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

丹麥

丹麥王國(丹麥語:Kongeriget Danmark,舊譯為“嗹(lián)國”、“嗹馬”),簡稱丹麥,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並與之合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南部與德國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約公元985年形成統一王國,8~11世紀進入維京時代的北歐海盜全盛時期。14世紀成為歐洲強國之一,1397年6月在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的主導下與瑞典、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 並成為聯盟的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面國旗便是1219誕生的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 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北約創始國和歐盟成員國之一。該國擁有極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濟高度發達,貧富差距極小,國民享受極高的生活品質。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出爐,丹麥排名第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丹麥在歐洲位置 丹麥在歐洲位置

公元前1萬年左右,日德蘭半島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狩獵為生 。

公元前4200年~前3400年左右,定居在這一地區的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墾土地,耕耘農作。公元前4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

海盜時期

首都哥本哈根 首都哥本哈根

丹麥人擅長航海,常南下羅馬帝國以琥珀、燧石等換取穀物和其他用具。他們往往亦商亦盜,在夏季糾眾出海進行搶劫。

公元793年丹麥海盜襲擊了英格蘭的林第斯法恩島。自此以後,丹麥海盜對英格蘭的侵擾規模越來越大。871年丹麥海盜占領倫敦。878年英格蘭國王阿爾弗烈德大帝和丹麥海盜媾和,雙方平分英格蘭,丹麥移民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攻占英格蘭全境,並建立了版圖包括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這個帝國在1042年瓦解。

卡爾馬聯盟及對外戰爭

16世紀的卡爾馬聯盟 16世紀的卡爾馬聯盟

12世紀中期以後,瓦爾德馬一世(1157年~1182年在位)開創了強盛的君主專制封建王朝,通過侵略戰爭占有愛沙尼亞、易北河以北地區和果特蘭島。

1397年在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1353年~1412年)主持下召開卡爾馬會議,丹麥、瑞典和挪威組成聯盟,丹麥處於統治地位。卡爾馬聯盟前後共維持了126年。原挪威屬地格陵蘭、法羅群島轉歸丹麥管轄。在此期間,丹麥為打破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經濟支配權繼續對外擴張,經過長期戰爭併吞了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長期戰爭耗費了丹麥大量財力,導致賦稅加重。富豪貴族兼併土地引起農民暴動。

14世紀中葉黑死病又奪走近一半人口的生命。為平息不滿和動亂,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1448年~1481年在位)於1468年召集了四級會議尋求支持。但是暴動連綿不斷,尤其在瑞典。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年~1523年在位)於1520年親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獨立派占領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並且屠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瑞典貴族,觸發了達拉納起義,1523年丹麥軍隊戰敗,瑞典宣布獨立。此後,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和周圍地區同瑞典反覆較量,如1563年~1570年北方七年戰爭、1611年~1613年的卡爾馬戰爭等,但歷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致使疆土日益縮減。

三十年戰爭期間,丹麥情況更為不利,1657年全境為瑞典所占領。其後,在1675年~1679年斯堪尼亞戰爭、1709年~1720年北方戰爭中也敗於瑞典。由於國力削弱,丹麥避免捲入當時歐洲大陸的混亂紛爭。在七年戰爭、英法戰爭(1766年~1783年)以及法國大革命初期丹麥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哥本哈根之戰 哥本哈根之戰

丹麥航運業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商船隊僅次於英國居歐洲第二位,並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16世紀末丹麥成立東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島和幾內亞擁有殖民地。1767年丹麥宣布同俄國、瑞典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善其身,法國大革命期間丹麥再次中立,英國便不宣而戰,於1801年發動哥本哈根之戰(見彩圖)。又於1807年派遣名將霍雷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丹麥海軍全部覆滅。丹麥轉而支持拿破崙一世,1807年~1814年期間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拿破崙失敗後,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又從丹麥手中搶走了挪威。

資本主義的發展

連年戰亂使丹麥經濟受到很大破壞,農業尤烈。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限制地主貴族的特權。丹麥本土在1799年、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在1804年先後將農民的義務勞役制改變為佃賦制,從而結束了中世紀以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為了緩解財政困難,丹麥將西印度和幾內亞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紀中葉,財政狀況才有所好轉。

由於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影響和普魯士的直接干涉,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局勢動盪不安,1848年爆發起義,要求脫離丹麥併入德意志聯邦。丹麥與這兩個公國進行了近 3年的戰爭,最後在普魯士停止向什勒斯維希進軍情況下勉強取得勝利,保住了這兩個公國。1864年丹麥宣布將什勒斯維希併入丹麥並使它和霍爾斯坦分離,普魯士便聯合奧地利出兵干涉。丹麥失敗後簽署了《維也納和約》,將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割讓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848年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主運動的影響下,丹麥立憲會議頒布了憲法,廢除君主專制政體,改行君主立憲制,並實行有財產限制的普選制。1870年代表富農階級利益的左翼黨成立。1871年丹麥社會民主黨成立,並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工會組織。19世紀末葉,丹麥工業化迅速發展,造船、電信和製造工業開始具有一定規模。農村村社制為合作社制所取代,農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主要農業國之一。

世界大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執行中立政策,後應德國的要求布雷封鎖了松德和貝爾特海峽水域。德國投降後,丹麥要求在什勒斯維希舉行公民投票解決歸屬問題。1920年通過公民投票什勒斯維希北部歸還丹麥。

1924年丹麥社會民主黨首次單獨組成政府。面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和經濟蕭條,社民黨政府提不出妥善解決辦法,執政兩年後被迫辭職。1929年經濟大衰退時期,社民黨大選獲勝,和激進左翼黨聯合組閣,此後除有幾次短暫失利外直到70年代均由社民黨單獨或聯合組閣。在經濟方面,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亦波及丹麥,1933年失業率達40%,政府將貨幣大幅度貶值以刺激出口。1933年、1934年同英國、德國先後簽訂了農產品協定,並相應調整了農業生產,緩和了經濟蕭條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並於1939年接受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於1940年4月9日大舉進攻,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占領,與丹麥失去聯繫。1944年冰島獨立,格陵蘭、法羅群島歸還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鬥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鬥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1945年5月4日德國占領軍投降。

戰後時期

丹麥地圖 丹麥地圖

1947年丹麥接受馬歇爾計畫。1948年4月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加入歐洲委員會。

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1953年丹麥再度修改憲法,規定丹麥為君主立憲國家,議會為一院制。對外積極發展北歐合作。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丹麥女王為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登基)。1982年P.H.施呂道任首相。

