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來說,奧斯曼帝國對中歐各國長達幾個世紀的侵襲、牽制,給沙俄帝國的崛起提供了良機。強盛一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崩潰,更為莫斯科歷代沙皇的開疆擴土提供了足夠養料。長時間以來,波蘭-立陶宛聯邦喜歡招攬頓河、第聶伯河和伏爾加流域的斯拉夫遊牧民族來守備黑海沿岸地區。這些不願成為俄羅斯沙皇國農奴的人以突厥語中的“自由民”一詞自詡,成就了一個全新的民族——“哥薩克”。起初,驍勇善戰的哥薩克人為波蘭貴族賣命,以換取土地和政治上的承認,雙方一度合作愉快。但隨著哥薩克勢力在頓河、第聶伯河下游生根發芽,擺脫波蘭自立門戶甚至取而代之的呼聲逐漸抬頭,終於,在1648年,哥薩克貴族博赫丹•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大規模起義爆發了。
▲烏克蘭名義上的國父——赫梅爾尼茨基
以波蘭-立陶宛聯邦當時的綜合國力,要一舉撲滅哥薩克起義似乎並非難事。但各路諸侯勾心鬥角,再加上波蘭昔日的敵人:奧斯曼帝國、克里米亞汗國以及俄羅斯都紛紛或明或暗支持赫梅爾尼茨,最終,波蘭國王約翰•卡齊米日為了息事寧人,只好承認哥薩克在頓河流域自立的酋長國。這個哥薩克酋長國不久便以烏克蘭的名義併入俄羅斯,原本的波蘭內部矛盾隨即演變為國際衝突。1654年,俄波戰爭正式開始。波蘭軍隊在斯摩棱斯克、白俄羅斯和立陶宛一敗再敗,終於引起內部矛盾集中爆發。1655年,立陶宛貴族亞努什•拉齊維烏為了實現個人的政治野心,不惜開門揖盜,勾結瑞典國王卡爾十世,令多線作戰的波蘭又遭遇瑞典的入侵。
▲波蘭的內部動盪令沙俄軍隊在烏克蘭扮起了王師
從自顧不暇的波蘭身上割取了烏克蘭這塊肥肉後,沙俄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的關係隨即從隱形盟友轉入分贓不均的對立關係。從1676年到1792年,俄土圍繞烏克蘭及黑海霸權惡鬥了六場。但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已日薄西山,無力與正處於國力上升期的沙俄正面抗衡,因此不僅每戰必敗,還被迫割地賠款。奧斯曼帝國“西亞病夫”的綽號由此流傳一時,但當時西歐軍事強國也逐漸意識到奧斯曼土耳其牽制沙俄崛起的作用。1806年,第七次俄土戰爭在拿破崙的授意下爆發了。可惜的是,奧斯曼人在1812年拿破崙遠征莫斯科前便被沙俄名將庫圖佐夫擊敗。奧斯曼帝國不僅失去了趁火打劫的機會,也丟失了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地區。
▲跟隨拿破崙遠征沙俄的波蘭軍隊。
儘管經歷了拿破崙入侵的沙俄帝國元氣大傷,但還是挑動巴爾幹地區的南斯拉夫兄弟揭竿而起。奧斯曼土耳其吞併巴爾幹半島已有近400年,雖然談不上長治久安,卻也成功將其建設成了深入歐洲的軍營和橋頭堡。
1815年,在沙俄的努力下,塞爾維亞人發動起義。雖然這次起義最終被土耳其軍鎮壓,但伊斯坦堡方面也不得不給了塞爾維亞更多自治權。這使鄰近的希臘人備受鼓舞。1812年3月,由沙俄支持的希臘民族主義團體“友誼社”點燃了獨立運動的烽火。短短一年的時間,大半個希臘燃起了戰火。不過,希臘東正教徒和穆斯林報復性的相互屠殺背後,是俄羅斯源源不斷的軍火供應。
▲希臘民眾在東正教鼓動下發動反奧斯曼的獨立運動
