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被凌遲後,別人都不敢為其收屍,只有他站了出來

袁崇煥袁崇煥

袁崇煥,明末一代名將,絕代的悲劇英雄。

他文官出身,投筆從戎之後,收關外流民,鑄金城湯池,整老弱之師,引13門紅衣大炮,擊努爾哈赤於馬下。袁崇煥數十年間縱橫遼東無人能敵,堪稱一代戰神。

在明末風雨飄搖之際,袁崇煥挽狂瀾於將倒,讓子民們看到了山河重整的希望。

袁崇煥袁崇煥

袁崇煥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凌遲,3543刀。

古代的凌遲,有36刀和360刀兩種,割在袁崇煥身上的3543刀,創造了大明律的紀錄,之後再未被打破。

就在被凌遲的前一年,皇太極十萬大軍包圍京城,袁崇煥從山海關星夜馳援,於廣渠門外以九千兵力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崇禎非但沒有嘉獎,反而因袁崇煥未接命令調動大軍心存忌憚。

不久,袁崇煥被判凌遲處死,罪名是通敵叛國。

《明史》記載:袁崇煥被凌遲那天,通往法場的路兩邊,聚集了近萬人。這些人卻不是來為英雄送行的,而是來吃他的肉的。袁崇煥的肉被劊子手一刀刀割下,每一片肉都遭到哄搶,然後被人生生吃下。到法場時,袁崇煥已經“皮骨已盡”,但“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

對於那些不明真相的人,這是怎樣一種痛恨。對於袁崇煥,這又是怎樣一種悲哀。

袁崇煥袁崇煥

皇帝天威懾人,民間人言可畏。

按理說,袁崇煥是不可能有人收屍的,因為沒人敢,也沒人肯。可歷史偏偏告訴我們,這樣的人卻是有的。

數百年來,關於袁崇煥到底是英雄還是漢奸的爭論,從未停止。根據實際的事實和證據看,所謂的通敵叛國,很可能只是源於崇禎帝的不滿和猜忌,以及皇太極的反間計。讓我們更加堅信這一點的,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平凡人。

假若袁崇煥不是真的清白可敬,這個人又有什麼理由冒天下之大不韙,做這樣一件事?其中有何利可圖?還非常有可能丟掉性命。

只有心中有著對英雄真真實實的敬重,有著對道義實實在在的擔當,才可能催動得起內心那萬死不辭的力量。

收屍的人沒有留下名字,也不可能留下。因為屍只能悄悄地收,只能悄悄地埋。人們只知道,這是一位佘姓的義士,曾經是袁崇煥的部下。他了解他的袁將軍,所以知道他的冤屈與可敬。當時,他或許在心裡說,沒有人肯為袁將軍收屍是嗎?那么我來吧。

那一夜,他孤身來到西四牌樓,悄悄爬上刑架取下了袁崇煥孤零飄蕩的屍骨,背回廣渠門內偷偷埋葬。

那是一個普通的夜晚,一個小人物做了一件無人關注的事,卻注定是一個歷史的大事件和重要時刻。因為這個人,會讓千秋萬代的人們相信,無論多大的冤屈,無論時勢多么黑暗,無論已經有多少人變得骯髒下作,公道還在,大義還在,從未斷絕。

這並不是結束。他收了袁崇煥的屍,葬了袁崇煥的骨,修了袁崇煥的墓,還用後半生一直為袁崇煥守墓。臨終之時,他又告誡子孫,要世世代代為袁將軍守墓。

袁崇煥袁崇煥

佘姓的後人記住並遵守了這個諾言,墓一守,就是三百年、十七代,一直守到今天。

央視曾經報導過這一代的守墓人,那是一個40多歲的中年婦女,名叫佘幼芝。她至今仍堅持不懈地每天為袁崇煥掃墓敬香。那情景,讓人感慨,叫人淚下。

這種情景,這種大義,在多數人的印象里似乎只應該存在於故事和傳說。那個為袁崇煥收屍的佘姓義士,則告訴我們道義絕不只是存在於虛構中。

而且,這樣的人也絕不只有一個。這樣的大義,也絕不是只在那時閃過光。

袁崇煥袁崇煥

當年,岳飛冤死風波亭,親人流放千里,在秦檜淫威之下,門生不敢叩門,故吏不敢過問,岳武穆孤零的屍首,似乎只能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慢慢腐朽。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和為袁崇煥收屍的佘姓義士一樣的平凡人,在心裡說了同樣的一句話:沒有人肯為岳將軍收屍是嗎?那么我來吧。

這個人留下了名字,讓我們得以可以世世代代地記住他——他叫隗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獄卒。他偷偷背著岳飛的屍體出城,悄悄埋在九曲叢祠邊,又將岳飛的玉環系在他的腰上,最後在旁邊種上了兩棵樹。

他將這個事情藏在心裡,沒有跟第二個人說起,直到臨終之時,才告訴了兒子。他對兒子說,一定要記住這個地方,因為岳將軍,一定有昭雪的那一天……二十年後,宋孝宗即位,降旨為岳飛澄冤昭雪,並懸賞尋找岳飛遺體。因為這個叫隗順的人,岳飛的遺體最終被起出,遷葬於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是為“宋岳鄂王墓”。

國難當頭、山河破碎,老百姓流離失所,沒有人會不渴望太平,沒有人會不期待英雄。而岳飛,正是這樣一個人,讓當時的人們看到了希望。可是他冤死了,那些明白真相的人,心裡一邊滴著血,一邊記住了他的好。能為岳將軍做這樣一點兒事,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就是原因,也是人性和道義。

永遠不要忘了那些英雄,因為是他們為我們收拾了舊山河。也永遠不要忘了佘姓義士和隗順這些平凡人,因為是他們幫我們收起了英雄的屍骨。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