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禎皇帝殉國以後,南京的大臣們擁立了福王朱由崧繼位,是為弘光帝。弘光帝在即位時藉助了江北四鎮等軍閥的勢力,導致明朝時期“以文制武”的局面被打破,南明形成了事實上的軍閥割據,江北有江北四鎮,武昌有左良玉,他們手握南明絕大部分兵力,卻不思進取,專門魚肉百姓。
其中,寧南侯左良玉兵力最多,多達數十萬人,他在明末一直和李自成、張獻忠作戰,雖然互有勝負,但是左良玉卻知道保存實力,到崇禎殉國的時候左良玉已經攢了數十萬大軍。當弘光帝繼位後,左良玉對於這位新任的皇帝並不買賬,一度連皇帝繼位的詔書都不肯開讀(意味著不想承認皇帝的合法性)。雖然後來在其他大臣的勸說下勉強開讀,但是左良玉對於這位沒什麼本事的皇帝並不服氣,當然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沒有參與擁立,錯過了“策立”大功。
1645年,李自成在陝西被清軍南北夾擊,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根據地向南方轉移,李自成率領十幾萬大順軍從河南向湖北撤退,而撤退的方向正好經過左良玉的武昌。在明朝滅亡前幾年,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出了恐懼症,見到李自成就害怕,所以李自成的大順軍還沒到武昌,左良玉就開始策劃逃跑。但是逃跑也必須要有技巧,必須找個理由,而這個理由已經有人幫他找好了。
東林黨人一直不希望福王繼位,因為在萬曆年間東林黨人曾經阻止朱由崧的父親被立為太子,他們害怕福王上台後對東林黨人進行報復,所以東林黨人在背後一直小動作不斷。弘光帝即位後他的合法性一直遭到質疑,弘光一朝短短一年時間發生了“大悲”、“偽太子”和“童妃”三件大案,每一件都指向弘光帝的身份和合法性問題,尤其以“偽太子”一案最為撲朔迷離。弘光即位後,一位大臣的僕人收留了一位來自北方的少年,該少年自稱是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雖然後來經過很多侍奉過朱慈烺的大臣的指認,確認此人是冒充的,但是外界卻認為弘光是因為貪戀皇位而故意將“真的太子”指為假的,而左良玉看中了這件事,準備大做文章。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假稱奉太子密詔前往南京救駕,討伐奸臣馬士英。在出發之前,左良玉下令屠戮武昌城,並且準備挾持巡撫何騰蛟一起行動,但是何騰蛟並不願意參與造反。武昌的百姓知道何巡撫素來愛民,所以為了躲避左良玉的屠殺,紛紛躲到巡撫衙門躲避,而何騰蛟自己坐鎮衙門大門口,阻止左良玉大兵進入。左良玉的士兵也不敢貿然進入,後來左良玉下令讓士兵拆毀衙門後院,並放火焚燒,將躲藏在衙門裡的百姓全部燒死了。
後來,左良玉又逼迫何騰蛟一同向南京進軍,派遣了四個副將負責看守何巡撫。到了漢陽門時,何巡撫趁看守不備,投江自盡,準備以死殉國。所幸最後何騰蛟沒有被淹死,他順流而下漂了二十里,被百姓在一家關帝廟前救起來。而左良玉最終病死在進軍南京的路上,但是左良玉此舉讓南明原本就不穩固的防線更加漏洞百出,讓清軍漁翁得利,得以迅速的占領了江北之地,南京被破也是指日可待。
崇禎皇帝 左良玉 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