2015年3月28日,丹麥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丹麥王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端,日德蘭半島上。東靠波羅的海與俄羅斯隔海相望,西瀕北海,北面隔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厄勒海峽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南部毗連德國。

本土由日德蘭半島和菲英島、西蘭島、博恩霍爾姆島等406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為4309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自1953年起正式成為其領土的格陵蘭島(面積217.5萬平方公里)和享有自治權的法羅群島(面積為1399平方公里,由21個島嶼組成)。海岸線長7314公里。

地形地貌

地勢低平,平均海拔約30米。日德蘭半島西部是起伏低緩的冰水沉積平原,北海沿岸有著寬闊的沙灘,沙丘上長著叢叢灌木。這裡海風習習,景色迷人,是旅遊度假區。日德蘭半島東部和中部是歐洲研究冰河期沉積地形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廣闊的丘陵幾乎縱貫整個半島,東部沿岸夾灣和溝谷橫切其中,有些溝谷又寬又長,兩壁十分險竣,谷底流淌著彎彎曲曲的河水。東海岸沒有直接受到強風浪的衝擊,保護得很好,所以形成許多深灣和優良港口,如奧爾堡港、腓物烈港、奧胡斯港等。半島中部到處是沼澤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氣候特徵

丹麥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1月-2.4℃ ,8月14.6℃。年均降水量約860毫米。丹麥並不象人們想像的那么冷,大部分地區氣候與我國相似。丹麥的氣候介於北歐和中歐之間,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於受到大西洋吹來的西南風影響,丹麥氣候冬暖夏涼,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不過15度至17度。

自然資源

丹麥-博恩霍爾姆島 丹麥-博恩霍爾姆島

自然資源較為匱乏,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很少,所需煤炭,鐵等礦產全部靠進口。丹麥在北海大陸架的石油蘊藏量估計為2.9億噸,天然氣蘊藏量約2000億立方米。1972年起開採石油,2010年產油1232萬噸,為歐洲第3大石油輸出國。天然氣80.9億立方米,探明褐煤儲量9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48.6萬公頃,覆蓋率約10%。北海和波羅的海為近海重要漁場。

行政區劃

丹麥 丹麥

2007年1月1日,丹麥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全國設5個大區、98個市和格陵蘭、法羅群島2個自治領地。

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也是丹麥王國的領土,但擁有自治權並且享有高度自治,在議會各擁有2席。法羅群島自行劃分為7個郡30個縣;格陵蘭人口少,沒有再劃分行政區域。

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 ,Koebenhavn)是北歐最大的城市,原意為“商人港口”,有自由港和航空港,是世界交通的樞紐,由於統治歐洲時間最久的皇族瑪格麗特女皇二世皇族居住於此,因此它還有一個別稱——“女皇之城”,人口50.1萬(2006年1月),這個城市因豐富的藝術與文化本質而在1996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其他主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包括:奧胡斯、歐登塞和奧爾堡等。

國家象徵

國名

丹麥 丹麥

丹麥王國(The Kingdom of Denmark , Kongeriget Danmark )代碼DK(DNK)。

國名釋義:在古高德語中,“丹”為“沙灘、森林”之意,“麥”是“土地、國家”之意。聯合國首次發布“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麥成為全球最幸福國度,於10分滿分中獲近8分。監督世界各國腐敗行為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2012年全球腐敗印象指數報告,在176個國家和地區中,丹麥名列第一。

國旗

丹麥國徽 丹麥國徽

丹麥國旗是現今仍在使用的國旗之中最為古老、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面,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7∶28。旗地為紅色,旗面上有白色十字形圖案,稍偏左側。據丹麥史詩記載,公元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瑪·維克托里斯(也稱勝利王)率軍對愛沙尼亞異教徒征戰。6月15日隆達尼斯戰鬥中,丹軍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帶有白色十字的紅旗從天而降,並伴隨著一個響亮的聲音:“抓住這面旗幟就是勝利!”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丹麥軍奮勇作戰,轉敗為勝。此後白色十字紅旗就成為丹麥王國的國旗。至今每年6月15日,丹麥都要慶祝“國旗日”即“瓦爾德瑪日”。

國徽

丹麥國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它的中心圖案是一枚金黃色盾徽,盾面上繪有三頭口吐紅舌、頭戴王冠的藍色雄獅和九顆血色雞心,它們象徵丹麥古老的文德國的統治者的皇位。文德國是波拉勃斯拉夫人在易北河口與奧德河口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建立的早期封建國家。盾徽頂部華麗威嚴的王冠象徵丹麥王國的國王。

國花

丹麥國花 丹麥國花

冬青、木春菊。冬青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Nakai 的乾燥帶葉莖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莖,切段,乾燥,或蒸後乾燥。辭海上的注釋是,依靠另一種生物而生存的生物或從另一種生物的活細胞和組織中攝取養分為生。離開了它寄主它將枯萎成金黃色。

木春菊又叫茼蒿菊、木茼蒿、東洋菊,也被叫做瑪格麗特、少女花、法蘭西菊等。是丹麥的國花,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甚長,自早春至秋季均能開花,因為莖部容易木質化關係, 所以取名木春菊。產於非洲西北部及澳洲、加納利群島,為常綠亞灌木,木春菊花期長,枝葉繁茂,花色淡雅,為寒冷地區冬、春季重要盆花,溫暖地區可作為花壇和花境材料,用扦插繁殖。

國鳥

丹麥國鳥 丹麥國鳥

天鵝。天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鳥類。是體型高大的白色天鵝。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分布在北歐、亞洲北部。繁殖於北方湖泊的葦地。

人口民族

562.8萬人(2013年),丹麥人約占95%,外國移民約占5%。 官方語言為丹麥語。86.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0.6%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格陵蘭人口52940(1985年),主要是格陵蘭人。法羅群島人口4.5萬(1985年),系法羅人。

政治

政體

瑪格麗特二世 瑪格麗特二世

2004年丹麥政局穩定,執政兩黨自由黨、保守黨合作良好。政府繼續在醫療衛生、養老、移民及稅收等領域深化改革,推出地方行政改革方案,並於10月調整內閣成員。主要反對黨社民黨力量有所恢復,民調支持率止跌,但政治主張缺乏新意,無法對現政府的執政地位形成有力挑戰。2005年2月8日,丹麥舉行全國議會選舉。在極右的人民黨支持下,自由黨和保守黨再次組成兩黨聯合政府。2011年前後丹麥經濟低迷,失業率上升,政府債務猛增,高福利政策難以為繼,在2011年9月的丹麥新一屆議會選舉中,反對派聯盟、中左翼政黨集團(紅營)贏得了議會179個議席中的92席,擊敗了執政10年的中右翼政黨集團(藍營),獲得議會過半數席位,贏得了組閣權。2015年6月,中右翼政黨集團(藍營)再次贏得議會選舉   ,6月28日,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正式就任首相一職。

