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作者:孟悛非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書號:7117090243
出版日期:2007年8月
開本:大16開
版次:1-1
所屬分類:醫學>影像醫學
內容簡介
由國內著名醫學影像學專家馮敢生教授主編的全國高等醫藥院校醫學類成人學歷教育(專升本)衛生部規劃教材《醫學影像學》第一版,自2001年經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來,獲得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該教材的出版結束了國內專升本成人學歷教育無統一醫學影像學教材的局面,從而使其走向正規化。根據醫學成人學歷教育發展的需要,衛生部教材辦公室組織了新一輪的教材修訂工作,並制定了相應的修訂原則,即教材編寫能夠體現我國醫學成人學歷教育的特點和能確保成人學歷教育目標的實現,並要求在新一輪教材編寫中引入模組即包括複習模組、補充模組和提高模組的概念,以及理論與實踐間相互滲透和知識點的相互連線。遵循這些要求和教材“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應性)的編寫原則,我們組織並進行了專升本《醫學影像學》第二版教材的修訂編寫工作。
專升本《醫學影像學》第二版教材分為“總論、胸部、腹部和盆部、骨骼肌肉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與頭頸部、介入放射學”等六篇,共二十一章。在各章節編寫中,我們注意到所介紹的內容要體現複習、補充和提高模組的編寫要求,以達到鞏固、完善和提高知識的目的。為此,對第一版內容進行了必要的增添和刪減。此外,本版教材在編寫中,還進行了一些圖片的更新,增加了名詞索引內容,並提供了參考讀物,以供自學時參考。
圖書特點
《醫學影像學》編者來自全國近15所醫學院校。全書45萬字,700餘幅圖。分總論、胸部、腹部、骨關節及軟組織、中樞神經和頭頸部以及介入影像學共6篇29章。具有如下特點:1.系統性強,編排更科學、精細:除總論和介入影像學外按解剖部位分為4篇,每篇再按系統分為若干章,如骨關節和軟組織篇分為骨、關節、脊柱和軟組織四章。這樣條理清楚,便於學生將知識分門別類,有利於記憶和使用。檢查方法不再按各系統講述,而是集中於每篇的第一章簡單講述,用小字排印,學生可了解各部位可用哪些檢查方法。為了減少篇幅和避免與其他課程重複,本書很少講解解剖和生理生化知識,各系統的影像解剖也重在以圖解的方式展現給學生,有利於學生讀懂、理解和記憶。醫學影像學包括影像診斷(包括放射診斷學(X線、CT、MR等)和超聲診斷學)以及介入影像學。為了體現大影像學的概念,為了與國際醫學影像學教學接軌,我們只在總論中分別簡介X線、CT、MR、超聲診斷和介入的基本知識,在各論中主要是以X線的徵象將疾病分類講述,將X線、CT、MR和超聲的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講述,而不再將它們分章或分節講述,這也是和目前多數教科書不同的做法。
2.注重培養臨床思維。在各系統的章節中,嘗試將臨床思維向影像學思維轉換,先講基本影像學徵象,再以徵象為基礎將常見的典型的疾病按主要徵象分類介紹,以符合學生看片的思維過程,便於記憶和理解。在具體病變的講述上,先給學生典型圖片及描述圖片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再從病理出發解釋影像學所見,最後結合臨床並簡要討論診斷和鑑別診斷。
3.突出實用性和可讀性。本書內容簡潔,文字精煉,圖文並茂,圖片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左右。儘量將知識用具體的圖像介紹給學生,以往的教科書多注重描述而圖像過少,將形象的影像學知識抽象化了,很不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本教科書將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用圖像,而且配附的光碟中有大量的病例資料供學生自習時使用。本書在每章的開始有內容簡介,章後有英文的小結,不僅梳理所學的知識,也有利於學習影像學的英文術語辭彙。章後有思考題和參考書目有助於學生自學和複習。
4.本書附有光碟。光碟包括如下內容:影像學的進展和新的領域和新的知識;中英文對照的專業辭彙和它們的標準英語發音;大量的以圖為主的病例資料。光碟的目的是讓有餘力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擴充知識,加深對課堂所學的內容的理解。
作者介紹
孟悛非,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9年北京醫科大學本科畢業;1983年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1969年畢業後一直從事影像診斷學的醫教研工作,有37年的臨床經驗,專長於肌肉骨骼系統、神經系統疾病的影像診斷、磁共振的影像診斷,特別在骨關節影像診斷方面有較深的造詣。
1969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83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創傷骨科研究所放射診斷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5年11月晉升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主任、教授、博士導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從事放射診斷學的醫教研工作35年,專業研究方向為肌肉骨骼系統的影像診斷。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衛生廳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已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4項,正在完成的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項。參與編寫專著多部,其中作為副主編出版《臨床CT診斷學》和《骨關節影像學》,主編《臨床MR診斷學》。參與編寫多部衛生部統編影像學教材;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統編教材《醫學影像學》。主要學術任職: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醫學影像學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衛生系統“九五”期間“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廣東省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骨學組副組長;《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雜誌副總編輯兼編輯部主任;《中華放射學雜誌》等多份專業雜誌編委;國際骨胳學會(ISS)會員;“DiagnosticImagingAsiaPacific”雜誌編委;“TheJournaloftheHongKongCollegeofRadiologists”雜誌評論員;全國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諮詢中心常務委員;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醫學影像學分會理事等。
內容提要
自倫琴(WilhelmConradRontgen)1895年發現X線以後不久,在醫學上,X線就被用於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形成了放射診斷學(diagnosticradiology)的新學科,並奠定了醫學影像學(medicalimageology)的基礎。至今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套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套用超聲與核素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γ閃爍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computedtomography,X-rayCT或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e,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如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ositronemissionemissiontomography,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僅100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imageology)。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於活體器官的視診範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radiology),即在影像監視下採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範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引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並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學習醫學影像學的目的在於了解這些成像技術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圖像特點,掌握圖像的觀察、分析與診斷方法和不同成像在疾病診斷中的價值與限度,以便能正確選用,並能理解醫學影像學的檢查結果。對於介入放射學也要了解其基本技術及套用指征,以利於合理套用。本教材將重點介紹各個系統的X線、CT和USG診斷以及介入放射學。
建國以來,中國醫學影像學有很大發展。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在各醫療單位都建有影像科室。現代的影像設備,除了常規的影像診斷設備外,USG、Ct、SPECT乃至MRI等先進設備已在較大的醫療單位套用,並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醫學影像學地專業的書刊種類很多,在醫學、教學、科研、培養專業人材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學術團體的全國放射學會和和各地分會,有力地推動了國內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影像設備,包括常規的和先進的設備,如CT和MRI設備以及諸如膠片,顯、定影劑和造影劑等。中國已能自行設計、生產或組裝。
圖書意義
醫學影像學地專業的書刊種類很多,在醫學、教學、科研、培養專業人材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學術團體的全國放射學會和和各地分會,有力地推動了國內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影像設備,包括常規的和先進的設備,如CT和MRI設備以及諸如膠片,顯、定影劑和造影劑等。中國已能自行設計、生產或組裝。雖然其中的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於活體器官的視診範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radiology),即在影像監視下採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範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引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並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