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張安嶺與徐胤聰合著]

《中醫基礎理論》[張安嶺與徐胤聰合著]
《中醫基礎理論》[張安嶺與徐胤聰合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基礎理論》主要介紹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包括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基本特點、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精氣血津液、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病機學說、防治原則等內容。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以“十一五”國家級、新世紀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為藍本,以《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為依據,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命題及閱卷經驗編寫而成。.
《中醫基礎理論》共有模擬試卷十套,每套試卷均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適合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針灸、推拿、骨傷專業本、專科學生使用,也可作為執業中醫師、中藥師、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專升本以及研究生升學考試參考。

作品概述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作者:張安嶺,徐胤聰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書號:9787560836614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開本:16
頁碼:123
版次:1-1
所屬分類:保健/心理健康>中醫保健教材>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醫學>中醫

出版社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同濟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84年5月,是教育部領導的重點大學出版社。多年來同濟大學出版社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辦社方向;堅持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辦社宗旨;堅持積累和傳播一切有益於提高民族素質、有益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
立足學校、面向社會、走向世界。依託學校的人才和學科優勢,以出版土木建築、德語等方面的出版物為特色,並長期堅持出版計算機讀物、成人教育讀物、科普讀物及與學校專業相關的其他實用性圖書。下屬同濟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與本版圖書相配套的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
作為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正在不斷拓展出版領域,目前已逐步在環境工程、汽車工程、經濟管理工程及醫學、文法等方面形成新的出版特色。

理論體系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科學的發展除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外,其自身內部還存在著相對立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根據,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實踐特別是醫療實踐的發展,《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有的已無法解釋新的事實,出現了原有的科學理論與新的科學事實的矛盾。在社會需要的推動下,中醫學理論體系內部不斷地發生分化與綜合,於是新的理論學派和新的分支學科應運而生。中醫學理論體系就是在理論與實踐、分化與綜合、傳統與創新的對立統一運動中,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是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歷代醫家和人民民眾在長期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運用相應歷史時期的先進文化科學技術成就,不斷地完善、提高而發展的。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反映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

論述來源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科學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不能游離於社會之外而孤立地存在與發展。科學體系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它要與社會的其他子系統之間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社會為科學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條件。

中醫學發源於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於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醫療保健的經驗積累和理論總結而形成的。

中國從公元前21世紀進入奴隸社會以後,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隨著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而不斷發展:如早在西周,醫學家就提出了發病和藥物治病等理論。在春秋時代,秦國醫和又提出了六氣致病的學說,開創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先河。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和醫療實踐中,逐步積累了原始的醫藥知識,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豐富的實踐基礎。

科學理論的確立,無不通過長期反覆的生活、生產和科學實踐,再從反覆的認識中得出正確的理論,中醫學也是通過長期反覆的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例如髒象學說就是通過長期的生活觀察、反覆的醫療實踐和解剖實驗而形成的,他如診斷、證候、治則、方藥功效的確立等無不皆然。由此可見,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始終以實踐作為堅實的基礎.

圖書套用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必須走繼承與創新並行的發展之路。繼承是創新的基礎,繼承的目的是創新。只有重視繼承,才能將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傳承下來,為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創新是中醫學繼續發展的需要,是中醫學新理論、新觀點的產生之源,也是中醫學的生命之源。沒有繼承,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將得不到延續,也就無從談創新發展;即便是創新,也不是對中醫學理論的創新。但若沒有創新,則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就得不到更新和發展,自然就會變成僵死的東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因此,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確實操作好中醫基礎理論的繼承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是關係到中醫學前途的大工程。

內容提要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就學術分類而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學科群,以基礎與套用分,則可分為基礎學科和套用學科兩大類;以對疾病的認識、治療和預防的醫療行為過程分,則可分為基礎醫學學科、臨床醫學學科和養生康復醫學學科三大類。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國古代的一門比較系統的學科,在探索人體生命運動規律時,把當時先進的哲學理論和醫學理論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屬於自然哲學形態。但中醫學是在古代醫學中遠較古希臘古羅馬醫學理論完善且醫術高超的自然哲學,它以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自己的哲學基礎,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時至今日,還無法用分析手段使其脫離自然哲學而成為獨立存在的實證醫學。因此,要學習和研究中醫學,就必須弄懂中醫學中所包含的哲學內容。做到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中醫學理論的本質和特點。

