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非常繁華的城市,有些甚至在世界上都負有盛名。那么在這些城市中,哪個城市的規模是最大的呢?答案是北魏洛陽城。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下令遷都洛陽。其實,在那個時候,洛陽城已經被匈奴人劉曜燒毀,早已不復曾經的繁華。而孝文帝毅然決然的選擇將洛陽作為都城,在洛陽舊城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根據《洛陽伽藍記》中的記載核算,當時洛陽城的占地面積有100多平方公里,這也使它成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都城。
在北魏以前,洛陽城沉寂了182年的時間,這個時期就是中原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五胡亂華”。當時西晉衰落,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紛紛進攻中原地區,整個黃河流域兵連禍結、生靈塗炭,而洛陽城也就在這場動亂中被付之一炬,失去了曾經的榮耀。
在這場動亂的最後,鮮卑贏得勝利,統一了北方。拓跋宏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君主,他認識到自己的民族在文化上與漢族有著巨大的差距,為了讓自己的國家能夠更好的發展,遂決定遷都洛陽,讓自己的民族接受漢族文化的薰陶。
既然洛陽已經被毀,拓跋宏只能進行重建,他下令重建宮闕,多依魏晉舊址,刻意恢復魏晉規模形制,甚至不少宮殿的名字,也沿用舊制。根據後來的發掘,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北魏洛陽城呈長方形,四面築牆,東牆和西牆各長1400米,南牆和北牆各長660米。因洛陽北倚邙山,南臨洛水,故採取了渡洛河向南發展的方案。因而城市重心隨之南移,故把宮城集中設在內城中央微偏西北處。運用傳統以宮為中心的布局,克服了漢魏南北宮制缺點。按“左祖右社”之制和通過延伸原城市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直抵南廓圜丘的辦法,加強了城市南北中軸線的主導作用,並拉出一個氣勢恢弘的城市大結構做為全城規劃布局的基礎。洛陽城成功地繼承了中國前期封建城市宮、城、廓三者層層環套的配置形制以及城、廓分工的規劃布局傳統。
北魏重建洛陽城,不僅確定了自己的都城,更具有一種文化上的象徵意義:既然洛陽毀滅,標誌著大動盪開始,那么洛陽在北魏重生,則標誌著新秩序的建立。北魏洛陽城成為一座宏大的橋樑,連線了當時的南北各地。
洛陽 北魏 孝文帝 五胡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