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邊患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每個朝代的重大問題,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和外族作戰,李牧,蒙恬等都是保衛邊關的名將,到了漢朝更是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傳千古的名將,而說起邊關,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河西地區,今天的主人公也正是和河西地區有著分不開的關聯。
河西地區的關鍵在於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甘肅省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而這么一大片地區,在唐朝的時候竟然淪陷到了外族手中,而收復了這片國土的人,就是張議潮。
張議潮又作義潮或義朝,公元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河西淪喪後的沙州(註:即今敦煌)。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其實就是當地實力派豪強。但是吐蕃政權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為維護統治要去聯合、籠絡當地漢族豪強大戶,更沒有打算讓他們參與政治。因此當地大地主同樣要忍受吐蕃貴族的欺詐和蹂躪。
而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回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
張議潮的長期準備很快得到了回報,當時的管理者是吐蕃人,但是吐蕃人善於作戰卻不善於管理,在吐蕃人統治河西走廊的數十年時間裡,各城市在盛唐時候修建的各項城市設施、水利設施都逐漸被廢弛,出現了大倒退的局面。河西走廊一片凋敝,經濟蕭條,百姓被殘酷的壓榨。
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 ,吐蕃贊普郎達磨遇刺身亡。達磨無子,佞臣立其妃的3 歲的侄兒乞離胡為贊普,許多人不服,甚至離叛,從而導致了吐蕃國內的大規模內亂。吐蕃本部稱作“邦金洛”的奴隸平民也乘機起義。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張議潮的沙洲起義就擁有了一個極好的外部條件。在經過了周密的準備之後,張議潮率眾在沙洲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他率部隊披甲執銳,與吐蕃軍在城內展開混戰,城中的唐人紛紛回響,人人與吐蕃軍拚命,吐蕃軍在城中軍力本來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自然抵擋不住,於是從城中逃走。
在成功占領沙洲之後,張議潮就決定派遣使者向長安傳達沙洲恢復的訊息,但是沙洲和長安之間相隔千里,中間的河西諸城又都還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為了確保訊息能夠到達長安,張議潮派出了十隊使者,帶著十份完全相同的文書,經由各個方向的沙漠繞過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諸城向長安進發,幸運的是經歷了千難萬險,使者們最終還是安全到達。
從長安歸來的信使帶回了大唐帝國的讚揚和褒獎,這也讓張議潮的起義軍軍心大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議潮率軍開始對吐蕃展開大規模軍事攻勢,吐蕃在河西腐朽的統治立刻土崩瓦解,各州的吐蕃軍隊往往聞風而逃,都退往涼州。到這一年的八月,張議潮軍已經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中除涼州之外的所有州縣,河西終於又重歸大唐的版圖之中。
後來經過幾年的血戰,張議潮又成功拿下涼州,收復涼州後,鹹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復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從此,河西走廊又暢通無阻。當世之時,世人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讚揚張議潮:“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中,張議潮以瓜州、沙州為根據地,對外征討,擴大戰果,鞏固歸義軍政權對河西的統治。張議潮在河西重振大唐聲威的業績,人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悍,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堪稱英雄蓋世之功!
後來張議潮入朝為官,此後張氏後人一直在為唐朝經營河西地區,直到唐朝為朱溫所滅後才停止,張議潮當時收復的國土達到了四百多萬平方公里,將我國河西地區全部收回,而且鎮守多年,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國土的保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張議潮 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