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潮是今天的沙州敦煌縣神沙鄉人,張家世居河西,在沙州乃是冠蓋望族,但這樣的家世並不能讓張議潮安穩無憂。因為吐蕃根本就沒有看重當地豪強大戶,更沒有打算讓他們參與政治。因此沙洲的大地主同樣要忍受吐蕃貴族的蹂躪。
張議潮自幼就生活在吐蕃的殘暴統治之下,立志要推翻吐蕃王朝,回歸唐朝的懷抱。為實現志向,他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公元842年,由於吐蕃贊普被刺殺身亡,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導致各貴族之間爆發大規模內戰。吐蕃本部稱作“邦金洛”的奴隸平民也乘機起義。
公元847年5月至848年12間月,尚恐熱對唐朝發動的幾次大規模入侵都被唐朝官軍擊潰。唐軍陸續收復原州、威州和扶州。吐蕃在河西地區的勢力受到嚴重打擊。
公元848年,張義潮發覺時機已到,於是聯合當地其他豪強,揭竿而起,很快就把沙洲的吐蕃人趕了出去。隨後,張議潮趁勝進擊,一舉收復瓜州。收復瓜州後,張議潮便派遣使節前往長安,希望回歸唐朝的懷抱。
公元851年,張議潮率義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義軍勢如破竹,各州的吐蕃軍隊聞風而逃,都退往涼州。至此,除涼州外,被吐蕃占領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故土和人民終於回歸祖國。
唐朝收到捷報後,下詔褒獎張議潮等人,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手握當地軍事、行政、財政大權。為實現對河西的有效控制,張議潮經過三年奮戰,終於攻下涼州,打通了河西走廊。
在基本沒有中央政府支援的情況下,義軍光復了整個河西,大唐帝國的邊疆再度重現盛唐的光芒,商旅絡繹於途,使節不絕於道。
吐蕃 張議潮 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