代詩文集彙編》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錢學森文集》獲得特等獎;《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春盡江南》和《大飛機出版工程》等32種圖書獲得一等獎;《30億年來的遼寧古生物》、《中國植物地理》和《天文學史》等40種圖書獲得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