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亞大國,土耳其最為輝煌的時刻,無疑還是奧斯曼帝國時期。其實土耳其人原本並不是西亞土著居民,而是居住於中亞阿姆河流域的中等部落,在13世紀時因受蒙古西征的影響,被迫西遷至今天的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起初依附於塞爾柱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後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於1299年宣布獨立,後世子孫為紀念奧斯曼的功績,便用他的名字來作為國名。
從奧斯曼的玄孫巴耶塞特一世開始,奧斯曼帝國走上迅速擴張的“快車道”,但也正是因為他在戰場上一次慘敗,害得帝國陷入分裂中,並差一點滅亡。這場幾乎要給奧斯曼帝國帶來滅頂之災的戰役,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卡拉戰役,而戰事的緣起,要從巴耶塞特一世西征東南歐說起。
巴耶塞特一世是奧斯曼帝國第四任蘇丹(即皇帝),穆拉德一世之子,因極富軍事才能、擅打突襲戰,故有“閃電”的綽號。在第一次科索沃戰役期間(1389年),巴耶塞特接替被敵軍刺殺的父皇,在就任蘇丹後不久,便率軍殲滅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國聯軍,並征服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
第一次科索沃戰役後7年,巴耶塞特捲土重來,在保加利亞境內的尼克堡擊潰由匈牙利、波蘭、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十餘萬聯軍,使歐洲列國極為震驚。尼克堡戰役結束後,巴耶塞特又率重兵包圍拜占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眼瞅著便要滅亡這個存續時間超過千年的帝國。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在巴耶塞特在東南歐狂飄突進之際,背後卻被雄霸中西亞的帖木兒深深地“捅了一刀”。
作為突厥化的蒙古人領袖,帖木兒幾乎在巴耶塞特進行擴張的同時,也開始其對中亞、西亞諸國的攻略,在短短的十餘年時間裡(1488-1402年),便將一個位於中亞河中地區的中等汗國,發展成為一個從帕米爾高原到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的大帝國。隨著帖木兒的鐵騎踏進小亞細亞,其與巴耶塞特之間的大決戰已不可避免。
1402年春,帖木兒以巴耶塞特收容他的敵人、入侵其勢力範圍亞美尼亞為由,率領15萬大軍進攻奧斯曼帝國,而後者只能以7萬左右的軍隊迎擊。戰爭打響後,帖木兒採用誘敵之計,將巴耶塞特的軍隊從嚴密布防的山林地區,引至利於蒙古騎兵作戰的平原地區,然後在安卡拉展開正面較量。巴耶塞特雖然在本土作戰,但因為兵力少於對方,加上征途勞頓,一開始便處於下風。
果不其然,在戰鬥打響後,以逸待勞的帖木兒親率主力持續進攻敵軍的兩個側翼,在輕鬆地擊敗並迫使4萬敵軍投降後,便對巴耶塞特率領的3萬中軍實施圍殲,其結局可想而知。最終,巴耶塞特力屈被俘,作為戰利品被押送帖木兒帝國的都城撒馬爾罕,一年後便因羞憤去世,享年只有50歲。
安卡拉戰役的慘敗給奧斯曼帝國帶來致命性的打擊,它不僅被迫停止向歐洲擴張的步伐,更加要命的是,帝國本身陷入四分五裂當中。就在巴耶塞特去世後不久,他的四個兒子便因爭奪帝位大打出手,使帝國陷入長達十年的內戰(1403-1413)。最終,穆罕默德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先後戰勝割據布爾薩的伊薩、占據魯米利亞稱王的蘇萊曼和在埃迪爾內僭號的穆薩,在重新統一全國後,於1413年正式登上蘇丹之位,稱穆罕默德一世。
穆罕默德在位8年間勵精圖治,意圖一雪國恥。正是在他的治下,奧斯曼帝國不僅收復了在亞洲的全部失地,而且再度開啟對東南歐的征服進程,因戰績彪炳而獲得“勝利者”的稱號。1421年,穆罕默德因中風死於埃迪爾內,但由他再度開啟的擴張之路卻並未就此停止,在百年後蘇萊曼一世統治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終於迎來國力和版圖的巔峰。
就在安卡拉戰役後四十餘年,同處亞洲的大帝國明朝也遭遇蒙古人的侵襲(即瓦剌),在土木堡一戰中被擊潰(1449年),其皇帝明英宗被俘,並差點導致帝國滅亡,情況跟奧斯曼帝國非常相似。只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開始由盛轉衰,安卡拉戰役卻讓奧斯曼在短暫陷入亡國的險境後又破繭重生,同為亞洲的大帝國,命運卻如此不同,實在是令人感慨。
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