1.基礎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是整個現代中醫學科群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為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經絡、氣血精津液、病因病機,以及預防治則康復等學說。

中醫診斷學:中醫診斷學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診法和辨證的理論、知識和方法的一門學科,是聯結理論與臨床診治的橋樑。

中藥學:中醫傳統用以預防和診治疾病的藥類物質謂之中藥,又稱本草、草藥、中草藥,現統稱中藥。其主要來源於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藥。中藥學主要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採制、性能、功效及套用等,包括中藥藥理學、中成藥學、中藥栽培學、中藥藥材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製劑學、中藥化學等分支。

方劑學:方劑,簡稱方。方指醫方,劑指調劑。方劑是根據配伍的原則,以若干藥物配合組成的藥方,是治法的體現,是中醫學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劑學是研究中醫方劑的組成、變化和臨床套用的一門學科。其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藥物的配伍規律、方劑的組成變化、劑型及方劑的用法等。

2.臨床醫學:中醫學關於病證的認識及治療病證的原則、措施和經驗等,構成了中醫套用學科的主體,並分別組合成為“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等臨床學科。

3.養生康復醫學: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套用科學。中醫康復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調攝情志、娛樂、傳統體育、沐浴、飲證等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學科,是一門涉及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套用性學科。

研究方向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藏象、經絡、精神氣血津液、病因病機和防治等理論,是中醫學固有的基本理論,而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是對中醫學有重要影響的古代哲學思想,不屬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中醫理論工作者,應下大功夫對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作一系統的研究,明確其基本內涵。這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繼承性研究應達到的基本目標。當然,中醫學基本理論和概念的內涵的確立,應建立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有關該理論和概念的幾乎所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文獻資料掌握得越全面,得出的結論就越可信。但決不是一些文獻資料的堆積和列舉,而應下一番比較分析的功夫,去粗存精,去微存真,從雜亂的材料中歸納能反映該理論和概念之本質的內涵和外延。
如對肺行水理論的研究,首先要明確肺行水理論的基本內涵。經過對文獻資料與臨床實踐的研究分析,發現肺行水概念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①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運動,調節肺臟本身水液的輸布。這一作用與肺的呼吸功能密切相關。若肺的這一作用失調,則可導致脾轉輸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的布散,聚而為水飲。水飲蘊積肺中,阻塞氣道,則影響氣體交換,一般都有咳喘逆氣的表現,甚則“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甚”,一般稱為“支飲”或“伏飲”。如中醫說的“肺脹”、“哮喘”等病,其病機多是水飲蘊肺。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致全身水腫,並能影響它髒的功能而使病情複雜化。②通過肺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調節肺系統(尤其是皮毛)之水液的代謝。這一作用與肺的呼吸功能一般無明顯的相關性。肺之所以能調節肺系統的水液的代謝,依賴於肺氣能“輸精於皮毛”,並宣發衛氣於皮毛以控制腠理的開闔和汗液的排泄的作用。肺氣的這一功能失調,則致肺系統的水液代謝紊亂。汗出當風,水液停積於皮下,則發為“風水”。如《素問·水熱穴論》說:“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浮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就《內經》所論,風水病的發生主要與有關,故又名“腎風”,而與肺本沒有直接的關係。但由於肺與皮毛相合,風邪由皮毛侵襲而水停於皮下,因而發為風水,故說其與肺有關。因此,肺能調節肺系統水液代謝概念的產生,無疑源於與皮毛相合的推理。

