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制度存在約3000年,歷朝皇帝就是憑藉它來控制國家經濟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主要從事農業,國家的賦稅、勞役、徵集兵員也就落在他們身上。因此,對國家人口的了解和管理也變得非常重要。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並制定和執行一套嚴密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歷代帝王就是憑藉於此才能控制國家經濟。那么,你對古代戶籍制度了解多少呢?

中國的戶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根據殷墟出土甲骨顯示,只要進行較大規模軍事征伐行動時,國家都會下令“登人”,即下達徵兵的命令,其數目也是千人到萬人不等,在當時來說是很大的,而且無疑是戶籍記載為基礎的。到了西周時期,出現了以“人”、“夫”或者“戶”、“家”的計算單位,並且這些人由秋官司徒之下的司民來管理,他們負責計算全國人口,並定期向周天子匯報。公元前789年,周宣王征伐犬戎失利後,曾經下詔“料民”,也就是普查戶口,以便迅速補充兵源。

此制度存在約3000年,歷朝皇帝就是憑藉它來控制國家經濟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被破壞,國家的稅收等一系列經濟問題得不到保證。經過長期的探索和改革,韓、趙、魏、秦等國先後推行“上計制度”,即地方官每年年底前必須將自己轄區內的人口數量、本年度賦稅收支結算和下年度的預算寫在“劵”上送至中央,而中央將“劵”割分而二,留下右劵發還左劵,以此來考核地方官員的政績。地方官要完成好“上計”工作,就必須將本地區的戶籍和賦稅冊籍編制好。

漢代時,上計制度更加完善,並制定戶律,將各戶占有土地及其他財產計入戶口登記冊內,作為徵收人口稅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據。漢朝要求三年造戶籍一次,每年徵稅前要校核。唐代時也是三年一造戶籍,先有民戶自己申報戶口和田地,記入“手實”,里正再以此來造戶籍,最後官員根據各戶的資產和認定的多寡來分戶等,以此來徵收戶籍。同時,為了防止低報丁齡、偽報病老,官員還要檢閱人丁形貌。

此制度存在約3000年,歷朝皇帝就是憑藉它來控制國家經濟

到了宋朝,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徵收賦稅主要以田畝來徵收。此時的地籍也逐漸從戶籍中分離出去,而戶籍也開始只計男口。

明初又進行了人口普查,並頒布戶帖,它跟現代的戶口本已經非常相似,比如姓名、籍貫、居住地、年齡、性別、與戶主關係、戶種等。同時在戶帖之上又建立黃冊,除了記錄戶帖的內容外,還將徭役稅糧科目列於此上,每十年要進行統計一次。與黃冊並行的還有魚鱗冊,張居正進行改革後,大部分賦稅以田畝分攤,魚鱗冊變得格外重要,而黃冊改以戶籍為主。

此制度存在約3000年,歷朝皇帝就是憑藉它來控制國家經濟

明朝滅亡後,戶籍散失,順治帝為徵收丁銀而行戶籍人丁編審制度,康熙五十一年下令以後滋生人丁不再加征丁銀,此後逐漸實行攤丁入地,丁銀全部併入田賦,人丁編審作用消失。乾隆五年下令以保甲系統來統計人口數量,因此保甲也就成了戶籍管理的基礎,一直沿用下來。此時的戶籍與賦役之間沒有了關係。

雖然封建社會的戶籍制度存在了3000年,卻是在“建立—破壞—整頓—再破壞”中反覆循環。它的興衰直接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譬如周天子落到被國人追債過日子的境地。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