憲法

現行憲法於1849年制定,1866年、1915年、1920年、1953年四度修改。憲法規定,丹實行君主立憲制。經議會5/6多數通過,政府可將一定範圍內的主權交給某種“國際機構”。  

議會

一院制,共179個議席。議員經普選產生,任期四年。本屆議會於2015年6月大選後產生,由自由黨(34席)、社民黨(46席)、丹人黨(37席)、激進黨(8席)、社人黨(7席)、紅綠聯盟(14席)、自由聯盟(13席)、保守黨(6席)和選擇黨(10席)組成。此外,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各占2席。議長皮婭·柯絲高(Pia Kjærsgaard,女,丹人黨)。  

司法

法院分三級。全國有1所最高法院、2所國家法院和82所地方法院。此外,還有海事與商業法院、特別訴訟法院等專門法院。最高法院由1名院長和17名法官組成,院長和法官由政府(司法大臣)推薦,女王任命,任職到退休。法院獨立行使職權。最高法院院長托馬斯·羅爾達姆(Thomas Rørdam)。檢察機構隸屬法務部,設總檢察長1名和檢察官9名,均由女王任命,任職到退休。總檢察長揚·萊肯多爾夫(Jan Reckendorff)。議會監察官約根·斯汀·索恩森(Jørgen Steen Sørensen)。  

政黨

(1)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執政黨,1870年成立,為丹麥最古老政黨。支持歐盟合作,主張自由競爭,反對中央集權。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19.5%,系丹第三大黨,主席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

(2)社會民主黨(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在野黨,1871年成立。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26.3%,丹第一大政黨。主張保持和發展福利制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主席梅特·弗雷澤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女)。

丹麥 丹麥

(3)丹麥人民黨 (The Danish People’s Party):政府支持黨,1995年10月由退出進步黨的議員組成。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21.1%,丹第二大政黨。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反對國際合作。主席克里斯蒂安·圖勒森·道爾 (Kristian Thulesen Dahl)。

(4)激進自由黨(The Danish Social-Liberal Party):在野黨,1905年成立。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4.6%。重視個人尊嚴、自由及環境問題,主張參與國際合作。主席莫滕·厄斯特高·克里斯滕森(Morten Østergaard Kristensen)。

(5)社會主義人民黨(The Socialist People’s Party):在野黨,1959年從丹麥共產黨分裂而成。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4.2%。重視人權、民主和環保,支持裁軍,主張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參與國際合作。主席皮婭·奧爾森·迪赫爾(Pia Olsen Dyhr,女)。

(6)紅綠聯盟(Red-Green Alliance 或Unity List):在野黨,1989年由原丹麥共產黨、共產主義工人黨及反歐盟勢力組建。反對加入歐盟合作、力主裁減軍費、降低失業率、加強環境保護等。1994年9月第一次進入議會。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7.8%。採取集體領導制。

(7)自由聯盟(Liberal Alliance):政府支持黨,原稱新聯盟,2007年由原激進黨議員納薩·卡德爾(Naser Khader)等三人組建,2008年8月改稱現名。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7.5%。主張深化移民的社會融合。主席安諾斯·薩繆爾森(Anders Samuelsen)。

(8)保守人民黨(The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政府支持黨,簡稱保守黨,1916年成立。2015年6月大選支持率3.4%,主張堅持私有制和自由貿易,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主席索倫·佩普·鮑爾森(Søren Pape Poulsen) 。

(9)選擇黨(The Alternative),在野黨,2013年11月由原激進黨黨員、前文化大臣埃爾貝克(Uffe Elbæk)組建。2015年6月首次參加大選,支持率4.8%。支持環保主義、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正。主席烏弗·埃爾貝克(Uffe Elbæk)。

此外,丹還有基督教民主黨(The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和少數黨(Minority’s Party)等兩個議會外政黨。

政府

2016年11月,丹麥自由黨政府進行改組。自由黨、自由聯盟和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內閣共22人,主要閣員包括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外交大臣安諾斯·薩穆埃爾森(Anders Samuelsen)、司法大臣瑟倫·帕珀·波爾森(Søren Pape Poulsen)。  

政要

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1940年4月16日生於哥本哈根。曾就讀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1972年1月14日登基。1967年6月10日與亨里克親王(Henrik,法國伯爵)結婚。有二子,長子腓特烈王儲(Frederik),次子約阿希姆親王(Joachim)。女王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在考古、美術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曾於1979年訪華。2014年4月對華進行國事訪問。

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自由黨人。1964年生,哥本哈根大學法學碩士。歷任腓特烈堡州州長、內政和衛生大臣、財政大臣等職。2009至2011年出任丹首相。2012至2014年任全球綠色增長研究所主席。2012年自創勒克基金會並任主席。已婚,有三個子女。2010年來華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2017年5月正式訪華。  

經濟

丹麥 丹麥

丹麥是發達的西方工業國家。農牧漁業及食品加工業發達,有歐洲乳酪市場之稱。在許多工業領域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政府堅持適度緊縮的財政政策,採取積極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及匯率。2000年9月28日丹全民公決否決加入歐元區後,仍堅持以“匯率掛鈎”和“利率緊隨”為主要特徵的“準歐元政策”。2004年,丹政府繼續實施稅收零增長政策,扶持高新技術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刺激市場投資與消費,國民生產總值和外貿額持續上升,國際收支與公共財政盈餘不斷擴大,通脹率保持穩定。丹麥在“世界經濟論壇(WEF)”2005-2006年度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名列第四。

丹麥是世界上風力發電最發達的國家,擁有全球最大海運集團馬士基公司,名牌音響製造商B&O、玩具商樂高等企業。 丹麥是食品以及能源出口大國。雖然丹麥的經濟水平遠高於歐洲貨幣聯盟所制訂的標準,2000年9月舉行的全民公決卻最後決定丹麥不參加其他11個歐盟國家所使用的統一貨幣歐元。

丹麥 丹麥

丹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經濟論壇2018—2019年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十。2017年,丹麥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約325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5.6萬美元