在希臘各條戰線都陷於膠著狀態之際,奧斯曼帝國的第30任蘇丹馬哈茂德二世重整旗鼓,邀請埃及擁兵自重的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加入鎮壓希臘獨立運動的戰團。穆罕默德•阿里是一名出生於希臘的阿爾及利亞人,作為土耳其外籍軍團的將領,他在埃及的崛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拿破崙的東征。在金字塔戰役中,奧斯曼帝國一敗塗地,阿里看到了傳統馬穆魯克軍團的沒落,開始嚮往西方先進的軍事體系。1811年,大權在握的阿里清洗了馬穆魯克集團——埃及境內傳統的軍事貴族,代之以由法國軍事顧問訓練的阿爾及利亞平民。儘管這支新軍與意義上的西方軍隊仍有不小的差距,但就是這樣一支畫虎類犬的半調子西式“新軍”仍令阿里在北非獨步天下。
▲西方媒體筆下的希臘獨立戰爭被描繪成文明對野蠻、先進對落後的較量
1825年2月24日,穆罕默德•阿里麾下精銳的埃及海、陸軍在希臘南部登入,這支生力軍的出現隨即扭轉了整個戰局。4個月後,希臘起義軍的領袖便逃到英國海軍的戰艦上,希臘再度籠罩在星月戰旗的陰影下。事態發展到這一步,作為推動希臘獨立的沙俄帝國自然無法坐視不管,身為英國外相的坎寧也不希望俄國獨吞希臘。一番折衝樽俎後,1827年7月6日,英、法、俄三國聯合簽署《倫敦條約》,要求奧斯曼帝國無條件撤出希臘。馬哈茂德二世拒絕這一最後通牒後,三國聯合艦隊浩浩蕩蕩駛向希臘沿海。
可以說自1571年勒班陀海戰後,奧斯曼帝國在與西方世界的海戰中就沒再取勝過。於是,穆罕默德•阿里蘇丹力勸名義上領導自己的馬哈茂德二世接受西方的要求,或從希臘撤離艦隊暫避其鋒。但馬哈茂德二世自認集結在納瓦里諾灣的己方艦隊數量遠勝對手,且有陸軍炮兵的掩護,決定奮力一戰。可惜的是,奧斯曼海軍數量雖多,但其主力戰艦不過是一些近海航行的三桅炮艦,火力和噸位均無法與西方強大的戰列艦相抗衡。因此,儘管英國海軍在戰鬥中有意保存實力,但沙俄艦隊還是輕鬆地擊沉了奧斯曼帝國的大多艦隻。
▲納瓦里諾灣海戰
納瓦里諾灣海戰的結果傳回倫敦,英國政府在大感失望之餘,將土耳其人的失敗遷怒於英軍艦隊司令。盡職盡責的科德林頓此後不僅升遷無望,還得費盡口舌為自己辯解。事實上,他已竭盡所能為英國謀劃了:法國艦隊打頭陣,英國海軍居中,沙俄艦隊最後殺入戰場。面對土耳其人瘋狂的炮火,沙俄海軍的損失也不小,戰艦“亞速”號和“漢古特”號一度遭遇重創動彈不得。對於海戰的結果,科德林頓只能感嘆:“不是英軍不狡猾,都怪土軍不給力。”
▲尼古拉一世
在海戰中遭重創的奧斯曼帝國無力抵抗,只能於1829年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亞得里亞堡條約》。根據這份和約,奧斯曼帝國不僅承認了希臘的獨立,還被迫割讓了多瑙河入海口及黑海東岸地區。當時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可謂志得意滿,隨即又獨自決定加冕為波蘭國王,此舉引發了波蘭人民風起雲湧的起義運動。但在沙俄帝國的鐵腕鎮壓下,這一輪獨立狂潮最終以起義者血流成河而告終。故國淪喪,1830年因此離開華沙的音樂家蕭邦寫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鋼琴曲。
尼古拉一世自然無心聆聽波蘭人民通過鋼琴發出的悲憤之音。在與奧地利聯手將波蘭化為兩大帝國的行政區劃後,他又馬不停蹄地奔向近東,加入了土耳其與埃及的戰事。馬哈茂德二世之所以與穆罕默德•阿里撕破臉皮,表面上是因為在希臘獨立戰爭中產生的齷蹉,但根本原因還是“一山難容二虎”。為了鞏固自己家族在埃及的統治,穆罕默德•阿里於1831年揮師殺入敘利亞。在巴爾幹半島連遭重創的奧斯曼帝國無力抵抗,只能乞求宿敵俄羅斯施以援手。沙皇尼古拉一世名義上居中調停,實際上扮演的卻是一個“吃完原告吃被告”的黑心法官,穆罕默德•阿里雖然獲得了敘利亞、漢志地區和克里特島,卻永久失去了一舉取代奧斯曼帝國的機會。此外,沙俄帝國也趁勢在土耳其擴展其影響力。
奧斯曼帝國 沙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