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朝代封王制度對比,哪個朝代最好,有個朝代最糟?

在中國古代,封王封侯是功臣將相的理想,哪個朝代最好呢?

先看看各朝代封王制度吧

夏商周時期

這一時期是從原始的部落聯盟向統一國家轉變,因而封王制度有著部落時期的特徵。

其中西周建立時期的分封制度最為完善,周王把王族、功臣和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特點如下:

1.周天子居於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他們在各自封國內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

2.西周分封七十一國,五十三是姬姓國,其中周王的近支分布在鎬京,洛陽附近拱衛。外姓諸侯國主要是夏、商以及上古其他聖人的後代。

這一制度確立了周王的絕對權威,周朝800年也是中國最長的朝代。

西周分封七十一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秦漢時期

經過春秋戰國,秦國統一天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秦國能統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採取了郡縣制,縣字同“懸",就是中央直屬的意思,秦朝沒有封王,能夠集中全國力量進行戰爭。秦二世上台之後,把他的兄弟姐妹20多人全部殺死,以至於秦二世死後接班人都難找。

秦末戰爭之後,項羽做法是分封諸王,重回七國時代,結果被劉邦打敗。

劉邦在楚漢戰爭時,為拉攏將領也封了一些異姓王。漢朝建立,吸取項羽兵敗教訓很快就全部剪除了異姓王,甚至連自己的女婿趙王也殺掉。

西漢初期分封了9個劉姓諸侯王,在早期對呂氏家族鬥爭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到文景時期,諸侯國占據全國三分之二領土,影響著中央集權,在七國之亂之後,通過推恩制手段將諸侯國逐漸削弱。同樣,東漢建立後也實行了同姓封王制和推恩制,東漢再沒出現西漢那樣的七國之亂。西漢末期劉秀和東漢末期劉備都是王后代,但是到他們的父輩時只擔任過縣令這樣的職務。

西漢前期形勢西漢前期形勢

三國兩晉時期

三國時期,曹丕建立魏朝以後,曹操的25個兒子,他貶的貶,殺的殺。曹丕死後,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真和曹休都是曹家的遠房,曹丕的近親兄弟都不能參與朝政,最終導致司馬家族篡位。

西晉吸取的魏朝的教訓,大封本姓為王。結果諸王權利過大,很快導致八王之亂而滅亡。

八王封國圖及軍鎮圖八王封國圖及軍鎮圖

隋唐宋時期

隋唐宋時期封本姓宗族為王,不過和漢以及西晉相比,王只有爵位,沒有封地的實際控制權。因此這一時期,沒出現過諸王作亂。

唐朝和宋朝都封有異姓王,通常是立大功封。像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封王。

郭子儀郭子儀

明清時期

朱元璋在很多方面具有成就,不過在封王方面卻是復古。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一個兒子夭折,立長子為皇太子,其餘24個兒子都被封為藩王,分布在各地。

明朝制度: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隸籍兵部。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就造反奪得王位,暴露出這一制度的問題。此後明朝對諸王的權利進行了限制,但是由於沒有爵位遞減制度,子孫繁衍原來越多,20多萬子孫成了明朝沉重的負擔,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朱元璋朱元璋

滿清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到清末也只有8位鐵帽子王爺,其他王爺世襲時要降爵位。另外皇子,王子爵位都很低,有很多皇子也只是貝勒貝子。清朝像隋唐宋一樣,王爺只有爵位沒有封地。因而直到清末,皇族也沒有像明朝那樣形成負擔,和明朝相反,清朝的王爺多參與朝政。

遊牧民族政權

遊牧民族制度類似於夏商周的分封制度。亞洲北部有著廣闊草原,歷史上很多遊牧民族都建立了龐大疆域的國家,但是由於分封制度,每一代汗王更替都可能帶來內部爭鬥或者疆土分裂。

成吉思汗創建了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但是死後就分裂成了共有領地和四個金帳汗國。忽必烈沿用漢族制度將共有領地建設成元朝,而四個金帳汗國還是蒙古舊制。像所有遊牧民族國家一樣,元朝和金帳汗國持續時間都不長。

遊牧民族政權遊牧民族政權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