經濟成長率: 2.2%。

通貨膨脹率(CPI):約1.4%。

失業率:約5-6%。  

工業

丹麥 丹麥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但在國民經濟中比重逐漸下降,工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石油開採、造船、水泥、電子、化工、冶金、醫藥、紡織、家具、菸草、造紙和印刷設備等。產品60%以上供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70%。船用主機、水泥設備、助聽器、酶製劑和人造胰島素等產品享譽世界。企業以中小型為主。

農業

農業 農業

農牧業高度發達。近年受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影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逐年下降,但在外貿中仍占較大比重。農牧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有耕地2.8萬平方公里,農場4.2萬個。農業科技水平和生產率居世界先進國家之列。農畜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大部分供出口,占出口總額的20%,豬肉、乳酪和黃油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最大貂皮生產國之一,有貂場1555個,貂皮年產量1200萬張左右。

漁業

漁業 漁業

世界第15 、歐洲第2 、歐盟最大漁業國,捕魚量約占歐盟捕魚總量 的36%。2002年總捕魚量約132.8萬噸,主要有鱈魚、比目魚、鯖魚、鰻魚和蝦等,主要用於生產魚油和魚肉。至2002年底共有漁船2457艘,總噸位9.8萬噸。2003年漁業產值38.91億克朗。

服務業

服務業發達, 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6%。 主要包括商業、電信、金融、保險、旅遊和技術服務等。旅遊業是丹麥服務行業中的重要產業,2009年旅遊業收入385.6億克朗,年均外國遊客約200萬人。2011年共有酒店599家,客床12.9萬張,外國遊客入住4360萬間夜。主要旅遊點有哥本哈根、安徒生故鄉——歐登塞、樂高積木城及日德蘭半島西海岸和最北角斯卡晏等。

交通運輸業

海、陸、空交通發達。商船主要從事國際運輸。

鐵路:2011年鐵路總長2667公里,其中私營鐵路514公里。2010年客運量2.3億人次,貨運量812萬噸。

公路:2011年公路總長約7.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30公里,共有各種汽車約307萬輛,其中小轎車212萬輛、貨車49.5萬輛、公共汽車1.5萬輛。2011年公路貨運量為1.69億噸。

水運:2010年水路總長400公里,港口停靠船舶52萬艘,水運貨運總量為8.7億噸,客運量4165萬人次。全國有港口137個,奧胡斯港和菲德烈西亞港貨運量居前列。

空運:2011年共有23個機場,各類民用飛機千餘架。北歐航空公司為瑞典、丹麥和挪威共有,丹麥占2/7股份。哥本哈根卡斯楚普機場是丹最大航空港,也是歐洲北部重要航空樞紐。2011年空運乘客2663萬人次,貨物151萬噸。 鐵路:2010年鐵路總長2667公里,其中私營鐵路514公里。2009年客運量61.63億人公里,貨運量61.63億噸公里。

旅遊業

旅遊 旅遊

2003年旅遊業收入351.6億克朗,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5%。旅遊業就業人數為7.1萬人,是丹麥服務行業中的第一大產業。年均外國遊客約200萬人。共有旅館557家,客

床10.6萬多張。主要旅遊點有哥本哈根、安徒生故鄉-歐登塞、樂高積木城及日德蘭半島西海岸和最北角斯卡晏等。(資料來源:丹麥旅遊局)

財政金融

最大的兩家銀行為丹麥銀行和諾迪亞銀行。2000年,原第二大銀行聯合銀行與瑞典、芬蘭合資的梅麗塔北歐銀行合併,創立諾迪亞銀行。2001年,原第三大銀行BG銀行加入丹麥銀行集團。2007年4月,BG銀行被丹麥銀行集團所屬丹麥銀行兼併。

著名公司

A.P. 穆勒集團(A.P.Moeller Group):成立於1904年。主要經營造船和海上運輸、石油、天然氣勘探與開發、航空運輸、商品零售等。有子公司70家,分布100個國家,員工6萬餘人。下屬的兩家主要分公司為斯汶堡汽輪公司和馬士基船運公司。

丹麥 丹麥

諾和集團(Novo Group):原諾和諾德集團(Novo Nordisk),成立於1923年。世界著名醫藥和生化製品集團公司,生產的胰島素和酶製劑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0%和40 以上。在68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子公司或辦事處,共有員工1.6萬人。2000年11月正式分為兩公司,負責製藥業務的公司沿用原名稱,負責酶製劑業務的公司改名為諾維信(Novozymes)。1995年該集團投資約2億美元在天津設廠,是丹麥在華最大企業。

丹佛斯集團(Danfoss):丹最大工業企業,主要生產採暖、製冷和傳動及速控溫控元件。在世界不少國家有子公司,共有雇員1.7萬人。1995年在天津建立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散熱器恆溫控制閥、熱力膨脹閥、水閥、冷凝機組和相關產品。

樂高公司(Lego):是一家丹麥的玩具公司。Lego,亦指該公司出品的積木玩具,由五彩的塑膠積木、齒輪、迷你小人和各種不同其他零件,組成各種事物。

對外投資貿易

丹麥 丹麥

2008年對外直接投資1370億克朗,外國對丹直接投資510億克朗。對外援助2008年丹對外援助總額為114.7億克朗,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82%。援助重點為難民、醫療衛生、農村發展和環保。主要受援國有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烏干達、喀麥隆等。生產的胰島素和酶製劑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0%和40%以上。  

外貿是丹經濟命脈。主要原料靠進口,產品銷售依賴國際市場。政府制訂優惠政策,鼓勵產品出口。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1987年以來一直保持較大順差。主要進口產品為運輸設備、電信產品、紙張、原油、煤炭、鋼鐵、機械和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為乳製品、肉、魚、家具、醫藥、電子產品、儀表、船舶、紡織品和服裝等。

世界著名的服裝傑克瓊斯,歐洲服飾名牌,就在丹麥。

貨幣

丹麥克朗,匯率(2013年10月8日):1丹麥克朗=1.1123人民幣,1丹麥克朗=0.1818美元,1丹麥克朗=0.1131英鎊。

文化

民俗民風

著名畫家方人也為《丹麥女王》畫的肖像 著名畫家方人也為《丹麥女王》畫的肖像

丹麥特色美食有嘉士伯及特波嘉啤酒、甜酒布甸、丹麥燒腿及特式三文治等。最有名的“丹麥酥”,在丹麥又叫Wienerbroed,每個麵包店都陳列各種口味的丹麥酥。典型的丹麥菜包括豬肉丸(Frikadeller)、水煮鱈魚配芥末醬、脆皮烤豬肉(Flaeskesteg)、馬鈴薯燉牛肉(Hvid Labskovs),以及牛肉漢堡配炸洋蔥(Hakkeboef)。還有一種冷食自助餐(Koldt Bord),菜色有鯡魚、沙拉、各式冷肉片、熏魚和乳酪等。

