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小國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接壤,跟中國的交往也是源遠流長,其最早見諸於中國史籍的名稱是“堅昆”(又稱“鬲昆”),屬於西漢在西域的屬國。鮮為人知的是吉爾吉斯人的祖先竟自稱是中國名將李陵之後,在唐朝時還多次來華認親,這就是怎么回事呢?
李陵是西漢名將李廣之孫,弓馬嫻熟、愛撫士卒,有祖父遺風,在武帝朝官至侍中、建章監。前99年,大將李廣利奉命出征匈奴,李陵作為部將,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內勘察敵情,結果在回程中遭遇敵軍八萬鐵騎的圍堵。李陵且戰且退,一天之中竟射光五十萬支箭,殺敵萬餘,終因箭盡援絕被俘。兵敗之前,李陵曾哀嘆道:“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
李陵被俘後,起初假意投降,以等待時機逃回內地。沒想到漢武帝竟聽信謠言,誅殺李陵三族。李陵獲悉訊息後萬念俱灰,最終便真的投降了匈奴。李陵投降後,被單于召為駙馬,並受封為右校王。匈奴征服西域古國堅昆後,將李陵封於此地,並允許其世襲。由此,李陵的子孫便在堅昆定居,世代充當首領。
七百餘年後,西域屬國黠戛斯由酋長失缽屈阿棧親自帶隊,不遠數千里來到中國,向當時的唐太宗稱臣納貢。在表達歸順之意的同時,失缽屈阿棧還提出一個令唐太宗大感意外的請求:與李唐皇室認親!太宗不明就裡,經仔細詢問得知,原來黠戛斯便是當年的堅昆,而失缽屈阿棧正是李陵的後人。由於李唐皇室自稱是李廣之後,與李陵及其子孫同出一源,便成為黠戛斯認親的依據。
唐太宗最終同意了失缽屈阿棧的“認親”請求,並在黠戛斯設立堅昆都督府,以失缽屈阿棧為都督。此後百餘年間,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著友好關係。唐中宗在位時,黠戛斯遣使來朝,中宗重申同宗之誼,把黠戛斯與他國區別對待,讓使者感動地連連跪拜叩謝(“景龍中,獻方物,中宗引使者勞之曰:‘而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屬以酒,使者頓首。”見《舊唐書·卷二百一十七》)。
黠戛斯既然與唐朝結親,自然也把唐朝的事情當做自己的“家事”,每逢唐朝遭遇外敵入侵之際,總會出兵援助,是唐朝在西域最可信賴的盟友。唐玄宗年間,每逢後突厥南侵之際,黠戛斯總會及時救助唐朝,讓玄宗很是感動。玄宗曾在《征突厥制》的詔書中,稱讚黠戛斯軍隊“弧矢之利,所向無前”。
回紇代突厥而起稱霸漠北後,黠戛斯與之徵戰連年,結果遭受重創,在此後的八十餘年間,再無力救助唐朝,由此雙邊關係一度中斷。公元840年,恢復元氣後的黠戛斯再次進攻回鶻(此時回紇已改名為回鶻),這一次取得完勝,迫使對方陷入分裂,或西遷或南遷,使得黠戛斯與唐朝交往的道路重新暢通。
公元843年,黠戛斯再次遣使來唐,重申宗親之誼並請求冊封。不久,唐武宗便任命太僕卿趙蕃為安撫黠戛斯使,並攜帶《賜黠戛斯可汗書》出使。這封國書重申兩國間的同宗之誼,稱:“聞可汗受氏之源,與我同族,國家承北平太守之後,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今欲冊命可汗,特加美號,緣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諭懷。待趙蕃回日,別命使展禮。”
公元845年,唐武宗擬遣使冊封黠戛斯可汗為“宗英雄武誠明可汗”,尚未實施,便因武宗駕崩而未成行。直到兩年後,宣宗才遣使冊封黠戛斯可汗為“英武誠明可汗”。此後,黠戛斯與唐朝間又維持了一段聯繫,直到唐末戰亂迭興,河西吐蕃、回鶻肆虐,兩國間才再一次中斷聯繫。
唐末五代時期,契丹興起於漠北,黠戛斯被迫歸屬,遼朝在其地設轄戛斯(即黠戛斯)大王府,宋朝則稱之為黠戛司,金國稱之為紇里迄斯。蒙古興起後,部分黠戛斯人被迫南遷至七河流域(今巴爾喀什湖以東,包括伊犁河等七條河流),明朝中後期再被準噶爾人驅趕至中亞費爾乾納一帶,也即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
黠戛斯的後裔即為今天的吉爾吉斯人,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其餘分布在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及阿富汗等國,其中在中國的分支被稱為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斯坦自獨立建國後,便與中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堪稱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好朋友。
李廣 李陵 吉爾吉斯斯坦