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根據國內外急救醫學的新概念、新技術、新方法和臨床實踐經驗撰寫而成。全書共18章,包括常見的肺心腦急症、外傷、骨折、出血、中毒、災害、心搏與呼吸驟停的急救復甦等100餘項,每項有主因、主症、急救和預防千餘條,對急救系統實現“四化”等問題也進行了闡述。該書簡明扼要,條目清晰,圖文並茂,操作簡便有效,是院外急救者的良師益友,是家庭和臨場急救最理想的工具書之一。此書共分為十八章,每章的具體內容如下:參考文獻
巢振南等,《現代臨床急診醫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張少泉等,《急救醫學與急救技術學》,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1994年。
周衍椒等,《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年。
陳國楨等,〈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年。
地震問答編寫組,《地震問答〉》,地震出版社,1975年。
廖樹森等,《五官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
范正祥等,《急救·護理(家庭保健大全)》,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
雅慶等,《現代家庭急救手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1年。
鄭思競等,《人體解剖學》,人民衛生孜983年。
邵孝等,《急救與自救》華夏出版社,1990年。
江克強等,《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年。
石漢平等,《實用急救臨床手岫》,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年。
陳新謙等,《新編藥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年。
裘法祖等,《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年。
邢繼才等,《基層醫生急救手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年。
吳述增等,《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年。
王一鏜等,《實用急救醫學》,江蘇科技出版社,1992年。
[英]P·巴斯克特等,張建平譯,《災害醫學》,人民軍醫出版社。
胡會林,《特殊傳染病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
鄭健仲等,《神經病診斷學》,上海科學出版社,1991年。
[美]喬治·R·施瓦茨等編著,蔣健等編譯,《急診醫學》,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2年。
內容提要
目前,各國政府對醫學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十分關注。從指揮、組織、人員和裝備形成較完的有機結構。院外急救是指在家庭、機關、學校、工廠、城鄉居民中所發生的意外災害事故和突發危重傷病員的搶救工作,即傷病員尚未到醫院前的搶治,又稱院前急救或臨場急救。它是重要的第一線救死扶傷工作。院外急救的成敗往往是一個地區急救水平的重要標誌。一、院外急救的重要意義
院外急救工作自有人類以來,在不斷同病傷作鬥爭中有了雛形,同時在人類不斷繁衍中延續了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急救醫學逐步形成一門嶄新而獨立的學科,目前正處於發展和成熟階段。從廣義來講,急救醫學包括平時、戰時、各種災害、傳染病等,同時還包括醫院外和醫院內的急救。前者是急救的基礎,後者又是急救的繼續。醫院急救成功率高低又是一個現代醫院重要的一面鏡了。院外急救需要有堅強的網路,由用醫學科學武裝起來的醫護人員和熱心的院外急救者組成,並做到及時、正確地處理傷病員。它能大大減少傷病員的痛苦,把垂危的傷病員搶救過來,把致殘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時還能大大縮短治癒時間。這一事實不論是平時的還是戰時的院外急救都已經證實了。
據文獻記載: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時期統計,戰鬥陣亡44,238人,戰傷死亡49,205人,還有疾病死亡的186,298人,死因不明者24,103人,腹部和胸部創傷的傷員幾乎全部死亡。那時,戰場救護很不健全,沒有爭急救指揮中心和急救網路;傷員後送也無計畫,且只有在不運送軍需品時,才有可能轉運傷員;傷病員只有在臨時設在遠離戰場的廢墟學校或教堂中處理。這是造成傷病員死亡的主要原因。只後,各國都在不斷從上層到基層加強了急救工作的建設,並收到了顯著效果.以戰爭中的死亡率為例,臨時傷員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兵死亡率為8.0%;
第二次世界大戰傷兵死亡率為4.5%;
越南戰爭傷兵死亡率為2%。
上述事實說明,只要加臨場的院外急救,加強醫院後繼的搶救,改善傷病員的轉送,充實急救設備,並使醫護人員儘量接近傷病員,縮短傷後到搶治的時間,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做好院外急救工作,既能搶救寶貴的生命,又能節約大量資金,還能鼓舞人們的士氣,得到社會的高度讚譽,因此,院外急救工作的成敗常常標誌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醫療預防水平。
二、院外急救的主要內容
凡人體突然受到各種災害,諸如外傷、異物、毒物進入人體,以及慢性病人由輕轉危,致使病者痛苦異常,甚至有致殘致命的情況下都需要急救,具體內容有:各種急性外傷、各種急性中毒,各種出血,各種骨折,心跳驟停,呼吸功能障礙,休克,急腹症,高血壓急症,意外災害,癲癇發作,昏迷,高熱,急性炎症,急性傳染病,慢性病急性發作等等。
圖書意義
院外急救工作自有人類以來,在不斷同病傷作鬥爭中有了雛形,同時在人類不斷繁衍中延續了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急救醫學逐步形成一門嶄新而獨立的學科,目前正處於發展和成熟階段。從廣義來講,急救醫學包括平時、戰時、各種災害、傳染病等,同時還包括醫院外和醫院內的急救。前者是急救的基礎,後者又是急救的繼續。醫院急救成功率高低又是一個現代醫院重要的一面鏡了。院外急救需要有堅強的網路,由用醫學科學武裝起來的醫護人員和熱心的院外急救者組成,並做到及時、正確地處理傷病員。它能大大減少傷病員的痛苦,把垂危的傷病員搶救過來,把致殘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時還能大大縮短治癒時間。這一事實不論是平時的還是戰時的院外急救都已經證實了。據文獻記載: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時期統計,戰鬥陣亡44,238人,戰傷死亡49,205人,還有疾病死亡的186,298人,死因不明者24,103人,腹部和胸部創傷的傷員幾乎全部死亡。那時,戰場救護很不健全,沒有爭急救指揮中心和急救網路;傷員後送也無計畫,且只有在不運送軍需品時,才有可能轉運傷員;傷病員只有在臨時設在遠離戰場的廢墟學校或教堂中處理。這是造成傷病員死亡的主要原因。只後,各國都在不斷從上層到基層加強了急救工作的建設,並收到了顯著效果.以戰爭中的死亡率為例,臨時傷員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兵死亡率為8.0%;
第二次世界大戰傷兵死亡率為4.5%;
越南戰爭傷兵死亡率為2%。
上述事實說明,只要加臨場的院外急救,加強醫院後繼的搶救,改善傷病員的轉送,充實急救設備,並使醫護人員儘量接近傷病員,縮短傷後到搶治的時間,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做好院外急救工作,既能搶救寶貴的生命,又能節約大量資金,還能鼓舞人們的士氣,得到社會的高度讚譽,因此,院外急救工作的成敗常常標誌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醫療預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