丹麥三明治(Smoerrebroed)是具有代表性的丹麥食物,這是一種開口三明治,從最簡單的到複雜得像雕塑品的都有。丹麥是世界上食用豬肉最多的國家。舉世聞名的“丹麥酥”(Danish),在丹麥叫做Wienerbroed,幾乎每隔一個街角就有麵包店陳列著許多令人流口水的不同種類。典型的丹麥菜包括豬肉丸(Frikadeller)、水煮鱈魚配芥末醬(Kogt Torsk)、脆皮烤豬肉(Flaeskesteg)、馬鈴薯燉牛肉(Hvid Labskovs),以及牛肉漢堡配洋蔥(Hakkeboef),還有一種冷食自助餐(Koldt Bord),菜色有鯡魚、沙拉、各式冷肉片和乳酪。丹麥的嘉士伯和杜伯兩廠都生產極佳的啤酒,購買酒精類飲料的法定最低年齡是16歲。丹麥人對麵包感情極深,他們可以制出各式單層、雙層和多層的麵包夾700多種.若您將各層分別夾上燻肉片、西紅柿片、肝泥醬、水蘿蔔片等,那真堪稱得上一頓美餐;他們喜歡吃桔汁拌鴨塊,據說這道菜通常是作為他們宴會席上“壓軸兒”的佳肴;習慣吃西餐,對中餐也頗感興趣。

丹麥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①講究菜餚香、脆,注意菜餚多樣質精;②口味一般不喜太鹹,愛微酸帶甜味;③主食以麵食為主,愛吃麵包等食品;④副食愛吃魚類、雞、鴨、蛋類、豬肉、牛肉、羊肉、凍肉、乾肉、乳酪等;蔬菜喜歡土豆、西紅柿、蔥頭、洋白菜等;調料愛用丁香、莞荽子、番茄醬、醋、糖等;⑤製法:對涼拌、炒、烤、炸、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⑥中餐:喜愛中國的粵菜;⑦菜譜:很欣賞冷拼盤、茄汁煎鴨腿、脆炸肉丸、滑蛋牛肉、杏仁水魚、果汁魚塊、脆皮雞、乾燒大蝦、玉蘭炒肉絲、草菇魚片湯等風味菜餚;⑧水酒:喜歡喝啤酒;愛喝桔子汁、礦泉水、酸牛奶、咖啡、可可;也樂於品嘗香片段預告茶;⑨果品:愛吃柑、桔、蘋果、葡萄等;乾果愛吃杏仁、葡萄乾等。

丹麥與瑞典、瑞士、芬蘭、挪威、被稱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也被稱為歐洲的乳酪市場。

早年北歐素以“開放”聞名於世,哥本哈根尤為一著名的觀光都市,電影及劇院林立,每周皆有不同的觀光節目任人選擇參加,夜生活的場所,如酒吧Pub、Bodega之類,為正當消遣聊天之處所,收費尚合理,但夜總會(Night Club)宜結伴前往,問清費額或由熟識此道的當地人士陪同前往較宜。

每年5月1日,哥本哈根遊樂場Tivoli Garden開幕,丹麥正式進入觀光季節。9月第二星期日為該遊樂場關閉之日,至此時,觀光季也告結束。

童話王國

因為《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衣》等這些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安徒生使丹麥冠上了“童話王國”的美譽。

1913,丹麥雕刻家愛德華·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了一座美人魚銅像。銅像坐落在哥本哈根的長堤公園(Langelinie)內,已成為丹麥的象徵。此外,在哥本哈根的市政廳廣場,佇立著一座安徒生的全身銅像。路過的每個遊客,都要上去與“童話之父”握握手,捧著安徒生的書籍與其留影。在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建有安徒生故居博物館,無數對安徒生童話著迷的人前往那裡瞻仰、參觀。

古老皇族

丹麥王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從有史可考的哈拉爾國王(公元940~986年在位)到現任君主瑪格麗特二世女王,王室的血脈已繼承了千年之久。

丹麥的歷史相當於一部丹麥王族史。千年以來,丹麥王族中出現不少叱吒風雲、建樹頗多的君主,流傳下眾多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其中最為傑出的君主是瑪格麗特一世女王(1387~1397年在位)和克里斯欽四世國王(1588~1648年在位)。

自1849年立憲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丹麥王室雖然放棄了國家統治權,但作為國家的代表,王族一直得到丹麥人民的支持與敬仰。王族已經成為丹麥王國根深蒂固一條歷史紐帶,一種不可放棄的重要傳統。

皇宮林立

作為皇族的象徵,丹麥這斯堪的維亞地區(丹麥、瑞典、挪威)最小的國家,卻擁有著眾多的皇宮城堡。千年的皇族歷史,使皇宮的建造一直未曾停怠過。

由於城堡眾多,名字繁瑣,丹麥的皇宮又有一個個別稱。例如,菲登斯堡宮(Fredensborg)被稱為“和平宮”、菲德烈堡宮(Frederiksborg Slot)又稱“水晶宮”、克隆堡宮(Kronborg Slot)因被莎士比亞作為《哈姆萊特》的創作背景,又叫做“哈姆萊特堡”。

這些宮殿建築都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來建築設計,從古典式樣,到融合了新世紀的建築風格,姿態各異。每一座宮殿都是一件傳世的藝術品。

格陵蘭島

作為丹麥的一個自治領,世界第一大島嶼——格陵蘭島(面積2175600平方公里)上,居住著5萬多居民,其中90%為因紐特人。長久以來,他們用冰雪來堆砌房子,稱為“冰屋”;穿著經過婦女的咀嚼後的馴鹿皮特製而成的衣服——“阿奴拉古”;吃著打獵來的生肉以便獲取足夠的熱量。如今,與其他地區的過著土著生活、受到歧視和屠殺的因紐特人不同,格陵蘭島因紐特人受丹麥政府的幫助,搬出世代居住的“冰屋”,建立自己的議會、電視台,與丹麥人通婚。

