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img/7/a12/n5GcuM3X2YjMxkTM4QzMzYjNzMTM4kDM0IDMxADMwAzMxAzL0M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匯集思想界二十四位一流學者之力作,聚焦現代中國思想領域核心之觀念。
海外:余英時、張灝、林毓生、林同奇
港台:金觀濤、劉青峰、王汎森、黃克武、陳弱水、周昌龍、沙培德、沈松僑、陳建華、楊貞德、王遠義、楊芳燕
大陸:姜義華、羅志田、高瑞泉、童世駿、許紀霖、汪暉、章清、王中江
現代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以往多從個別精英人物的思想著眼,或從社會思潮的起伏入手,描繪思想史的絢麗風景,如今圍繞影響時代的核心觀念展開考察,彰顯出中國現代思想的另一番景色。使得我們能夠透過歲月的塵埃,穿越歷史的風雲,反思左右我們頭腦的重要觀念,原來淵源有自。
內容簡介
《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一書由著名學者許紀霖教授精心選編,匯集了大陸、港台及海外歷史學界關於現代中國思想的重要研究成果。書中的論文均出自思想史研究領域的一流專家和學者,如余英時、張灝、王汎森、汪暉、章清、羅志田等。
全書共分“時代、公理與進化”、“個人與自我”、“民族、國民與國家”、“自由與民主”、“民間社會與公共領域”、“意識形態與革命”、“思想史研究方法”等七章,選取論文三十二篇。其“進化”、“個人”、“自我”、“國家”、“自由”、“民主”等主題詞,著重梳理了影響時代的核心觀念,立論嚴謹,很有衝擊力。
目錄
一、時代、公理與進化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
公理世界觀及其自我瓦解
清末民國中國認知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強權”與“公理”的兩極性思維為中心
進步與樂觀主義
生存鬥爭學說的中國演繹與興替——近代中國思想世界核心觀念通檢之一
現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
二、個人與自我
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
群己之間——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兩個循環
大我的消解:現代中國個人主義思潮的變遷
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與“政治”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個人主義的詮釋
三、民族、國民與國家
關於中國近代史上民族主義的幾點省思
共和愛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現代中國兩種民族國家認同觀
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
理想與現實:清季民初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聯互動
清末的國家觀:君權、民權與正當性
道德、正當性與近代國家:五四前後陳獨秀的思想轉變及其意涵
四、自由與民主
“國家”與“個人”之間——略論晚清中國對“自由”的闡述
自由與自治——梁啓超政治思想中的轉折
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民主觀念
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民主”觀念——一個以李大釗為主要文本的討論
五、民間社會與公共領域
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會”論——從兩份未刊殘稿談起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
六、意識形態與革命
扮演上帝:世紀中國激進思想中人的神化
論現代中國“革命”話語之源——世紀初“革命”、“□”和“Revolution”的翻譯過程
魯迅思想的特質及其政治觀的困境
宇宙革命論:試論章太炎、毛澤東、朱謙之和馬克思四人的歷史與政治思想
七、思想史研究方法論
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史華慈史學思想與人文精神初探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
編後記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獲獎書目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評比結果:來自上海33家出版社的100種圖書獲獎。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90年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清代詩文集彙編》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錢學森文集》獲得特等獎;《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春盡江南》和《大飛機出版工程》等32種圖書獲得一等獎;《30億年來的遼寧古生物》、《中國植物地理》和《天文學史》等40種圖書獲得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