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戰鬥力薄弱是農耕文明的普遍現象嗎?

前幾天在問答平台被冬粉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軍隊戰鬥力薄弱不是農耕文明的普遍現象,軍隊戰鬥力強悍才是農耕文明的普遍現象。

為什麼這么說?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當然要從農耕文明的來龍去脈以及戰爭的要點講起來。

首先,我們華夏民族最開始的祖先,也是像周圍部落一樣過著遊獵生活,但是我們有著比他們出色的智商,所以華夏人最早進入了農耕文明,進入農耕文明之後,華夏文化就進入了爆發期。

農耕

遊獵生活是辛苦的,缺乏生活資料的,所以靠遊獵養不活很多人。但華夏民族進入農耕時代之後,食物大大豐富,於是產生了人口爆炸。這樣一來,就把周圍刀耕火種的部落遙遙甩在了身後,華夏文明進入了2000多年的擴張時期。

我們知道,古代冷兵器時期的戰爭,最要的兩個基礎點是什麼?那就是人口和糧草,其次才是謀略和武器,沒人沒糧,打個屁。

人口爆炸、生產力提升,華夏民族有人又有糧,進入暴走階段,周圍的部落小民進入了悲催的挨揍階段。從夏到商,三代以來,都是華夏不斷擴張的過程,東夷、西戎,南蠻、北胡,都被趕出了中原,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域被奠定。隨著生產資料的豐富,華夏的文化也越來越繁榮。

中原文明

漢代以前,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被打的份,包括戰國時代中原打得一片人頭翻滾,他們也進不來,更討不到半點便宜。

那為什麼之後發生了蒙元滅宋、滿清入關這樣的歷史慘禍呢?

這個轉折點發生在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

經過前幾代的積累,漢朝國力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同時漢武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算是承天啟命應運而生。他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向西打通西域要道,向東擴張至東部沿海。

至此,農耕文明的華夏族將自己的領土擴張到了這種生產方式的邊緣。這時候,東邊是海,南邊是瘴氣瀰漫的十萬大山,西邊是戈壁,北邊是草原。這些地方都不適合耕種,也就是說,這些地方養不活以自耕農為主體的漢民族。

所以從這個時代以後,中原政權就進入了“新穩定政權建立—人口增長—地貴人賤—土地兼併—天下大亂—人口減少—新穩定政權建立”的循環模式。諸葛亮“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諸葛亮

而且自秦漢建立大一統郡縣制政體模式以來,中國政權就一直存兩個集團,那就是武將和文官集團。古代帝王之術,其實講的就是如何平衡這兩個集團。

很多學者提到古代政權的時候,都喜歡說“獨漢以強亡”,中國人的尚武精神一直流在血液里,秦漢軍隊相當強大,但是過於強大缺乏制衡時,政權就會因此分崩離析出現“三國演義”這樣的亂世。

三國時候,中原殺得血流成河,周圍的蠻夷還是只能幹看著,曹操一支分隊,就能一夜之間滅了烏孫國。

曹操

到了司馬家東晉,開始抬高文官集團來制衡武將,但此時的武官集團依舊強勢,司馬家又開歷史倒車,搞分封制,最後八王之亂將中原精銳全都打光了。由於三國時期曹操啟用胡人僱傭軍,這下周圍的胡人乘虛而入,產生了五胡亂華的中原危機。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把持朝政,長達幾百年。到了隋唐時期,皇帝們便開始重武抑文,使用軍事集團抑制文官集團,所以隋唐也是我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把周圍蠻夷各種打趴。

但是一不小心,軍貴集團勢力太大,後來就爆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隋唐

到了宋朝時,宋朝吸取歷史教訓,對軍事集團的限制到了空前絕後的水平。以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國策,他們評價一個武官的第一標準,不是他會不會打仗,而是他會不會造反,擁有客觀造反能力的岳飛就是這么被殺的。

這樣一搞,誰給他打仗?宋朝有錢啊,他就出錢,讓別人給他打。契丹強大時,扶持金國打契丹,契丹滅亡了,但是金國又崛起了,於是拉攏蒙古打金國,按下葫蘆浮起瓢,把蒙古養肥了大宋發現他再也拉不到人幫他打仗了。

戰爭

沒辦法,擼起袖子自己乾,大宋就這樣自己跟蒙古剛了近半個世紀。蒙古最後縱橫歐亞大陸,很大原因是依靠宋朝的農耕經濟為其提供生產資料,否則在赤地千里的西亞就靠他們四處掠奪打不了兩天人就餓死了。

明朝跟宋朝一樣重文抑武,但又不敢像宋朝那樣壓得太狠,而且經過這么多年的經驗教訓,明朝武官也學會了自我發展的新方法,那就是——養寇自重。為什麼滿清能夠入關,為什麼那幾十萬野豬皮能夠禍亂中華?因為他們就是被明朝武官養起來的,李成梁到吳三桂,特別是李成梁,對建州女真的崛起可謂居功至偉。

清朝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能夠明白了。總的來說,歷史上農耕文明軍隊是一直吊打遊牧文明的,後來中華觸角伸到了地緣邊界,便進入了分分合合的循環,在這些過程中,因為中原的各種內斗,導致一些蠻夷收漁翁之利,所以有五胡亂華、崖山海戰、滿清入關這樣的歷史慘劇。

其實也怪不了華夏自己割據,地域已經擴張到了邊界,舉目四望沒有對手,而生物的競爭又是天性。那怎么辦?那就自己人湊一桌打麻將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後可謂人算不如天算。

更多精彩歷史解讀,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海佑講史。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