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火計畫

2010年,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在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宣布新太空探索計畫,希望在21世紀30年代中期之前將太空人送上火星。根據新計畫,美國政府將在太空梭編隊退役後邀請更多私營企業參與太空探索,研製運載火箭等太空運載工具。
2013年,荷蘭非營利組織“火星一號”推出單程前往火星移民的“火星一號”計畫,引起爭議。該機構負責人巴斯·蘭斯多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坦承,其發起的移民火星計畫也許不能如期實現。
有人認為,荷蘭組織“火星一號”招募“火星移民”,雖被媒體質疑該項目有詐欺嫌疑,起碼是個美好想像。其實現有航天技術登入火星並不難,難在對火星環境的改造。NASA在小布希總統時期曾制定了載人登入火星計畫,時間是2030年前後。而私營組織帶領人類移民火星,怕是至少也要2050年。
荷蘭“火星一號”公司2013年12月10日宣布,正式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英國薩里衛星技術有限公司(SSTL)展開合作,委託他們設計火星探測器和一個通訊衛星,但不包括生產製造。這一計畫於2018年發射的任務將實踐一些載人登入的技術,並試驗在火星表面取得水源。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設計機器人著陸器,SSTL公司將設計通訊衛星,用於視頻、數據的傳播。
移民方案
2016年9月,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在墨西哥西部城市瓜達拉哈拉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做題為“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的發言,陳述了自己的未來構想——10年內將載人航空器送到火星,並在火星上建設人類殖民地。
雖然這位出生在南非的美國企業家沒有透露計畫的更多細節,但他在2016年6月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這一計畫將“令人震撼”。
馬斯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準備最早在2018年將一艘無人“龍”飛船送上火星,為2024年實施載人飛行、2025年抵達火星的計畫做鋪墊。
移民名單
主辦方公布了從數十萬報名者中第三輪選出的百人候選名單,其中男女各半,來自美、歐、亞、非、大洋洲的分別有39、31、16、7、7人。候選者中包括科學家和學者,以及那些愛好天文、追求極致和勇於冒險者。
有4名華人入圍100人候選名單,他們是中國的李大鵬和林曉霞(XiaoxiaLin音譯),美國華裔女子邊思恩和英國華裔女性麥琪·劉(MaggieLieu)。
招志願者
2011年美國

2013年荷蘭
2013年5月,荷蘭非營利組織“火星一號”(MarsOne)網站上招募“火星移民”,全球八萬人報名。根據“火星一號”在其網站上公布的信息,2023年,他們將從網路報名的志願者中海選出兩男兩女四名地球人。經過培訓之後,他們將搭乘載人宇宙飛船前往火星,成為這顆“紅色星球”的第一批地球移民。“火星一號”創始人巴斯•朗斯多普(BasLansdorp)還現身上海,舉辦了一場小規模的“火星移民招募”推介會。這是繼美國紐約之後的全球第二場推介會。質疑騙局