創新思路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
一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保持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特色。
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主張“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醫學強調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包括各個部分的全息性和部分之間的聯繫性。中醫學以整體思維來研究人體,認為任何一個部分的機能都是整體機能的反映。西醫學運用解剖分析還原方法來研究人體,是由部分到整體的思維。按照中醫學的整體思維,來研究人體的某一具體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某一功能,是由整體到部分的研究思路。中醫與西醫的研究思路雖然不同,但研究的對象都是人體,兩種不同的研究必然會產生一個交會點,這可能就是揭示人體生命規律的目標點。就目前來說,“證”的研究可能是中醫理論與臨床研究的突破點。因為證是中醫學整體思維和辨證論治思想的集中反映,證的病理模型研製、客觀化研究和機理研究是按照中醫學研究思路而作的探索,應是提倡和鼓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是將中醫學理論納入現代科學研究序列。
中醫學應屬自然科學,當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結合目前中醫學理論研究的實際,提出以下研究思路:即在明確某一理論和概念之內涵的基礎上,抓住某一點或某一環節進行細緻的深層次的微觀研究。或探討其內在的機制或機理,或以現代實驗技術建立證的病理模型的方法,以求建立證的評價標準,或對某一理論作出科學的闡釋,或找到某一方藥的作用部位或作用環節。如對肺主行水理論的研究,在確定其理論內涵的基礎上,以現代的科學實驗技術和方法,建立肺行水與呼吸相關的病理模型——寒飲蘊肺證家兔病理模型,在研究和確立該證評價標準的同時,也從某一側面得出肺行水的內在機理,同時也可找到治療該證的溫陽化飲方的作用環節或作用部位。因而可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角度對肺主行水的理論作出科學的闡釋。
三是繼續強化中醫學在思維方法和人文科學方面的研究。
在繼續傳統思維方法研究的同時注重革新。精氣陰陽五行學說是作為一種思維方法而滲透於中醫學的,它們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築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方法學作用,但它們並非中醫學固有的概念或理論。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學說是作為一種方法或一種解釋性模型來說明中醫學的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和功能的,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的。就目前而言,它們仍是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法,其合理的核心,科學的精髓以及方法學方面的作用,仍有繼續深入發掘的必要。勿庸諱言,隨著中醫學理論的繼承性研究和現代實驗研究的發展和深入,古代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的影響將越來越被淡化。實際上,中醫學若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繼續發展,不可能永遠與兩千年前的哲學思想——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綁在一起。中醫學的某些帶有陰陽痕跡的術語如腎陰腎陽等,到時也只會是一些內涵明確的概念,已不再具備哲學的陰陽概念和運動規律了。
要注重中醫學思維方法的革新,在發掘傳統思維方法如巨觀、整體、類比、外揣等的同時,開展微觀、局部、邏輯、系統等思維方法的研究,構建中醫學的新的方法學體系。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只用傳統的思維方法來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注重和發展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局部的、形體的、微觀的研究。
同時,強化中醫學在人文科學方面的發展。“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在70年代已經提出,醫學不再是單純的生物醫學,已經融合進了諸多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心身醫學的發展就說明了這一點。中醫學受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也融有大量的社會學知識。中醫學整體思想的建立,強調自然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但中醫學中的人文社會學知識不應停留在兩千年前的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的水平上,而應在吸收古代哲學思想中精華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古今中外人文科學中的精華,以充實和發展中醫學理論。
四是創建科學的假說和構建新的理論體系。
在以繼承性研究確立中醫學某一基本理論和概念的內涵以及以現代科學手段對該理論和概念的內涵作深化研究的過程中,科學的假說和新的理論就可能孕育產生。如在比較研究中醫學的精氣理論與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的過程中,在對藏象概念的內涵及其產生根源的探討中,發現了現行的“臟腑氣血陰陽”理論體系的諸多問題,產生了構建“臟腑—精氣—陰陽”理論體系的想法,以科學地表述臟腑之精、氣、陰陽的概念及其之間的邏輯關係,並較確切地表述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臟腑精氣陰陽理論體系,實際上是一個新的臟腑功能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解釋性模型,對認識人體生命的來源,說明人體生命的持續和變化規律,指導臨床臟腑病證的辨證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再如在確立肺行水理論的內涵及對此理論作深化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肺的行水功能與呼吸道的舒縮密切相關,因而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肺陽行水的作用機制可能在於調節呼吸道的舒縮的假說。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