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鹹豐皇帝逝世後,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繼位,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慈安,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入宮即被封為嬪,4個月時間內就做了皇后,這在整個清代都是十分罕見的。可見,她無論在姿色、氣質,還是修養、人品上,都是出類拔萃的。
鹹豐帝風流多情,從沒在哪個女人身上專注,唯獨皇后慈安是個例外,一直到鹹豐皇帝去世都榮寵不衰。史上說她:“素性貞嫻。”“貞”為“正”“定”之意,意志堅定,固守正道,忠誠不二,勁節凌霜。“嫻”為文雅、美好、寧靜,沒有半點野心,看不出一點妒嫉,只做自己該做的,不越雷池半步。在那個時候,尤其是深宮之中,慈安的這種性情和品質是十分優秀的。因此,她一直受到廣泛的尊敬,包括皇帝。
慈安不僅品質賢淑,也十分有理政的才能。
鹹豐帝臨死之前,將皇后慈安召到身邊,授密旨一道,給她臨機處置任何人,特別是有可能“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權力。並給予皇后“御賞”大印,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慈禧代為掌管)。八個顧命大臣所發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可見,鹹豐帝對慈安的信任。
慈安也確實當得起這樣的信任。
《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慈安本是個嫻靜的人,對權力和政治沒有什麼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有才幹,又有強烈的政治欲望,於是日常事務慈安就放手讓慈禧去做。不過,在朝政大事上,還是慈安說了算。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因此,在兩宮共同垂簾時期,政策還是比較英明的。對於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與行事風格,老百姓多有贊同。當時的民間,甚至出現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
此外,慈安在大事上也十分有原則。
太監安德海依仗慈禧的恩寵,不顧太監不得出宮的規矩,肆意張揚,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慈禧有意袒護,慈安則“立命誅之”。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
在同治帝的婚配上,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慈安將選擇權和裁判權交給了皇帝自己,一方面可以避免兩宮分裂,二也體現公正無私,三是對同治皇帝抱有信心。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
慈安猝死,對清王朝的影響是致命的。慈禧從此大權獨攬,無所顧忌,覆滅只是早晚的事了。
“關注互動百科微信公眾號 每天8點了解世界多一點!”
慈禧 清朝 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