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忠臣良將被殺者不在少數。絕大多數帝王都信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因為他們害怕,畢竟每一次的政權交替,都是一代新人換舊人,皇帝的權力也是從別人手裡搶來的,這些忠臣良將難免會走自己的老路。為了自己權力的穩固,皇帝就選擇殺掉他們。
不過,這些當大臣的人也不是傻子的,看過歷史上那么多慘死的先輩,自己總是要想一些辦法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總不能傻傻等死吧?那么,歷史上那些大功臣們,會用怎樣的方式來避免自己被皇上殺死呢?
1. 自污名節
代表人物:蕭何。劉邦最終能夠登上皇位,蕭何可謂是功不可沒。漢朝開國之後,劉邦曾論功行賞,蕭何被定為首功,讓其當了相國。此時的蕭何可謂是大權在握,春風得意,而在幫助劉邦誅滅韓信之後,蕭何更是恩寵日隆。不過,後來在門客召平的勸說下,蕭何明白自己離死亡很近了,如果自己依然建功不斷,必然會步韓信後塵。所以,蕭何立即上書劉邦,辭去封邑,並且拿出家財,充入國庫。
當然,只是這樣做還不夠,劉邦率兵外出後,蕭何在國都強買民間土地,藉此自污名節,讓劉邦相信自己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2. 功成身退
代表人物:張良、范蠡。與蕭何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選擇了另一種途徑來避免自己被殺。劉邦曾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這除了是肯定三人的能力,同時也說明自己對他們的忌憚。張良深知劉邦不可能完全信任自己,因此自從劉邦入都關中,他便託詞多病,閉門不出,少有涉足朝政之舉,後來甚至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避免了被殺的結局。
范蠡也是如此,在幫助勾踐復國之後,便主動請辭。在與勾踐接觸的過程中,范蠡明白“可與其共苦,不可與其同甘。”離開勾踐之後,范蠡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還有了“商聖”的美稱,結局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3. 擁兵自重甚至造反
代表人物:朱溫、司馬懿。當然,有機會這樣做的人一般都身處亂世或者當時的朝政不穩,他們才能有機可乘。朱溫曾經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起義,後來歸附唐朝,並幫助唐朝鎮壓起義軍,因此獲得皇帝賞識。不過,這傢伙可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被封藩王之後便擁兵自重。此時唐朝國力衰弱,皇帝也拿他沒辦法。後來朱溫竊取唐王朝政權,自立為王。
司馬懿對魏國貢獻巨大,他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遼東,為魏國統一天下做出重要貢獻。這樣一個在軍隊中非常有威望的人,皇帝不敢輕易動他,而且當時魏國也需要他來平定天下,所以司馬懿很是安全。後來大家都知道,司馬氏篡位,得了天下。
張良 蕭何 朱溫 范蠡 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