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導語:中國歷史上共有兩位因相貌俊美,打仗時不得不帶面具的大將。一位是蘭陵王,一位就是狄青。時代不同的他們,卻又相同的境遇,就如同在反覆輪迴當中,歷史在從現一次,可悲的是他們的結局沒有在從現的過程中扭轉過來,最終還是含恨而死。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最著名戰役:夜襲崑崙關

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裡,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

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皇佑四年四月,儂智高起兵反宋,進破邕州,鏇率7000(一說5000)兵順鬱江(今廣西境)東下,連破9州,直抵廣州。攻城受挫後,撤圍退走。

回師途中,又破昭(今廣西平樂)、賓(今廣西賓陽)等州,退據邕州(今廣西南寧),擊殺宋將、知州等官吏數十人。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是年六月至八月,宋廷先後遣廣南西路鈐轄陳署,廣南東西路安撫使楊畋、廣西經略安撫使余靖,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撫使孫沔等率軍進擊,均無建樹,一時嶺南震動,宋廷深以為憂。

九月,樞密副使狄青自請出戰。他針對儂軍多執長槍的作戰特點與宋軍失利的原因,制定了以騎制步的方略。十月初,狄青被命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率鄜延、環慶;涇原路蕃落、廣銳軍1.5萬步騎啟行。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次年正月初,進抵賓州(今廣西賓陽),與孫沔、余靖等會師,合軍3.1萬。時嶺南諸軍兵疲意沮,紀律松馳,有令不行。狄青未至前,傳令諸軍占據要地,勿擅自出戰。

陳署恐狄青獨得戰功,違令率8000步卒輕出,因軍紀渙散。將無威令,兵敗金城驛(今廣西南寧東北),喪師2000餘。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整飭軍紀,嚴申軍律,數陳署敗軍之罪,將其與所屬將校32人處斬。諸將相顧失色,全軍肅然,令行禁止。

鏇聲言休兵,令諸軍備10日糧,借上元節,張燈3日,分宴將佐軍校,佯作按兵不動。儂軍偵探不知狄青兵謀,返報宋軍不會即進。儂智高部將建議扼守崑崙關俟宋軍糧盡兵疲而擊。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儂智高輕敵,未加戒備。

十六日夜半,狄青稱疾退席,乘風雨夜暗,出其不意,率輕騎倍道潛出,襲取崑崙關,于歸仁鋪(今廣西南寧東北)列陣。

黎明,軍侯來報,諸將方知狄青已經出關,孫沔、余靖遂引軍急進。儂智高見險關已失,傾數萬眾布陣迎戰。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依儂軍陣勢,令右班殿直張玉為先鋒,如京副使賈逵、西京左藏庫副使孫節分別率左、右軍,孫沔、余靖率中軍,自率精騎隱蔽於陣側後。

初戰,儂軍氣勢甚銳,頻頻猛攻,孫節力戰而死,宋軍稍退。賈逵見儂軍蜂擁而至,引軍占據高地,麾眾自上而下衝擊,斷儂軍陳為二。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是時,鼓聲大振,狄青手持白旗,揮旗從兩翼殺出。兩路騎兵互相穿插,忽左忽右,不時變換衝擊方向。儂軍猶疑,不知所為,陣勢大亂,紛紛逃遁,退回邕州。

宋軍追殺50餘里,殺其弟儂建中、侍郎黃師宓及士卒2200餘人,俘500餘人。是夜,宋軍兵臨城下,虛張聲勢,鼓譟大呼,儂智高以為宋軍欲將攻城,縱火焚城。逃往大理(今屬雲南),廣南平。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紅柯 小插曲:人家怎么評價面具後的狄青

黃道周:“狄青為將,戰功紛紛。帶銅面具,所向吸魂。朝野名重,面涅猶存。帝命藥去,請留勸軍。儂智高反,眾敗崑崙。青怒盡斬,突出關門。賊出不意,大敗而奔。高死未確,不敢妄聞。智高一叛,青已早論。破之亦易,何假於人。賊平之後,方服其神。”

可見狄青確實是帶著面具上戰場的。

名氣不在蘭陵王之下,每次殺敵都戴“獠牙鬼面”,人稱:面涅將軍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