由於地處北極圈內,每到冬季,格陵蘭島就會出現持續數個月的極夜,格陵蘭上空隅爾還會出現色彩絢麗的北極光。而在夏季,太陽終日懸掛頭頂,格陵蘭便成為極晝下的日不落島。

傳統節日

國旗日:每年的6月15日

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生日:4月16日

憲法日:每年的6月5日(為紀念1849年6月5日頒布的丹麥王國憲法)

文學藝術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銅像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銅像

最著名的丹麥人恐怕就要屬童話大師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兒》、《國王的新衣》和《醜小鴨》等。其中以“美人魚”為形象的著名雕塑一直靜靜地矗立在海邊紀念這位大師。其他著名的丹麥人有:

哲學家克爾愷郭爾( Søren Kierkegaard)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他和學生維爾納·海森堡一起創立的著名量子力學學派就稱為“哥本哈根學派”。

到目前為止共有13位丹麥人獲諾貝爾獎。在生物學、環境學、氣象學、免疫學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奉行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方面具有平等發展的文化方針,鼓勵地方發展文化事業。

2003年全國有公共圖書館5178所,各類博物館271所,96.15萬參觀人次。當年的丹麥王室宮殿——弗雷德里克斯堡如今已成為國家歷史博物館。

丹麥人喜愛讀書。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文學作品達到世界文學的頂峰,丹麥素有“童話王國”之稱。1975年開始的國際童話電影節每兩年在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城(Odense)舉行一次,中國卡通片《牧笛》於1979年獲第3屆金質獎。

德萊葉·卡爾·西奧多Carl Theodor Dreyer,丹麥電影大師,丹麥藝術電影創始人之一。德萊葉影響了後來很多導演,其中包括一些著名電影大師,例如羅伯特·布列松、拉斯·馮·特里爾、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等。德萊葉拍攝了其最卓越的影片之一《憤怒的日子》,本片敘述了17世紀發生的一宗有關妖術的案件,其情節之奇特讓人驚嘆,含有很深的寓意。1955年拍攝了影片《諾言》,並因本片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

卡倫·布里森是20世紀著名的女小說家,她在非洲生活了20年,作品在世界廣泛傳播。電影《走出非洲》 (1985年)即根據其回憶錄改編。

丹麥的芭蕾舞蹈藝術世界聞名,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經常在世界各地進行巡迴演出。

丹麥的銀器設計也相當有名,如喬治·延森是經典的銀器藝術家。

軍事

國防

根據丹麥憲法,瑪格麗特二世女王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部是武裝力量最高行政機關,國防大臣為文職,向議會和首相負責,對武裝力量實施行政領導。國防司令部是武裝力量最高指揮機構,負責丹三軍的作戰、訓練和後勤保障。現任國防司令是漢斯·傑斯帕·赫爾旭(Hans Jesper Hels?,2002年5月上任),國防參謀長為蒂姆·斯洛斯·約根森(Tim Sloth J?rgensen)。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義務兵服役期8 ~12個月,志願兵服役期為54 ~72個月。

當地時間2018年6月25日,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愛沙尼亞、西班牙和葡萄牙歐盟9國防長在盧森堡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承諾組建一個歐洲聯合軍事干預部隊。  

軍力

丹麥武裝力量由陸、海、空三軍和國民衛隊組成,其中陸、海、空三軍為現役正規軍隊。截至2004年年底,丹軍總員額20550人,陸軍、海軍和空軍兵力分別為12550人(占總兵力的61.1% )、3800人(占18.5% )和6471人(占20.4% )。其中,陸軍裝備主戰坦克281輛、裝甲車732輛、1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315餘門、直升機25架;海軍編成水面艦艇部隊(下設6箇中隊)和海防艦艇部隊(分轄3個海區),主要裝備艦艇64艘(其中護衛艦7艘、巡邏艇36艘、用於偵察和漁業監護的直升機8架);空軍編為6個航空兵中隊(其中4個戰鬥機中隊、1個運輸機中隊、1個直升機中隊)、1個雷達中隊(轄6個雷達站),裝備各種飛機111架(其中F-16A/B型戰鬥機68架、C-130型運輸機3架)。

軍費

2004年國防預算為164.92億克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2%。2005年預算總額為186億丹麥克朗,約占財政年度預算的4%。(資料來源:丹麥國防部)

交通

航空

由北歐航空公司經營的中國飛往丹麥的航線有北京和上海兩地,直飛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機場。丹麥的國內航線由美施克航空飛航,連線哥本哈根和比隆、奧爾堡、奧胡斯、凱隆堡、齊斯泰茲、森訥堡、倫訥等國內重要重要城市。

市區往返機場:Air-Rail列車連線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和位於市中心的中央車站,每20分鐘一班,12分鐘即可到達市中心。其他丹麥主要城市也有列車來往於機場。

鐵路

丹麥國鐵(DSB,Danish State Railways)連結哥本哈根與歐洲各國家的首都,每天都有固定的火車班次。有兩種:一種是市際列車(IC,Intercity),擁有現代化的設備,須提前訂位。另一種是區際列車(IR,Inter-regional)速度相對比較慢。無論旅程長短,市際列車的訂位費用約為30克朗(頭等車廂60克朗),區際列車約為20克朗。

北歐火車聯票(ScanRail Pass)、歐洲火車聯票(Eurail Pass),以及其他火車聯票皆可用於搭乘丹麥國鐵經營的渡輪和火車,但不能用於私有鐵路。

公路

urolines Scandinavia主要服務對象是火車和飛機不能到達的小城鎮。還有長途客車川行於以下路線:

1、哥本哈根——腓特烈港

2、哥本哈根(經奧胡斯)——奧爾堡

水運

丹麥有眾多島嶼,除了大橋之外,輪渡是連線各島嶼的重要交通工具。丹麥的大部分輪渡載人也載車。大型的輪渡還配備餐館、商店、兒童遊樂處等設施。Scandlines公司經營的輪渡不少可以運載汽車、腳踏車等。可以在丹麥各火車站查詢輪渡時刻表或購買船票。

其他

計程車:丹麥的大部分城鎮都有計程車,哥本哈根的計程車收費是起步費24克郎,周日白日收費每公里10.2克郎,夜晚和周末收費每公里12.6克郎。大部分計程車接受信用卡支付。

腳踏車:在丹麥,腳踏車是十分便捷的交通工具,在道路上都會另設腳踏車車道。遊客可以在丹麥任何地方按日或周來租車。當地的旅遊信息中心會告訴旅客如何前往附近的腳踏車出租處,租車費用為每天40—60克郎或每周150—400克郎。在哥本哈根,也有免費的市區腳踏車出租。腳踏車可以被帶上輪渡、火車和長途客車,但都需另外付費。

