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禍甚於天災!矜持了八百年的黃河為何在北宋突然“膨脹”起來?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西漢末年,黃河和汴渠決口頻繁,肆虐的水災前前後後持續了六十多年,一直到東漢初期。漢明帝時期,王景奉詔和王吳共同主持了對汴渠和黃河的綜合治理活動。王景修築千餘里黃河大堤,並整汴渠渠道,使黃河決溢災害得到平息。從此,黃河決溢災害明顯減少,自此800年不曾改道。

但是到了八百年後的宋朝,黃河開始“膨脹”起來。史書記載:北宋時期,黃河及其支流共出現泛溢154次,平均每二到四年就有一次大的決口。僅黃河幹流大範圍泛濫和改道就有近80次,災害範圍波及黃淮、河北等很多地區,深刻影響了北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發展。

王景治河王景治河

那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黃河在北宋時期的“狂野”?是層出不窮的天災還是短視作死的人禍?

1、一碗水,半碗泥!

這觸目驚心的狀況是黃河下游的真實寫照。

開封段地上懸河開封段地上懸河

渾濁的黃河水不僅難以飲用,耽誤了下游大量人口的飲水問題。更要命的是,大量的泥沙在下游不斷墊高河床。而為了防止黃河的決堤,兩岸人民不得不不斷加高黃河堤壩。久而久之,黃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召公的話不僅可以來勸諫周厲王,用來形容黃河下遊人民的提心弔膽的心情也是極為貼切的。一旦每年的雨季到來,上游的降雨多下幾天,雨量再大一點,那么下遊人民就得趕緊搬家了。

歷史上黃河決口導致的人口損失,可以和戰亂的損失相提並論了。曾經是養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宋朝開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害河”!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為了阻擋日軍南下進攻的步伐,命令手下扒開花園口黃河,人為導致黃河的決口。結果就是黃河短時間內將機械化的日軍步兵軍團遲滯了,但是日本空軍什麼都不耽誤。而我們卻付出了89萬老百姓的生命,催生了兩千萬的難民,而且其後幾十年在黃淮地區造成了難以發展農業的黃泛區。

黃泛區黃泛區

黃河下游之害,在於滾滾而下的泥沙,泥沙的來源,來自山西、陝西交界的黃河中游。至今黃河上游的水都還是清澈的,但是流經了中游的黃土高原,黃河就成了泥河。

今天的黃土高原被水土流失沖刷得千溝萬壑,這是不注重水土保持的結果。兩千年前的先秦時代,黃土高原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但是隨著中華民族足跡的瘋狂擴張,黃土高原上的樹木就開始了負增長。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在宋朝之前,統一的中原王朝都定都在關中地區,關中地區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所以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人口密集,需要蓋房子,建設城市。秦鹹陽、漢長安、隋大興城(長安)、唐長安。每一次朝代更替,都要將城市重新來過,以示破舊立新。除了老百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統治者的需求,平時辦公要有宮殿,閒暇時間要有娛樂。於是秦朝建立了舉世聞名的阿房宮,唐朝建立了金碧輝煌的大明宮。至於每個帝王建造陵墓的大興土木就不說了。

唐大明宮復原圖唐大明宮復原圖

那么問題來了:建造這些房舍的木料從哪裡來?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之稱,但是肯定不足以支撐這樣大興土木的規模。所以他們唯一可以就近取材的地方,就是周邊的黃土高原。相傳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砍光了驪山的樹木。

土木結構的缺點就是相對於石質結構保存時間短,所以定期更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經過戰火,舊的宮殿被燒毀,新王朝肯定需要重新大興土木。要命的是,這些樹木被砍伐後不僅沒有得到補種,當地的農民還認為騰出的土地可以種糧食,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關中平原關中平原

所以,泥沙俱下的情況很快出現,而且樹木的缺乏使黃河上游氣候更加乾旱,水量小自然下游沖刷力小。河道淤塞是常態。唐朝中期後,關中的渭河水位已經不能行舟。

長時間的砍伐惡化了氣候環境,關中地區再也不適合建都。所以宋朝後,長安城徹底淪落。而要命的是宋朝統治中心正好在黃河下游,所以對宋朝造成的可怕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黃河流域圖黃河流域圖

2、居廟堂之高的士大夫們

范仲淹之所以流芳百世,就是因為他“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的高尚太鳳毛麟角。當時的北宋朝堂,更多的是居廟堂之高吃好喝好,不管下面死活的混蛋們。

范仲淹范仲淹

黃河之所以在宋朝泛濫成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前人孜孜不倦地在中游黃土高原砍樹,導致北宋黃河的一發不可收拾,可以說北宋為千年來的短視行為背了鍋。但是北宋對黃河的治理思路,會讓人感覺北宋也是該。

1034年,黃河在潭州橫隴決口,河水經今河北大名、館陶和山東聊城、惠民,在山東濱縣入海,河道被稱為“橫隴故道”,這是北宋黃河第一次大改道。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再次決口,河水合入御河(南運河)入海。此時的黃河在天津入海,是宋代黃河最北端流入渤海的路線。

北宋黃河河道變遷圖北宋黃河河道變遷圖

按說這樣的流向雖不可控,但是總體是遵循自然流向。如果這樣的基礎上加固河堤,也許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但是北宋的士大夫們為黃河的流向開始了激烈的爭論,一直到北宋亡國。

1051年,黃河在館陶縣郭固決口,黃河改道南流的趨勢。這時河北轉運使李仲昌提議堵塞商胡北流河道,恢復橫隴故道。結果引黃河水入橫隴故道的當晚,水流宣洩不及再次決口,河北數千里一片汪洋,人民死傷無數。1060年,黃河在魏縣第六埽決口,黃河分流入海,北流至天津,東流至山東無棣。

黃河決口黃河決口

面對這樣的爛攤子,士大夫們形成兩派意見。一派主張繼續北流,加固河道;另一派主張東流入海。此時東流河道多有淤塞,但後者反對北流的理由是:黃河北流會流入遼國境內,遼國大軍可能會逆黃河而上,直達汴梁,軍事上不安全。而且北流也無法使黃河發揮“御遼”的目的。所以儘管不可行,但是這些憂國的士大夫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強行讓黃河東流,其結果就是每東流一次就大決口一次,導致河北地區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宋遼對峙宋遼對峙

他們不知道的是,遼國人已經不是只會騎馬的蠻子了,他們國家也有漢人,也能渡河過天險。金國南下時,長江都擋不住他們,更何況是黃河!

黃河的治理直到北宋滅亡前夕才告一段落。此時遼國滅亡,看似沒有了威脅。但很快金國南下占領汴梁,北宋滅亡。

漠視民眾,失了民心,憂國再周全,也還是會走向覆滅。

金國南下圖金國南下圖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