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大型文獻叢書《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漢喃研究院合作,歷時三年精心編纂的成果,日前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越南漢文燕行文獻,是指歷史上越南官方使節北使中國,或民間人士來華旅行而撰述的相關漢文記錄,其主要形式為燕行記、北使詩文集和使程圖。《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搜輯了現存於越南的79種獨立成書或成卷的燕行文獻,以影印文獻原書並為每一種文獻撰著提要的形式,從一個特殊的側面,系統地展示了公元1314年至1884年這五百多年間中越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同時也通過“異域之眼”,直觀地呈現了元明清時期中國的感性樣態。
內容簡介
《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收錄的,主要是越南陳朝、後黎朝、西山朝和阮朝出使中國的燕行使者的著述。當年來華的使臣,如馮克寬、阮宗窐、黎貴惇、阮攸、潘輝注、李文馥、阮文超、裴文禩、阮述等,在越南國內均是極一時之選的著名文臣,不僅漢文修養甚高,對中國歷史文化也十分熟悉。燕行途中他們嫻熟地運用漢文撰述使程日記,書寫往來公文,以漢詩詠嘆摹寫各地風光,並與中國朝野士紳文字交流——前期經過南京和後期經過湖南的使臣,留下參與當地文人詩文之會的唱和詩作尤其多——到北京後又用漢詩漢文和朝鮮、琉球兩國使節唱和贈答,並以能用漢文相互溝通而深感自豪,這充分表明在20世紀以前的東南亞,由中國人創造發明的漢字及其書面語形式——漢文,確實和早期歐洲的拉丁文一樣,具有跨國界通用語的功能,並成為東南亞漢文化圈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當年的越南使者來華,大部分是通過鎮南關(今友誼關)進入中國的。在經過廣西和兩湖後,其行進路線因歷史時期不同而大致分為前後兩路,前期東折沿長江順流而下,經南京北上赴燕京;後期則在湖北渡長江,北上河南過黃河,再經河北抵燕京。其旅程經歷大半箇中國,往返往往要花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由於行程漫長,經歷豐富,加上外國人對異國他鄉的好奇,這些燕行人員在中國境內所撰述編繪的有關中國的文字或圖像,時常比中國本土同時期的記錄更為細緻、直白而不加修飾,成為今天我們追溯往昔時代生活細節與真相的重要的參考文獻。《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所收諸書中,既有像道光皇帝中年就齒牙落盡那樣的當時中國官紳絕不敢形諸筆端的內廷實錄,也有如近代著名詩人陳三立現存最早期的兩首佚詩這樣重要的文史文獻;既有李文馥以漢詩所繪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尚對澳門行使主權時的當地和煦風光,也有黎貴惇用漢文所述乾隆年間使程舟船因伴送欽差的管家勾結船主沿途販賣私鹽,導致歸程延滯之類的官場腐敗現象。此外,4種使程圖細繪鎮南關至北京所經路線和各地名勝,對廣西、湖南的水路、塘汛描繪尤詳。凡此均從不同的視角,真切地顯示了當時中國的諸多實相。
《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是中越雙方學術機構和學者通力合作的成果。越南漢喃研究院提供了叢書所收大部分文獻的清晰掃描件,並搜輯了部分作者的傳記資料。復旦大學方面則負責文獻的真偽考訂、編年排次、提要撰寫和影印出版,為此多次派員赴越南,核對相關文獻原書,查驗掃描檔案。參加提要撰寫的,則是復旦的教師、文史研究院博士後人員、古籍所培養的文獻學博士與碩士,以及歷史系本科生。現在面世的《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不僅對各相關文獻的實際作者和撰述年代多加考辨,糾正了現在通行的越南漢喃文獻目錄中的不少錯誤,而且同一作者所撰各書,或同一書的不同版本,如果篇章、文字或圖像都不太完備,則各本都加影印收入叢書,整體學風謹嚴,結構規整。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獲獎書目
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評比結果:來自上海33家出版社的100種圖書獲獎。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90年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清代詩文集彙編》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錢學森文集》獲得特等獎;《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春盡江南》和《大飛機出版工程》等32種圖書獲得一等獎;《30億年來的遼寧古生物》、《中國植物地理》和《天文學史》等40種圖書獲得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