社會

教育

教育事業發達。1973年起實行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2002年全國共有學校3520所,學生111.8萬人,其中國小2791所,學生67.9萬人;高中307所,學生6.9萬人;職業學校164所,學生17.2萬人;綜合性大學5所,學生7.4萬人;師範、技術、農業、商業、藝術、音樂等院校153所,學生10.4萬人。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哥本哈根大學(建於1479年,2003年約有學生3.5萬人,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第51位)、奧胡斯大學(建於1928年,2003年約有學生2.1 萬人)、丹麥技術大學和皇家獸醫和農業大學。2003年國家教育經費預算為301.7億克朗,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2%。

衛生

所有丹麥公民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享受國家醫療體系提供的免費服務。醫療費由國家稅收支持。但是,對於牙科護理及其他醫生或醫院未提供的其它類型的治療,個人須承擔部分費用,也可根據收入狀況報銷。每個丹麥居民都擁有一位社區醫生,負責提供疾病預防方面的建議,治療一些輕微病症,並確認患者是否應接受專業檢查。持有個人身份號碼(CPR)與國家醫療健康保險的居民可接受免費急診治療。在丹麥醫療體系中,看全科醫生是就診的第一步,他們負責前期的檢查治療,必要時把病人轉給專科醫生或醫院。

以高福利、高收入、高稅收、高消費為特徵。2002年社會福利(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等)開支為3958.89億克朗,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8.4%。2002年人均收入22.18萬克朗。2003年失業人數約為17.1萬人。全國有醫生9400人,病床2.6萬張。私人住宅擁有率53%,別墅擁有率11%,手機使用率68%,家庭電腦擁有率70%,上網率79%。每千人擁有醫生2.5名,洗衣機740台、電視機575台,小轎車343輛、電話613部、傳真機120部。

媒體

2003年,全國有日報32種,發行量137.8萬份,周日報10種,發行量125.1萬份,期刊雜誌109種,技術及地方報刊278種。主要報紙(括弧內為創刊年):《日德蘭郵報》(1871年);《貝林時報》(1749年);《政治報》(1884年)。

丹麥通訊社(Ritzaus Bureau):1866年創建。丹唯一的全國性通訊社,由各大報紙合辦。

丹麥廣播公司:1925年創立。丹麥最大的全國性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丹麥電視二台:1988年創立,1989年開播。

外交

國策

冷戰結束後,丹麥對傳統上以北約、歐共體、北歐合作和聯合國為支柱的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突出以歐盟為重點,並增加了“共同安全、民主和人權、經濟和社會發展及環境” 等內容。丹重視歐盟建設,堅持依託北約,加強歐洲安全合作,積極拓展以北歐合作為基礎的環波羅的海合作,重視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同154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國際問題傾向

關於國際形勢:認為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恐怖主義、民族和宗教問題等非傳統安全因素已成為威脅國際安全與穩定的突出問題,9·11事件對世界政治和安全格局影響深遠。認為世界政治形勢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但美國“一超” 地位短期內不會受到挑戰,相反卻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主張各大國間應加強對話和合作,共同應對面臨的挑戰。

關於聯合國作用和改革:視聯合國為國際社會構架的基礎和國際安全與穩定的保障。認為聯合國須在伊戰後重樹權威,發揮更大作用。支持安理會改革,主張增加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國數目,限制使用否決權。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2004年10月當選安理會2005年-2006年非常任理事國。

關於國際反恐:譴責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重視建立全球反恐聯盟,支持反恐鬥爭。認為貧窮落後是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強調重視發展問題有助於從根本上消除恐怖主義。9·11事件後,丹國內出台反恐法案,支持並參與美國和北約打擊恐怖主義的軍事行動及聯合國有關維和行動。於2005年3月出任安理會反恐委員會主席一職。

關於美國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問題:主張有關國家應嚴肅對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問題,支持美建立NMD計畫,2004年與美簽署協定,同意將格陵蘭圖勒基地納入美飛彈防禦系統。

關於人權和民主問題:視人權和民主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奉行將保護人權和少數民族權利置於國家主權之上的 “ 積極的人權政策” ,主張所有國家和地區認同和遵守國際公認的人權標準。支持和推行 “人權高於主權” 、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認為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政治和人道原因為由進行“人道主義干涉”。

關於中東問題:認為國際社會應對中東問題予以更多關注,促進中東地區各方的互信與合作,以避免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和原教旨主義的蔓延。強調美在解決中東危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張歐盟與中東-環地中海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積極促進中東和平進程。呼籲以從加薩走廊撤軍。承諾增加對中東地區的民主援助以改善該地區民主、人權和實施良政,但以執行更為“ 中立、平衡”的中東政策為由,取消了一些援巴項目。

美人魚銅像 美人魚銅像

關於朝核問題: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及和平解決朝核問題,要求朝放棄發展核武,呼籲美朝通過對話改善關係。高度評價我主持六方會談,認為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認為歐盟可在適當時機參與解決進程,特別是在促進朝鮮發展經濟及推動朝融入國際社會方面發揮作用。每年向朝提供約1500萬克朗(約合259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

關於伊朗核問題:關注伊朗核問題的發展,認為伊應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接受監督和核查。主張國際社會就此問題加強磋商和合作,儘快以和平方式妥善解決問題,避免伊問題危及世界和平,成為新的動亂因素。

關於伊拉克問題:支持美採取軍事行動推翻薩政權,曾派遣護衛艦、潛艇各一艘以及150多名士兵參戰。主張聯合國在伊戰後維和、重建和推動民主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譴責伊出現的反美英占領暴力活動。積極參與伊拉克重建及“ 巴黎俱樂部” 關於伊債務問題談判,支持並呼籲國際社會盡最大努力減免伊債務並提供援助,已提供3.5億丹麥克朗(約合6034萬美元)用於伊重建工作。丹駐敘利亞大使曾一度任伊巴斯拉地區行政長官。2004年在伊駐軍520人;6月,丹駐伊大使正式赴伊上任。

關於阿富汗問題:關注並參與對阿富汗的援助及戰後重建工作。重點援助民主和法制建設,先後向阿提供3億克朗(約合5172萬美元)的人道主義及重建援助。通過北約向阿派有4架戰鬥機和147名士兵。2004年撥款2350萬克朗(約合405萬美元)專項資助阿總統選舉。認為阿總統民主選舉有助於打擊阿極端勢力,促進阿和平與穩定。選舉基本公正,希阿各派尊重選舉結果的合法性。2003年以來丹曾因強制遣返阿在丹難民並將援助與難民遣返事務掛鈎受到阿政府和聯合國難民署的批評。

