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三國志》是史書,也是文學;《三國演義》是小說,也有史事。毛澤東一生不離“三國”,從有記載的文字佐證,他至少讀了七十年的“三國”。《三國演義》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為止,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晉朝史學家陳壽把這段歷史編成史書《三國志》,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補了許多材料。《三國志》,除了裴松之有長篇巨注外,為其作注、旁證、校勘的,到清代已有顧炎武、何焯、章鉅等20多家。其中盧弼的《三國志集解》匯集了諸家校語、評註,可以說是歷代註解《三國志》的一次總結。毛澤東讀《三國志》留下較多批語的,便是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毛澤東讀“三國”的批語大致有以下幾類。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曹操歷來被看作篡漢的“奸雄”。特別是隨著《三國演義》的普遍流傳和戲劇舞台上對曹操造型的奸相臉譜化,把曹操視為“曠世奸雄”的觀點被更多的人接受。毛澤東則一反傳統觀點,肯定這一歷史人物的才略和功績。50年代末他談到歷史學家剪伯贊一篇關於曹操的文章時說:“曹操結束漢末家族混戰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西晉統一鋪平了道路。”
目錄
三國智謀全集:第一卷
毛澤東讀《三國》(代序)
政治謀略
一 審時度勢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曹操貴於審時 周瑜善於度勢
二 順天應人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崔州平隆中論道 王朗陣前說天數
三 就地之勢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說孫權魯肅吐宏略 隆中對三分天下
四 依人之利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曹操三下求賢令 劉備三顧茅廬
五 取法天地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諸葛亮因勢製法
六 靜以幽、正以治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陸遜從容退江東 曹操獻刀巧脫身 玄德三走,尋機舉事 劉琦請計避禍
七 名正言順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續“正統”劉備登帝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備安撫荊州 假“禪讓”曹丕篡帝位
八 反客為主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董卓易主奪政權 袁尚欲奪雀巢之夢 袁紹冀州盡奪韓馥 老黃忠誘敵計
九 制鴻去翼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立太子蹇碩設謀誅何進 郭圖計除袁尚羽翼
十 窒隙蹈瑕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何後蹈瑕除董氏
十一 笑裡藏刀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陸遜帶笑呂蒙刀
十二 打草驚蛇 謀略簡釋 三國典範 曹操許田圍獵 曹操三拷吉平 賈充犒軍探勢 徐庶以馬試主
……
安國謀略
進攻謀略三國智謀全集:第二卷
三國智謀全集:第三卷
書摘插圖
三國智謀全集:第一卷
政治謀略
一 審時度勢 謀略簡釋
這是一則告誡統治者,凡在實施某種重大舉措之前,宜冷靜地分析和估量客觀形勢,審視時機是否有利,應時應勢做出適時務決策的方略。語出清·洪仁殲《資政新篇》,文日:“夫事有常變,理有窮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為後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為後之禍。其理在於審時度勢與本末強弱耳。”意思是說:天下的事沒有一成不變的,處理事物的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有些事雖然當時不可行,待到時勢有利時再為之,可能會更好些。有的事當時可為,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為,時過境遷之後再為之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禍患。事之可為與不可為之理,關鍵在於當時之勢對為是否有利。若不識時勢,盲目決策,則必然受到客觀情勢的懲罰。三國典範曹操貴於審時南宋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加注時引《九州春秋》一句話說:“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鏇踵者機也,故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以發。”的確,能不能審時度勢,捕捉時機,敢於決斷,善於決斷,是區別愚者與智者的關鍵。三國時的曹操,應該說就是一個“貴於乘時”的智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人。他的出身,可以說既高貴,又卑賤。說他高貴,是因為他的父親曹嵩曾任東漢司隸校尉和大司農這樣的高官,甚至還花重金買了個太尉官職。說他卑賤,是因為曹操的父輩本來姓夏侯,父親原叫夏侯嵩,後來被宦官、中常侍曹騰收為養子才改姓曹。儘管這曹家有些權勢,但作為宦官,還是挺讓人瞧不起的,何況曹嵩還是養子,所以頗受名門望族出身的大官僚歧視。別的不說,單說漢朝靈帝時,盛行官職明碼標價拍賣,本來“公”這個職銜的價格是一千萬錢,就因為曹嵩是宦官的養子,身份不雅,多花了十倍的價錢才買來個“太尉”噹噹。
……
盤點生活智慧成功書籍(四)
每個人都必須生存,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智慧不一樣,也就決定生存水平不一樣。讀一讀生活生活智慧成功書籍,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