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應該算是在民間知名度比較高的將領,很多人即便沒看過歷史,也想必學過王昌齡那首有名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城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當年我們的語文老師鄭重告訴我們,飛將指的就是西漢名將李廣,李廣也被稱作飛將軍。當然,儘管現在有學者認為飛將指的並不是李廣,而是一位真正的抗擊匈奴名將衛青,但不管如何,這首詩算是給李廣打出了不小的知名度。
不過有名並不代表有能耐,徒有虛名的人並不鮮見。那么,被稱作飛將軍的李廣戰功與其知名度相符嗎?很遺憾,真實的李廣,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李廣確實很有名,深得民間推崇。常言也道,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事實上民眾往往並沒有慧眼,他們是感性的,容易受輿論裹挾的。不管民間如何吹捧李廣,甚至還有唐德宗那樣的二貨皇帝把他封為歷史上六十四大名將之一,但誰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歷史上的李廣並沒有驕人的戰績,敗績倒是不少。
李廣早年曾因抗擊匈奴有功被封為中郎,除此之外,唯一一次對抗匈奴占了些小便宜,大概是在漢景帝時期。那時匈奴入侵上郡,漢景帝派了幾個宦官到李廣軍營。這幾個公公運氣不好,又愛作,帶著十幾個騎兵縱橫馳騁,不幸遇到三名匈奴神箭手,騎兵幾乎全被殺光。公公們嚇得尿褲子,連忙逃到李廣那裡求救。李廣帶著一支百餘人的騎兵隊伍給公公們復仇,殺了兩名匈奴箭手,活捉了一名,卻發現後方有數千名匈奴兵。
這時李廣手下的騎士們也都心慌了,催促李廣逃命。李廣倒是很有勇氣,拒絕逃竄,原因是一旦開溜,匈奴人就會追殺,到時誰也跑不了,還不如賴在這不動,讓匈奴人以為他們是在誘敵。事實證明,李廣的決策是正確的,匈奴果然不敢輕舉妄動,只是派了個將領監控。李廣等人殺了這名匈奴將領,匈奴仍然不敢出兵,到夜幕降臨時,便撤了。
從這件事上不難發現,李廣相比那些全然只有匹夫之勇的將領,確實勝過一籌,但並不能說明他一定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殺敵立功的名將。這是急中生智,是小智慧,說得難聽點,是小聰明,與指揮大戰鬥的軍事謀略、戰術是兩碼事。
事實上,李廣儘管被稱為抗擊匈奴的名將,但在漢武帝反擊匈奴時,李廣數次從征,卻從未打過任何一次勝戰。
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派衛青、李廣等人出擊匈奴,結果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青年衛青直搗龍城,斬首數百。而李廣呢,很遺憾,不僅敗得慘不忍睹,連自己也被匈奴人生擒,靠裝死使小聰明才得以脫身。作為被俘的敗軍之將,李廣被判處死刑,靠獻贖金才被免死,但也因此被貶為庶民。
元朔六年(前123),李廣又被任命為後將軍,跟隨時任大將軍的衛青從定襄出塞攻打匈奴。此戰漢軍再勝,眾多將軍都因戰功封侯,但再次遺憾的是,李廣所部無戰功。
又過兩年,李廣與張騫一同征討匈奴。當時李、張二人兵分兩路,李廣所部行軍數百里後,被匈奴大軍包圍。李廣在此戰中固然勇敢,神色自若,奮力殺敵,但又一次很遺憾的是,到第二日李廣幾乎全軍覆沒,關鍵時刻張騫率軍趕到,匈奴軍隊才漸漸散去。此戰中,因為有張騫失期的客觀原因,李廣才沒有受罰。
數次征戰毫無戰功,估計漢武帝也看透了這位所謂的名將,因此在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漢武帝不再想讓李廣參戰。但李廣這人戰雖打得不怎樣,卻是個十足的好戰分子,堅決要求漢武帝派他出戰。漢武帝無語,只得同意,但暗中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匈奴老大單于交戰,原因司馬遷說是因為李廣運氣不好,實際上,你懂的。
這次李廣倒是很爭氣,沒有被匈奴殺得丟盔棄甲,但事實卻不是因為李廣打敗了匈奴,而是他根本沒有見到匈奴大軍(第四次很遺憾)。司馬遷說他的軍隊沒有嚮導,所以他迷路了,掉隊了,大將軍衛青那邊仗都打完了,而他卻連敵人一根毛都沒見到。因為這次掉隊,李廣悲憤難忍,他也許知道漢武帝不會再任用他了,他也不復有一戰雪恥的機會了,一時想不開,拔劍自刎了。
這就是李廣一生抗擊匈奴的戰績,敗多勝少,實在難受抗匈名將之殊榮(衛青霍去病從無敗績)。史書上說匈奴人對他十分仰慕,但從他的戰績來看,或許只是因為他名氣大,又十分驍勇而已。遊牧民族崇拜英雄,李廣驍勇,敢於射虎,個人英雄主義的風采倒是十足。司馬遷作為李廣的冬粉(不是腦殘粉也至少算半個冬粉),又與他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如果李廣有什麼驚世憾俗的戰功,他不可能不寫在《史記》上。
在《史記》中倒是有一句這樣的話:(李廣)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意思是說,李廣擔任過隴西等地的太守,以奮力作戰而聞名。“力戰”二字道破真相,李廣出名的原因,只是作戰驍勇。
唐代才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千百年來,人們也為李廣沒有被封侯感到惋惜。但我們正視歷史,李廣又有什麼功績值得封侯呢?抗擊匈奴,他敗多勝少,沒被處死已是萬幸,憑什麼封侯?
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李廣倒是有過戰功。他當時是名將周亞夫麾下的一名都尉,在昌邑城奪取叛軍軍旗,因而揚名。但這個功勞是否值得封侯,還要打個大大的疑問。何況他當時犯了大忌,接受漢景帝之弟梁孝王的將軍印,因而連封賞也沒得到。
李廣治兵從簡,而當時的另一位名將程不識治兵從嚴,因此士兵們都愛做李廣的部下。這樣看來,李廣似乎深得軍心,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深得軍心意義大嗎?對部下的軍士不嚴格,軍士們當然喜歡,人都是有惰性的嘛,誰不喜歡這樣的領導。但同為名將的程不識對此一番評論,確實頗有幾分道理:“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拚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
由此看來,李廣屢戰屢敗,確有原因,而並非全是運氣不佳。何況即便是運氣不佳,誰能保證他運氣好就一定能取勝?沒有戰功總是事實,難以稱之為名將,明星將領倒挺合適的。
讀過《李將軍列傳》的人都知道,在開篇就有漢文帝對他的稱讚:“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有人以為這能襯托李廣是名將,且不說空口無憑,事實上,這也就是漢文帝人好,說的一句奉承話而已。漢高祖時代哪有萬戶侯?當時戰亂剛結束,人丁稀少,漢朝第一功臣蕭何,食邑也就才八千戶,李廣的功勞難道比蕭何還大?你不會以為文帝會拿異姓王來稱讚他吧?開玩笑而已啦!
李廣作為一名將領,他臨危不懼、驍勇敢戰,是合格的,甚至比較出色,但抗匈名將還有一定的距離。如果漢朝沒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抗擊匈奴,而依靠僅僅名聲顯赫的李廣,那么,即便龍城兩飛將,胡馬依舊度陰山。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周知惟
匈奴 李廣 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