國際關係

與中國關係

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交。1956年2月15日,兩國由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建交後,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逐步開展。2008年10月,中丹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貿合作日益深化。雙方在環保、能源、教育等領域交流與合作持續擴大和增強。丹麥是繼瑞典之後第二個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也是率先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北歐國家。

與印度關係
2011年8月16日,丹麥外交大臣埃斯珀森證實,因丹麥拒絕向印度引渡曾在1995年向印度走私武器的丹麥公民尼爾斯·霍爾克,丹麥和印度間的合作已被全面凍結。

與俄羅斯關係
2010年4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進行會談,會後雙方發表了關於兩國建立“現代化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與韓國關係

2011年5月12日,就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和發展綠色經濟等問題達成共識。兩國簽署了在安全、經濟和全球性問題上進行密切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協定,並宣布結成“綠色增長聯盟”。兩國政府和企業還簽署了一系列在可持續能源、智慧型電網、風力發電和燃料電池開發等領域開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旅遊

丹麥 丹麥

美人魚銅像

“美人魚”銅像(Little Mermaid)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入口處的一塊巨大鵝卵石上,它是丹麥雕塑家埃德華·埃里克森於1912年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的女主角用青銅雕鑄的。“小美人魚”是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於1837年所寫的一篇童話《海的女兒》中的主角。銅像於1913年8月23日被安置在哥本哈根港,現已成為丹麥的象徵。2006年3月,哥本哈根市政府決定將美人魚雕像向深海處搬遷,原因是過多的遊客對雕塑造成太多的破壞。

安徒生博物館

安徒生博物館 安徒生博物館

安徒生博物館(H.C Andersson's House)位於丹麥菲茵島中部的奧登塞市區。為紀念丹麥偉大童話作家安徒生(1805年-1875年)誕生100周年(1905年)而建。博物館是一座紅瓦白牆的平房,坐落在一條鵝卵石鋪的街巷裡。這裡臨街的一幢幢古老式樣的建築,使人感到仿佛回到了19世紀安徒生生活的年代。博物館共有陳列室18間。

圓塔

圓塔(Round Tower)坐落在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附近。建於1642年克里斯欽四世統治時期。克里斯欽四世(1577年-1648年)為丹麥和挪威之王,喜建建築,屢建立城市,有“國王建築師”之稱。圓塔高36米,直徑15米。它的建立與三一大教堂(基督教中指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有關。

蒂沃利公園

蒂沃利公園(Tivoli Gardens)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鬧市中心,占地20英畝,是丹麥著名的遊樂園,有“童話之城”之稱。每年4月22日至9月19日對外開放。興建蒂沃利公園的是一名記者兼出版商喬治·卡斯滕森,他向當時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八世進言,表示“若人民耽於玩樂,便不會幹涉政治”,於是獲準修建這座公園。公園於1843年8月15日起即開始接待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最初公園只是民眾集會、跳舞,看錶演和聽音樂的場所。後來幾經改造,才逐漸形成一個老少皆宜的遊樂場所。

大貝爾特海峽大橋

大貝爾特海峽大橋(Store Baelt Bridge)建在丹麥西蘭島與菲英島之間18公里寬的大貝爾特海峽上,該橋上的懸索橋長162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之一。

名人

索倫·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丹麥最偉大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是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或此或彼》(1843年)、《恐懼和顫慄》(1843年)、《畏的概念》(1844年)、《非科學的最後附言》(1846年)、《致死的痼疾》(1849年)。

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1875年)是丹麥作家。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雜誌1919年1月號刊載了周作人所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年、1958年、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先生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尼爾斯·玻爾 尼爾斯·玻爾

伊薩克·迪內森(Isak Dinesen)是丹麥著名女作家,原名卡琳·布利克森(Karin Blixen),1885年4月17日生於西蘭島倫斯特德一個貴族家庭。1934年發表描寫非洲生活的小說集《七個神奇的故事》(Seven Gothic Tales),這本書在丹麥不大受歡迎,在美國卻成為暢銷書。1937年她的第二部作品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出版。迪內森1943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s)。二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占領,迪內森用皮爾·安德烈塞爾的化名寫了小說《天使的復仇》(1944年),對法西斯侵略者進行嘲諷。晚年她遭受疾病折磨,但仍堅持寫作,在戰後出版了小說《最後的故事》(1947年)、《命運的軼事》(1958年)和《草坪上的影子》(Shadows on the Grass)(1960年)。

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1885年-1962年)是近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創始人。1885年10月7日生於哥本哈根。1905年,20歲的玻爾寫出的關於水表面張力測量的論文獲得了丹麥科學院金質獎章。1911年獲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學位後開始研究金屬中電子運動的理論,並自1912年起擔任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的助手。1913年初,玻爾提出了他著名的原子理論,這個理論隨即被用於分析各種譜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對原子結構模型的研究成果,使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玻爾接著提出了著名的“對應原理”。玻爾對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民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的徽章上用的就是中國陰陽太極的圖案。1937年夏天,玻爾夫婦和兒子漢斯來中國。他在前中央研究院、浙大、北大等單位做了關於原子和原子核的演講。

全球最勤奮國家排行榜

美國《福布斯》雜誌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做的一項“最勤奮的國家”評比最近揭曉,一向給人勤奮印象的日韓意外落在十名之外,最勤奮的前十名竟有4個來自北歐。 據德國《柏林日報》報導,這項評比面向經合組織的30個成員國。 
冰島 冰島    紐西蘭 紐西蘭     瑞士 瑞士   丹麥 丹麥  
加拿大 加拿大   瑞典 瑞典   挪威 挪威   美國 美國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英國 英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地中海聯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簡稱經合組織,是全球30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巴黎。
成員澳大利亞 · 奧地利 · 比利時 · 加拿大 · 捷克 · 丹麥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匈牙利 · 冰島 · 愛爾蘭 · 義大利 · 日本 · 韓國 · 盧森堡 · 墨西哥 · 馬爾他 · 荷蘭 · 紐西蘭 · 挪威 · 波蘭 · 葡萄牙 · 斯洛伐克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 · 土耳其 · 英國 · 美國
觀察員台北市
強化夥伴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 · 印度 ·巴西

歐洲國家


歐洲聯盟(E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