有記者調查發現,推出“移民火星”計畫的公司“火星一號”是在2011年6月23日註冊的機構,雇員僅一人,註冊地址是阿默斯福特的一處民居,也是被諸多媒體稱為“執行長”的巴斯•蘭斯多普的個人登記住址。當記者來到“火星一號”公司的辦公地點時,發現現場並沒有“火星一號”的相關標識,蘭斯多普和他的同事只是在一大片開放辦公區域中占據了幾張桌子而已。因此,媒體推斷“火星一號”移民計畫很有可能是一場商業騙局。香港《南華早報》2013年5月22日稱,一些媒體通過暗訪發現,荷蘭“火星一號”機構執行長蘭斯德普的真實身份是荷蘭一個小生意人,手下只有一名員工,且該機構沒有正式的辦事處。《南華早報》援引一些媒體的警告說,該機構可能從事一場商業騙局,申請參與“火星計畫”的志願者繳付的報名費可能打了水漂兒。還有學者表示,移民火星的計畫很不靠譜,對於計畫不能實現,他並不吃驚,因為該項目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商業炒作。英國《衛報》稱,“火星一號”挑選志願者的標準十分奇怪,一般太空人的最佳人選是資深科學家、飛行員,而該機構篩選簡歷時故意避開這類人士,並解釋稱“我們要尋找的太空人不需要具備特定的資歷、背景”。媒體質疑,該言論有討好網民和支持者的嫌疑。美國《赫芬頓郵報》稱,據該組織預算,實現“火星計畫”至少需要60億美元,截至2013年4月,該組織通過網上捐款僅籌到7.2萬美元。報導稱,以這個速度看,就算忽略人員、技術等難題,2023年也絕對不可能把人送上火星。對此,“火星一號”回應稱,該機構擬通過媒體宣傳拉贊助,並準備提前售賣登入火星後的電視直播權以解決經費問題。否認騙局
“火星一號”方面對騙局一說予以否認,該機構部門負責人多格拉回應稱,此類說法毫無根據:“這不是騙局。為實現火星使命,我們的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我們的團隊中有全球最好的太空專家,數萬名志願者申請參與該計畫。”而對有媒體質疑該機構未設辦事處,蘭斯德普回應稱,機構的註冊地址就是他家,絕大多數員工都可在家辦公,不必坐班。發表聲明
荷蘭“火星一號”機構2013年5月21日發表聲明回應相關質疑,聲稱該計畫是“一個嚴肅的太空任務,且正取得積極進展”,但該聲明是否能打消眾多疑慮仍存在未知數。這份聲明強調,“火星一號致力於讓首批移民在2023年登入”,但同時坦承“沒有任何對於項目進度的保證”。聲明內容
聲明介紹說,至今該機構的“核心團隊”已經有了10名成員,他們現在在荷蘭阿默斯福特的一處辦公樓里租用了“靈活”的辦公場地以適應“擴張的團隊”,之所以使用機構負責人之一蘭斯多普的住處作為在荷蘭商會的登記地址,是因為租用的辦公場地地址不允許被用於商業登記。質疑認為,現有技術並不足以將人類送往火星定居。該機構就此在聲明中說,“我們的計畫是複雜且雄心勃勃的,但它基於今天現有的技術是可能的,從蓬勃發展的全球私人太空產業來看也是可行的。”此外,聲明還列舉了一些知名專家成為這一計畫的顧問,以及已簽訂一份技術協定等進展。但是,航天專家在2013年5月於美國舉行的一次火星專題會議上表示,無論在科學技術領域還是在政治經濟層面通往火星之路都面臨巨大挑戰。聲明反響
雖然書面聲明列舉了種種理由,以回應就“火星一號”計畫真實性的質疑,但與美國航天局和歐洲宇航局這樣專業的太空探索機構相比,“火星一號”的團隊規模顯然是太小了,且各項工作都還是未知數,這份聲明能在多大程度上打消眾多質疑還未可知。而最新調查也顯示,71%的美國人相信20年後美國才將實現載人登入火星。支持聲音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物理學教授、1999年諾貝爾獎得主傑拉德•特•胡夫特在接受《新科學家》雜誌採訪時說,他曾質疑過這個“火星計畫”,但通過了解該機構所從事的研究,他開始相信人類能在10年內登入火星。
《赫芬頓郵報》稱,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史蒂夫•沃茲尼克也是“火星一號”的支持者之一,他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登入火星的計畫對他頗具誘惑,他本人也很願意參與這一計畫。“火星一號”志願者李大鵬說:火星移民需要將140—150噸的負荷發射到近地軌道,將一個生活艙(不超過30噸)發射到火星,之後多次發射並在火星地表組合成基地。而在40多年前,美國的阿波羅號曾多次成功登入月球,當時的技術已經能將120多噸的負荷發射到近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