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刺身出名,也不能掩蓋中國魚生的光芒

每每提到生吃魚肉,日本的刺身總是會更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人們總是認為日本的刺身品質才是最高的,然而在中國,生吃魚肉的歷史和文化其實才更為源遠流長。

刺身刺身

早在春秋之時,孔子就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其中的膾就是生魚片,所以說中國人早已經發明了這種美食,而且魚生還隨著時代更迭,一直流傳下來,形成了豐富的魚生飲食文化。

隋唐時期,出現了用香柔花葉或金橙絲調製魚膾的新法,用這兩種調味料調製成的魚膾都稱做“金齏玉膾”。傳說隋煬帝楊廣曾讚美“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到了唐朝,食魚生的習俗更是達到過一個飲食文化的高峰,這從當時著名詩人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王維“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白居易也是“朝盤鱠紅鯉,夜燭舞青娥”。

魚生魚生

如今,中國人並沒有拋棄吃魚生的習慣,反而將其房展的更加多姿多彩。

對於連福建人都能吃的廣東人來說,魚生這種美食當然是不能放過的。順德有舉國文明的桑基魚塘,其中的魚自然擁有極高的品質,用來做魚生再好不過。順德人做魚生,要先“魚尾一刀”放血,讓腥味隨著血液一同排出魚的體外。考驗廚師的是在專用的刀具和砧板上,把魚身兩側的肉分解下來,再片成0.5毫米內的薄片,這講究“薄則魚骨隱,厚則魚骨現”。血水已放乾淨,魚生看起來像蟬翼一樣輕薄透光。

魚生魚生

到了千里之外的黑龍江,魚生有突然改變了一個風格。黑龍江當地每年冬天都會有冬捕的習俗,因此魚類資源豐富,有些地方甚至年夜飯都是一桌全魚宴。在這其中,魚生也占據了不小的位置,如今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的赫哲族,就延續了拌生魚的傳統。狗魚、黑魚、細鱗魚都可以作為原料,鯉魚則是上好的選擇。漁人把江里的野生魚捕撈上來,立即宰殺,去皮剔刺,切成細絲,拌上用開水燙至8成熟的土豆絲、冬粉、綠豆芽、豆皮,加入味素、鹽和殺菌的醋,當場就可以開吃。

令人遺憾的是,身處內陸地區,由於海產品的缺乏,似乎並沒有太過有特色的魚生文化。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